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田歌

區田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區田歌》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林則徐
詩歌原文,詩歌注釋,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詩歌原文

區 田[1]
為潘功甫舍人作[2]
田父爾勿喧,聽我區田歌。
區田所種少為貴,收穫乃倍常田多。
問渠何能爾[3]?只是下不遺地力,
上不違天和,及時勤事無蹉跎。
爾農貪種麥,麥刈方蒔禾。
欲兩得之幾兩失,東作候豈同南訛?
我今語爾農,慎勿錯放青春過。
臘雪浸谷種,春雨披田蓑。
翻泥欲深耙欲細,牛背一犁非漫拖。
爾昔拔秧移之佗[4],禾命損矣將奈何。
何如苗根直使深入土,不用爾手三摩挲。
一區尺五寸,撒種但喜疏羅羅。
及其漸挺出,莖葉暢盛皆分科。
六度壅泥固其本,重重厚護如深窩。
疾風不偃旱不槁,那有禾頭生耳谷化螺?
此術爾不信,但看豐豫莊中稻熟千牛馱。
本書三十二說精不磨,我心韙之好匪阿[5]。
噫嘻田父毋媕娿[6],莫負潘郎一片之心慈如婆。

詩歌注釋

[1]區田:我國古代的一種耕作栽培方法。見西漢氾勝之書》所載“區田法”。又名“區種法”。即深挖作區,將農田分成若干帶狀寬幅條田或方形小區,在區內綜合運用深耕細作、密植、集中有效地利用水分肥料,加強管理,以取得高產
[2]潘功甫:潘曾沂,字功甫,江蘇吳江人。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舉人、官至中書舍人宣南詩社成員,林則徐曾加入此社。
[3]渠:他,指區田種植之法。
[4]佗(tuō):同“他”,別處。
[5]韙(wéi):是,對。這裡是意動用法。匪:通非。阿(ē):偏袒。
[6]媕娿(ān ē):曲意迎合。

作品簡析

《區田歌》為林則徐應潘功甫之請而作。詩中對區田之法大加讚賞和介紹,從中可見出作者對農事的關心和熟悉。詩歌開始敘述了區田之法比之“常田”,所雖少,收穫卻多。其原因是“不遺地力”,“不違天和”。接著具體介紹了區田之法從浸種耕作到撒種、田間管理各個環節,點明這種耕種方法,可以防,亦可防。詩人還處處用“常田“與“區田”對照,進一步揭示出“區田”的優越性。這首詩質樸、親切、自然,是對“區田”這種耕作栽培方法的藝術性的概括和介紹。對研究農作物傳統栽培方法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作者簡介

林則徐(1785~1850)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1804年(嘉慶九年)中舉。1811年(嘉慶十六年)中進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他反對一概禁用洋錢,提出自銀幣的主張,為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
虎門海灘銷煙期間,林則徐注意了解外國情況,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制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所譯資料,先後輯有《四洲志》、《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澳門新聞紙》等,成為中國近代最早介紹外國的文獻。
林則徐平生愛好詩詞書法,著有《林文忠公政集》、《信及錄》、《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等。所遺奏稿、公牘、日記、書札等輯為《林則徐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