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大堤管理

北江大堤管理

以確保大堤安全為中心內容的對北江大堤進行的管理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江大堤管理
  • 外文名:Beijiang  Dike  management
1基本概況,2歷史沿革,3管理機構,4管理內容,5工程效益,

1基本概況

北江大堤位於珠江水系的北江中下游左岸,北起清遠市騎背嶺,南至南海市獅山,全長63.34千米。是珠江流域及廣州市最重要的防洪屏障,為中國城市防洪的五大堤防之一。原為大小不等的江堤,20世紀50年代初聯堤築閘,始稱北江大堤。防禦來自北江和西江的洪水,共捍衛500多萬人口和100多萬畝農田,以及京廣、廣湛、廣深等鐵路幹線。從前堤身低矮單薄,1915年7月間多處決堤,洪水直衝廣州,長堤、西濠口一帶被淹7天,水深數尺,房屋倒塌,死人逾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4、1983、1987年3次大規模培修加固。因原堤基礎差,尚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洪澇威脅,廣東省、廣州市政府決定將再次大規模加固,提高其防洪抗災能力。

2歷史沿革

清江市以下,宋代開始築堤防禦洪水,北江左岸從上而下有石角、石基、明邊、樂塘、梅布、清塘、長洲、水豐、榕塞、大棉、沙頭、良鑿、獅山等圍堤,其中以榕塞圍最早,南宋鹹淳八年(1273年)已有維修記載,1923年建成蘆苞水閘,以控制北江洪水從蘆苞湧向廣州。1949年以後,上述堤圍逐步聯接起來,稱為石蘆(石角至蘆苞)、蘆沙(蘆苞至南海沙口)乾堤,1954年廣東省大規模加固圍堤,並定名為北江大堤。1957年在西南涌建西南水閘,使堤系進一步完善。

3管理機構

1949年前大堤範圍內只有蘆苞水閘設工務所,歸珠江水利工程總局管理,其餘各個堤閘由民眾性管理機構—圍董事會主持圍內水利工作,負責組織修防搶險人力和經費、器材的籌集、使用。1955年北江大堤建成後成立了管理機構,初期分縣管理,至1973年成立廣東省北江大堤管理處,1985年改為管理局,局下設管理所,現有清遠市石角,三水市大塘、蘆苞、黃塘、西南及南海市獅山等6個所,三水市設管理處。另蘆苞、西南兩座水閘亦設管理所,統由管理局領導。

4管理內容

北江大堤一般堤面寬度為7米,堤身高度一般在8~12米;堤頂設4.5米寬的泥結石簡易路,有防汛專用公路57千米。全堤有穿堤涵洞30座,多數建於20世紀50年代,普遍存在閘身老化破損等不安全因素,強透水地基段31.57千米,占全部堤長的49.8%,堤後建有減壓井116眼,大部分運行正常。全堤設有測壓管148個,全年進行觀測。
北江大堤的管理以確保大堤安全為中心,強化大堤管理為重點,以河道目標管理為標準,使管理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的軌道,並通過國家驗收,1997年11月被水利部認定為國家河道目標管理一級單位。主要工作有:①實行堤段承包責任制,落實責、權、利。分5個階段進行內部管理機制改革,打破了吃“大鍋飯”的弊端,全面提高了職工的積極性和管理水平。②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貫徹執行《廣東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廣東省河道堤防管理條例》和《廣東省北江大堤管理實施細則》,把它們作為防汛和管理的依據,還印製了《北江大堤規章制度彙編》,內容包括防汛、工程建設、工程管理、計財、水政、檔案管理、精神文明建設等各方面的內部管理制度。③收取堤圍防護費,初步實現良性循環。1990年開始,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徵收防護費3500萬每年,用於工程加固和運行管理。④灌漿滅蟻。堅持三年一循環對全堤堤身進行固結灌漿,消除了堤身滲漏。堅持科學和制度化滅蟻,1996年通過專家驗收,成為廣東身首批“無蟻害堤圍”,並獲得“廣東省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獎”一等獎。⑤建立北江洪水實時遙測預報調度系統。建立廣州氣象台北江大堤工作站,北江大堤計算機系統,為北江大堤的防汛、管理起了重要作用。

5工程效益

廣州地區歷史上最大洪水發生在1915年7月,西、北、東江同時暴漲,珠江的三角洲堤圍幾乎全部潰決,石角至蘆苞決口的洪水直瀉廣州,使廣州水淹7d,成為歷史罕見的“乙卯水災”。1949年以後對大堤的加固維修,經過了1968年、1982年2次洪水的考驗,而後又經受了1994年超50年一遇的洪水,也是1949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洪水的考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