卓筒井鹽

卓筒井鹽

卓筒井鹽,四川省大英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卓筒井並不是某一口井的名字,而是指一種技術工藝,凡是以這種工藝鑿成的井便稱之為卓筒井。西方人羅伯特·坦普爾的《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中論述到卓筒井時認為,是中國宋代鹽井鑽井技術直接引發了西方現代鑽井技術的發明。正因為如此,卓筒井被譽為“世界石油鑽井之父”,是世界鑽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科技界對卓筒井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沒有卓筒井,就沒有海灣戰爭”。

大英卓筒井鹽採集地下3000米深層天然滷水製作而成,天然滷水中富含溴、碘、鉀、銣、鈣、鎂、鈾、鍶、鋇等20餘種元素,特別是碘含量居全國之冠,溴含量為全川之冠。

2014年12月0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卓筒井鹽”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卓筒井鹽
  • 產地名稱:四川省大英縣
  • 品質特點:外觀白色,顆粒較大,色澤均勻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4年第129號
  • 批准時間:2014年12月01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礦產資源,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卓筒井鹽生產使用天然黃鹵,使人體必需的碘、鉀、鋅等天然微量元素營養成分得以完好保留而未被流失,比同類產品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外觀白色,顆粒較大,色澤均勻。醃菜後鹹菜風味鹹鮮、色澤鮮亮、清脆爽口。
卓筒井鹽卓筒井鹽

產地環境

地理位置

大英縣境地處四川盆地中部,東與遂寧市蓬溪縣以涪江為界,南靠遂寧市船山區和安居區,西接德陽市中江縣、資陽市樂至縣,北連綿陽市三台縣和遂寧市射洪縣。介於北緯30°29’—30°44’、東經105°15’—105°40’之間。東西長32千米,南北寬26千米。

地形地貌

大英縣地勢呈南北高、中部低,西北向東微傾,海拔均高429,最高點海拔554米,最低點海拔271米,高低差283米。地貌為丘陵、壩地、溝谷三種類型,以中、淺丘為主,間以局部沿江沖積平壩。地質構造處於新華夏系川中褶皺地帶,地層出露在中生界和新生界涪江沿岸4—5級階地。

氣候特徵

大英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多年均降水量930毫米,年均氣溫16.5℃,年均日照1380小時,無霜期297天,陽光充足,年溫差大,日溫差小。

水系水文

大英縣境域有江河溪流180餘條,屬嘉陵江水系。涪江由北而南繞回馬、郪口經過,境內全長14千米;郪江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65千米;8大支流成樹枝狀分布流入郪江。乾支流全長209千米。

礦產資源

大英縣境域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鹽滷、頁岩、沙石等,尤以石油、天然氣、鹽滷。鹽滷地質儲量豐富,被譽為川中地下“古鹽湖”。除鹵鹽外,在離地表3000米以下三迭系地層中還藏有30—120米厚的岩鹽層。岩鹽除富含氯化納外,還含溴、鍶、硼、鋰、鐳等40多種稀有元素,以碘含量最高。
大英縣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廣闊的山地面積,豐沛的水資源,孕育了境內豐富的楠竹資源,地下蘊藏的豐富鹽滷資源,為卓筒井鹽的開採提供了基本的自然基礎。
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卓筒小井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卓筒小井

