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街(安徽省黟縣北街)

北街(安徽省黟縣北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街,一般來說都是一個城市,以主幹線為中軸線,基本都是位於主幹線的北門朝北面,例如:安徽省黃山市黟縣以直街為中軸線,靠北邊的街道即為北街,廣東江門市區的一個街道,相對於江門市舊城區來說,位於北面,也顧名北街。全國各地的北街也是非常居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街
  • 外文名:North Street
  • 位於:全國各地
  • 方向:北
  • 類型:街道
  • 例如:安徽省黟縣北街
北街簡要概述,北街地理位置,北街商店林立,北街商店招牌,北街自古繁華,北街兩側街巷,北街族姓聚居,北街歷史名人,北街文化發展,

北街簡要概述

古黟雖在秦代即建縣,西漢曾兩度封王,但由於高山四塞,與外交往不便,而被稱為“古黟桃花源”。其實,黟縣並不真的與世隔絕,其封建社會商品經濟仍在緩慢發展著,山外之人不斷來黟遊覽、做官和經商。南唐江左詩人許堅在他那首膾炙人口的《入黟吟》中就已述及,雖然“黟邑小桃源,煙霞百里寬”,但卻是“市向晡時散,山經夜後寒”,早期的商品交換已經存在。後來隨宋朝江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自明清以來徽商群體的形成,和徽州各縣一樣,黟縣的商貿事業也有極大發展。就以黟城來說,其面對橫跨漳水通濟橋(宋建成時稱戊己橋)的臨漳門一帶,日間已成商業繁華地帶,直到月上枝頭才收夜市,清詩人孫學道在《黟山竹枝詞》中曾直詠“更鼓咚咚響麗譙,歸人城外馬蕭蕭。繞枝驚鵲起山月,晚市初收戊己橋”。由此可見當年黟城的商貿繁忙景況。

北街地理位置

黟縣古城略呈橢圓形,其北端為臨漳門,因其北臨漳水而名,俗稱北門。自北門入城有長街(北街)直達黟城中心地段而止於與直街交匯處,俗稱北街口。過北街口為橫溝,溝旁稱橫溝弦,直達城南郭門右側水門。故北街系黟城中軸北段,為黟城商業中心。整條北街可分三段,北段自北門口至費家弄口稱為北門段;中段自費家弄口至與東、西街交匯處,通稱為街心頭;南段自街心頭至北街口,稱為里街段。
北街

