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秦淮月

詞曲:孫爾台

1951年出生,祖籍江蘇泰州。1968年11月插隊於淮安縣涇口公社官渡大隊第十生產隊,1977年在淮安縣計量管理所工作,1978年考入南京師範學院中文師資班,畢業後長期從事文化工作。歷任南京市委黨校圖書館館長、南京市社科聯秘書長、南京市文聯副主席等職。曾任《教學資料》主編、《南京社會科學》常務副主編、《青春》雜誌主編、《明日風尚》雜誌社編委會主任。現為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南京市文聯顧問、南京詩詞學會副會長、南京市著作權保護協會副會長、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南京市攝影家協會會員。發表過學術論文、散文、隨筆、詩歌和音樂、攝影作品。曾經獲省委組織部、宣傳部紀念建黨80周年社科徵文三等獎。退休後從事音樂創作,主要作品有二胡獨奏曲《夢回草原》、鋼琴獨奏曲《安塞曲》《蒙族舞曲》、民樂《江南春》以及歌曲《你的傳說》《風中的意楊》《半邊秦淮月》《鄉愁》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半邊秦淮月
  • 文學體裁:歌曲
  • 作者:孫爾台
《半邊秦淮月》創作談/孫爾台
市里組織了一場“唱響南京”的征歌大賽,鼓勵市民都來填詞譜曲,參與創作。我就屬於那種對音樂有興趣的無事佬,所以也連詞帶曲地寫了一首《半邊秦淮月》湊個熱鬧。歌詞如下:
自古秦淮水曲流,流到桃葉古渡口。
淮清橋下青衫客,大成殿上覓封侯。
天下文樞照北斗,漿聲燈影幾時休。
文德橋頭半邊月,映入水中是春秋。
桃花扇舞香君袖,烏衣巷口發新柳。
王謝堂前歸來燕,魁光閣頂報春稠。
天上人間何所有,且看美景迎輕舟。
若問滄桑變幻事,盡在源頭碧水秀。
這首歌詞為七言古風體,第一段是懷古,是對秦淮文化的簡要回顧;第二段是頌今,寫出了秦淮河的新變化和新感受。不足之處是覺得有點俗套,也缺乏文采,但優點是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且情景交融,很適合拍成一部夫子廟的旅遊風光片。
如果說歌詞寫得還有點粗糙的話,那么在譜曲上我是頗費心機的。因為張藝謀曾經花六億元拍了一部以秦淮為背景的《金陵十三釵》,但居然沒找到一首能夠代表秦淮特色的主題曲,那些青樓女子們從頭到尾唱的其實是一首《無錫景》。儘管專家們從文化交融的角度作了一些解釋,但此事對我觸動還是很大,也成了我的一個動力,就是一定要寫出一首具有秦淮特色的曲調來。
在我看來,秦淮文化是南京的名片,應該有自己的音樂特色。這種特色至少應該與蘇南的無錫小調有所不同,應該更多地帶有一種玉樹流光的都市風韻和文人筆下的那種懷舊情調。除此而外,還應該有一種能讓南京老百姓一聽就覺得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儘管隨著時光的流逝,昔日的秦淮煙波正漸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現代商業的喧囂。然而在南京人的心裡,濃郁的六朝文化情結卻始終存在著。所以我們要想寫好南京,寫好秦淮,就必須從文化和情感的深處去觸摸南京人心底的那根音弦,去共同感受那種曾經的歷史脈動。
在這方面,《煙花三月下揚州》就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這首歌曲的成功,就在於它的風格上具有一種文化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雖然貌似一首小曲,卻唱出了揚州人的博大情懷,而且唱得聲情並茂、盪氣迴腸,一下子就取代了以往許多晚會歌的地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揚州市歌。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城市歌曲創作一定要有地方的特色。如果都是流行旋律,換個詞後放到哪個城市都能唱,那就沒有意義了。
我這個人平時就喜歡瞎琢磨這些問題,因為我覺得音樂很神奇,就是七個音符的排列組合,可以任意發揮,只要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特質就是最佳答案。但南京是一個南北文化交融的城市,文化特質的問題連學術界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所以要想通過音樂的形式把它表現出來,難度確實很大。這些年來儘管獲過獎的歌曲不少,但除了陶思耀的《莫愁啊,莫愁》真正為民眾喜聞樂見外,其它還真沒有什麼能夠反映南京地域特色的好歌,所以說這還真是一個很難過的坎兒。
好在我對音樂就是抱著一種玩的心態,成與不成都無所謂,所以敢於知難而上。我今天已經把沙發備好,香茶奉上,務請大家能夠靜下心來把這首歌聽上幾遍,在那位小船娘妙曼的淺吟低唱聲中,分享一下我的快樂體驗,謝謝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