歷史淵源

卓筒井是以直立粗大的竹筒插入地下吸滷的鹽井,“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這種古老而的小口鹽井,在沒有任何動力設備的情況下,用土法掘出的井深可達一百多米,而井口直徑僅十幾厘米。
卓筒井是古人利用舂米時的槓桿原理,通過人的足踏來帶動一個鑽頭上下運動,從而達到打井的目的。它充分利用了四川境內特有的楠竹(一種粗如碗口大小的竹類植物),將竹節淘空,形成一筒,筒筒相連,既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又方便淘取鑽下的泥石。
中國井鹽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至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5—前251年),秦國著名水利專家李冰在興建都江堰工程中發現了鹽滷,隨即廣都鹽井揭開了中國井鹽開發史的序幕。
北宋時期,大英縣卓筒井鎮人發明了卓筒井采鹵技術後,由小口深井逐漸替代大口淺井。蘇軾在《蜀鹽說》中記載:“自慶曆皇以來,蜀始創‘卓筒’。用圓刀鑿山如斗大,深者至數十丈則鹹泉自上”。卓筒井發明於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卓筒井在四川大英縣境內還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圓6千米範圍內,而當地的大順灶,是卓筒井工藝僅存的一處還能生產的鹽灶。
卓筒井技術的出現,使鑽井技術跨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它的推廣和使用促進了宋代四川井鹽業生產的蓬勃發展。卓筒井的開鑿和維護工藝,起源於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在深井開採滷水的過程中,人類又發現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氣資源。根據文獻記載,宋初川鹽年產810.66萬千克,到卓筒井出現前夕因為減產而跌到400多萬千克的低谷,然而在卓筒井出現之後的紹興二年(1132年),井鹽年產量達到3000餘萬千克,比宋初增長了2.7倍,比卓筒井出現前夕增長6.5倍。
明代,井鹽則分布在四川及雲南境內。四川井鹽主要集中在成都府一帶,明初以成都、簡州為中心;弘治以後,遂向富順、遂寧、大寧、榮縣、雲陽、犍為等地轉移。明代四川井鹽由於鑽井技術的突破,有了較大的發展,在中國鹽業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近代,自貢市大安寨運用卓筒井掘井技術,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掘出深度達1001.42米的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至民國時期,大英仍擁有108灶1711井,鹽年產量達4000餘噸。
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規定只能生產和銷售加碘鹽,許多鄉間的灶房、土井很快被拆毀一空,退出了鹽業生產的舞台。

生產情況

2014年,卓筒井鹽擁有鹽滷礦山80餘萬噸/年、真空食用鹽6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年產值達到2億元。
2015年,卓筒井鹽擁有生產鹽滷礦山40餘萬噸/年、真空鹽20萬噸/年、液體鹽12萬噸/年、化工產品1.1萬噸/年的能力。
卓筒井鹽卓筒井鹽

產品榮譽

卓筒井鹽連續五屆獲四川省名牌產品稱號,井字牌商標被評為了四川省著名商標。
2004年,,卓筒井鹽在中國(國際)調味品及食品配料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2009年,卓筒井鹽獲得“消費者最喜愛最放心調味品獎”。
2012年,卓筒井鹽獲得綠色食品認證證書。
2014年12月0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卓筒井鹽”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卓筒井鹽產地範圍為四川省大英縣河邊鎮、卓筒井鎮、隆盛鎮、蓬萊鎮、玉峰鎮、象山鎮、天保鎮、金元鄉、智水鄉、通仙鄉共10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要求
1.鹽滷:選用地下1500米至3000米深層黃鹵和石膏型岩鹵。
2.水源:加工用水,採取淺層地下水,水質符合國家規定的生活飲用水標準。
二、生產工藝
1.工藝流程:天然滷水+岩滷水→攪拌反應→一次澄清→二次澄清→加鹼調值→原料滷水→真空製鹽→檢驗→計量包裝→成品。
2.工藝要點:
(1)加鹼調值:加食用氫氧化鈉,調至pH值為8.5。
(2)原料滷水:原料滷水透光率≥96.5%,pH值≥7,不得含有Ba+,NaCl含量為240克/升至305克/升。
(3)製鹽:真空製鹽技術。
三、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外觀白色,顆粒較大,色澤均勻。醃製鹹菜風味鹹鮮、色澤鮮亮、清脆爽口。
2.理化指標:
項目
指標
氯化鈉(以濕基計),%,≥
99.15
鈣(以氯化鈣計),%≥
0.1
碘(以碘計),毫克/千克≥
0.5
鉀(以氯化鉀計),%≥
0.05
鋅(以氯化鋅計),毫克/千克≤
1.0
3.安全和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卓筒井鹽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大英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卓筒井鹽的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