北街商店林立

簡要概述
北街全長約1000米,寬約6米,全為淡青花崗岩長條石板鋪就,兩旁商店林立,店屋一般為兩層徽派磚木樓房,店門相對。自古以來,有多少行商坐賈在這裡為社會商品流通付出智慧和艱辛啊!這些人,在重農輕商的封建社會,大多是默默無聞,直到近代,特別是民國初年以來,他們的姓名和店號才見諸史冊並留在人們記憶中。
北街
南貨店
就以黟城北街各行各業來看,其中南貨店不少,而執牛耳的要數北門口由黟城汪連保開的“德記”北街口由橫岡汪天開設立的“源豐號”兩家。他們店中的南北雜貨都是人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不但規模大,營業旺盛,而且店名也體現出深刻的文化含義。“德記”,直以人的行為準則來命名,因之必須要以“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等來符合“德”的要求。至於“源豐號”,其源何指?不禁使人想起商家常用的一副聯文:“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所以“財源豐”必為他們所考慮的。而財源何來?則必須有“貨源”,又必須有“客源”,而更在於商號自己有“情源”,即以情攬客,熱情待客,讓顧客高興而來,滿意而歸,“財源”才能滾滾而來。其他不少商家店號也都各含一定的為人之道及生財之道,而表現對顧客的尊重和對自己的規範。在北街,黟城最大的布店有街心頭由屏山舒天濤開設的“大馨”號和里街舒姓開的“維新”號。它們玻璃廚窗明亮,滿滿陳列棉布、綢緞、呢絨之類,花色繁多,質量各異,以應不同顧客的挑選。
百貨商店
在里街,由黟城姜哲敏開的“萬和”號和胡家開的“協記”,是兩家百貨商店。他們都以時新見勝,在玻璃廚窗里,陳放著各式燈具、玻璃或搪瓷器皿及形形色色的花飾佩帶,而且各種化妝品還散發著陣陣香氣。尤其是店堂中間的玻璃平台,展放著各種電動或機械玩具,更是吸引無數小顧客光臨。
文具店
黟縣人素重讀書文墨,所以北街的文具店有黎照堂、翰墨林、景星等好幾家。其中黎照堂最老,除賣一般筆墨紙硯外,還可木版、石版印刷,當時不少國小、私塾的紅描、字本多由他們供應。
瓷器店
江西人開的永成瓷器店就在街心頭,店堂里放滿了大小不一的青花、彩花瓷器,杯盤碗盞,花瓶帽筒,真是琳琅滿目,任顧客挑選。而到這裡的顧客都是輕手輕腳,甚至連莽漢到此都小心翼翼,生怕碰倒了什麼,而店主卻熱情地指引介紹,並一筆筆生意成交。
燈籠店
北門段一家燈籠店是胡姓開的,一年到頭,特別是年底,生意更是興隆。因為當時黟縣人家吉慶時要張燈結彩,晚間行路也用燈籠照明。特別是春節前,給出嫁女兒家送時節更少不了燈籠。因為“發燈”黟縣話諧音為“發丁”,祝願“添丁進喜”,早生貴子。對剛出嫁的送“麒麟送子”圖案燈籠,已有兒子的送“五子奪魁”圖案燈籠。而一般的送堂名燈籠,即用大紅色寫姓氏,另一側用黑色寫上正廳堂名,端莊大方,並且以免晚宴散席後拿錯燈籠。最有趣的是黟縣南屏葉姓燈籠,其姓氏要用綠色,以顯示“綠葉”本色,而堂名即用紅色,而顯熱烈氣氛。
菸絲店
里街“益亨利”是家菸絲店,因為早年吸菸,家庭用銀制或銅製水煙筒,外出攜帶用銅頭竹桿的銃桿,抽的都是菸絲,所出售的有皮絲、得醉、頂條等不同等級品牌,而最普通的菸絲又黑又粗,人們形象地叫它“芭蘆須”。
酒店
為應人們喜慶宴飲及日常小酌需要,北街酒店有好幾家,而以黟城程敏齋開設的“泰號”最有名,自己有糟坊開釀,不僅門市零售,而且批發而使酒氣香遍四鄉。
吃食館
北街的吃食館有好幾家,而最大的要數街心頭的“德和園”和里街的“青皮梨”。德和園兼營旅館,臨街樓房裝上一大排玻璃窗,在粉牆黛瓦的徽派建築群中別具一格,所以好新好奇的顧客不少。這裡不但山珍海味,菜餚豐厚,而時不時伴有陣陣歌弦,更成為當時某些達官貴人樂到之處。“青皮梨”即因店主剃個光頭有如青皮雪梨,人們趣以稱之,時間久了,其本名和店名都被人們忘記,而以“青皮梨”代稱了。
中藥鋪
人吃五穀雜糧,總免不了有七災八病,因此藥鋪也少不了。在北街出名的中藥鋪有正對西街由城中人余恩光開的“滋福”和北門段城中人余文卿開的“同仁和”。其櫃檯里貨架上無數抽屜整齊地排列成一幅牆,裡面陳放著除人參鹿茸外,某些樹根、草葉、蛇皮、蟬殼等等,其實都是治病的良藥,夥計們根據藥方七抓八抓,戥秤較量,包成寶塔形的藥包,鄭重地交給顧客,而顧客即虔誠地寄希望於它的神效端回家去給病人服用。
手工作坊
黟城北街還有許多不同工種的手工作坊。叮叮噹噹敲打白鐵成壺的是白鐵匠店,化錫澆鑄錫壺、油盞燈座的是錫匠店,用一個油盞,燃一大把燈芯燒鑄雕琢各種金銀首飾的是銀匠店,將一塊塊頑石雕刻成一方方鈐記圖章的是雕印店,飛針走線將一塊塊布料裁剪縫紉成四季新衣的是裁縫店。
其他店
至於其他豆腐店、豬肉店、機麵店、油漆店、鐘錶店、理髮店、照相館、木竹作坊更是不少。

北街商店招牌

北街各行業商店作坊都有自己的招牌,或用紫檀木雕成,或用石板刻成,或在粉牆上寫成,或橫或直,字型不同,顏色各異,以顯示自己的特色。為了推介商品實物,由於黟縣人講究斯文,在店門口吆喚叫賣的倒不多,而別出心裁做市招的卻不少。除了一般布料市招外,不少店鋪結合本產品製作特殊樣品,並加以誇張以招攬顧客,如筆店高懸一支特大的真毛筆,皮鞋店高掛一隻真皮大釘靴,酒店高懸一個大木酒杯,上書一個大“酒”字,照相館在臨街廚窗里展出幾幅特大的得意之作。總之,林林總總,形形色色,構成北街的一股特殊風景線。
北街(安徽省黟縣北街)

北街自古繁華

古黟雖然是座山城,但客源不少。北街兩側有東西二街及無數縱橫交錯巷弄,其居民約占全城一半以上;出北門,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可通古黟十二個都分中的一、二、三、九、十、十一、十二都中的無數鄉村;越東文嶺、羊棧嶺、漳嶺、方家嶺可與休寧、歙縣、太平、石台各鄰縣相連,並由池寧古道而通安慶、貴池、蕪湖、江寧各地。更何況由黟縣其他都份及由其他山嶺外縣前來黟城的商家顧客總得光顧一下北街,所以每天到這裡的顧客很多,整條北街,人來人往,商旅如潮。古時黟縣不通汽車,來客有步行提籃的,有挑擔的,有騎驢的,有坐轎的,還有推獨輪車的,偶爾還有趕著駱駝來的漠北顧客,煞是熱鬧。不少人運來各地商貨,而又從北街採購黟縣的山貨土產帶回去。
北街(安徽省黟縣北街)

北街兩側街巷

北街兩側街巷甚多,除東西街外,其它巷弄多以姓氏為名,說明黟城居民不少是古時各姓氏聚族而居,並各有宗祠祭祀他們的祖先,從而反映出封建社會宗族制度的痕跡。這些以姓氏為名的巷弄在北門段有東側的俞家弄,在北街有其俞氏宗祠;有餘心六弄,系以余姓一支祖先余心六為名,巷底有餘心六公祠;有費家弄,目前已無費家後裔居住。在街心頭西街名賢里為余族聚居地,余姓為黟城大姓,素有“南程北余”之稱,在北街及名賢里有餘族祠堂兩座。在里街東側有舒家弄,弄內有舒氏宗祠;有汪家弄,弄內有汪氏宗祠,臨街有汪家門樓,上懸“五世同堂”紅漆橫匾;里街西側有尤氏弄,今已無尤姓後裔居住,黟城西部姚村有尤姓者,或為黟城尤氏弄原住居民之遷居者或始居者,即連這些居民自己也弄不清了。

北街族姓聚居

有族姓聚居,就有他們自己的宗族或家族活動,這就給北街帶來不少熱鬧。每有人家迎親出嫁,在鼓樂儀仗陣中,即有扎滿花燈紅幅的新娘花轎由披著紅綢的親身抬著招搖過市;每有人家出殯送葬,在披麻帶孝兒孫親屬哭嚎及哀樂聲中,即有披著彩幅的靈樞由人們抬著沿街緩緩走向城郊墓地。這些,沿途都有不少人駐足觀看並同感悲喜。而最為熱鬧的是黟城一些重大迎神賽會,更是必定經過北街。其中有農曆三月二十八接太子老爺、十月初一接城隍、出地方、演儺舞及其他關王會、觀音會等,都是以族姓為單位,沿街敲鑼打鼓,熱烈迎送。其中最有特色的當屬“余家抬閣”,由族內兩個小孩根據“牛郎織女”、“劉海戲金蟾”等戲文扮成兩個不同人物,在小木台上用固定鐵條綁牢身軀,然後外面穿上戲服,並做出驚險動作,絲毫不露鐵條痕跡,然後由四名壯漢抬著週遊全城,人們非常歡喜觀看。在里街西側有座龍王廟,由於傳說中龍王施水,為求風調雨順,所以全城各族都要前來供奉燒香。更有趣的是,為配合龍王施水以鎮火滅災,過去黟城還在這裡設有消防所,備有人工操作的大型水龍和小型水銃。這說明雖然奉神,到底還不十分信神,還是相信人自己,可謂人力神力共存,科學迷信並舉,正反映古時黟人既求精神安慰而又重實際成效的心理狀態。
北街(安徽省黟縣北街)

北街歷史名人

千百年來的北街,曾有不少英傑人物生長在這裡,建業在這裡,為人類物質精神文明作出貢獻而載入史冊,垂範於後世。
如南梁武帝時太常卿胡明星,黟縣橫岡人。他親究水源並捐貲募工開掘新安水利工程橫溝,引黟城北漳河水,過當時城郊南流。後來人們在渠上陸續建屋而成今日北街,所以現在的橫溝潛流於北街地下,過北街口才成明流。既南流灌溉黃姑墅千頃田畝,又方便北街及沿渠居民洗滌及消防之用。橫岡人每年春耕前,都要來城疏浚橫溝,清淤通水。清代黟縣詩人程學禧有《黟山竹枝祠》詠之:“穿城一水是橫溝,開浚年年趁麥秋。人集街心攜畚插,人歸月下荷鋤頭“,就是描述這一長年鄉俗的。
唐朝武后時太子少保、名書法家薛稷,曾任黟縣令,因山城飲水困難,在黟城募工鑿井九眼,人們感其德,稱為”薛公井“,其中一眼就在北街口,井水清冽甜口。宋孝宗時黟縣縣尉李稱,因城北漳河阻斷行人,於是在臨漳門北籌建成戊己橋(清乾隆時大修更名通濟橋),以連通北街和麻田街,行人商旅稱便。
清嘉慶、道光年間思想家、大學者、舉人俞正燮是黟城人,其故居就在北街俞家弄內。他學識淵博,著述甚豐,曾掌教江寧惜陰書院。他著文警惕西方殖民者侵略我國,主張嚴禁鴉片煙輸入毒害中國人民,反對男尊女卑,主張男女平等。清大學士祁雋曾譽他為“經師人表”,並書匾額樹於北街俞家祠堂內,現代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高度評價他“認識時代、認識人權”。
黟城北街余族後裔余仲和,為黟縣徽商外出經營有巨大成就者。清末民初,在天津創辦啟新洋灰(水泥)公司等企業,為振興我國民族工業作出貢獻。北街城隍山麓有其故居,高大寬敞,既用粉牆黛瓦馬頭牆,又開大扇玻璃明窗,融徽派建築與西方建築風格於一體。
范蔚文,黟城北郊江柏山人,在蕪湖、大通等地經商致富,不忘家鄉文教事業,於民國初年捐巨貲在黟城北街西側城隍山半山建蔚文國小,廣招名師,培育英才,為我縣有名國小之一,每天晨昏,陣陣學童,身背書包,興高采烈地來往北街上學或回家。
黟城北街余族後裔余介石,為民國時期我國著名數學家,曾任四川大學、金陵女子大學教授,他著有《代數學》、《立體幾何學》等,為當時中學所採用的數學課本。他尤精於珠算研究改革,編有《速成珠算法》等專著,為珠算研究推廣作出貢獻。

北街文化發展

古老的黟城,古老的北街,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經歷了自秦漢以來的各個朝代。這裡,有多少古蹟遺存見證了它的歷史變遷;有多少先人的業績,促進了社會發展。這些,都將長留史冊,啟迪後輩,更好建設今日黟城的新北街,更好促進黟縣的經濟文化大發展。
北街(安徽省黟縣北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