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村(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北山村)

北山村(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北山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山村系福安市溪柄鎮的一行政村。位於福安市東南部的茜洋溪下游右岸。海拔15米。距福安市城關和鎮政府駐地溪柄村22和4公里。東山,與城陽鄉交界;西田地,與 山村毗鄰;南山,與化蛟林場接壤;北田地,與溪柄村相連。溪坑公路(溪柄至坑口)從村前經過,有支線通井口岩自然村,交通便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山村
  • 外文名稱:Beishan country
  • 行政區類別:省
  • 所屬地區:中國東南沿海
  • 地理位置:福安市東南部的茜洋溪下游右岸。
  • 面積:2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黛凝寺,舊新福寺,新新福寺,奶娘宮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村落與居民,村風村貌,歷史沿革,歷史人文,建築景觀,物產經濟,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北山村系福安市溪柄鎮的一行政村。位於福安市東南部的茜洋溪下游右岸。海拔15米。距福安市城關和鎮政府駐地溪柄村22和4公里。東山,與城陽鄉交界;西田地,與 山村毗鄰;南山,與化蛟林場接壤;北田地,與溪柄村相連。溪坑公路(溪柄至坑口)從村前經過,有支線通井口岩自然村,交通便捷。
區域截圖區域截圖

村落與居民

北山村所轄土地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村居面積0.1平方公里。所會駐地北山村。耕地面積.570畝,其水田414畝、農地156畝;山地面積4626畝,其中有林地4140畝。

村風村貌

北山村依山面水,茜洋溪在村前深邃成潭流淌不息,水面寬近200米,澄流孤渡,游鱗可數。穿過彼岸竹林和田間小徑,可以快捷到達立峰、溪柄等村。北山後山尤其是井頭岩山上蘊藏著豐富的森林資源,青峰接天,嘉木封地。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北山水道繁忙喧囂,各種農資、建材、生資、山貨都在這裡的“珍寶潭”船運裝卸。那裡,上有幾十條竹筏直達茜洋,下有貨船暢通各處。後來由於公路開拓、河道壅塞,北山村失去了一方物資集散地的地位。
北山村地處茜洋溪畔,溪水既給人們帶來財富,也時常降給災難,洪澇水患頻繁。且田地多屬沙質坂田,又是旱災多發地區,幾百年來,北山人從未停歇過與大自然的搏鬥。改革開放以來,北山村乾民眾志成城決心改變村居環境,努力最佳化生存條件,各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今天,經濟振興,村風文明,人民安居樂業。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北山屬福安縣用儒鄉仁風裡二十六都一圖;民國30年屬福安縣第一區(賽岐區)溪纏組長葛岩保;1956年辦北山高級社,1958年8月與甲厝合併成立紅星大隊;1984年建北山村民委員會,1990年析出甲厝村委會。

歷史人文

北山村主姓為張、陳、鄭、馬、林、盧等姓。張姓於明嘉靖年間從上杭縣沙水水屋遷入;陳姓於清康熙45年(1706)從寧德東洋遷到井頭岩;鄭姓於清乾隆4年(1739)遷自福安松羅;馬姓於清乾隆5年從馬厝遷北山;盧姓於清道光間來自溪柄橫坑;林姓遷入時間為清乾隆6年。從遷入最早的張姓成言,北山成村時間距今480年。
1931年4-7月,在鄧子恢、馬立峰等人領導下,溪柄黨組織和農會取得了“抗麥債”和“平糶”鬥爭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北山村農民。不久創立了村黨組織和秘密農會,並也成立了平糶委員會,開展對地主的鬥爭。
1934年6月,閩東船民工會籌備處在北山村奶娘宮成立,北山人林順佺任主席。他領導開闢了北雲福鼎沙埕港,南至福清海口鎮的海上交通線,使槍枝、彈藥、醫療器械和棉花、藥品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蘇區,甚至還購運到三門迫擊炮;他率工會會員配合紅二團在化蛟伏擊敵船,俘敵8名,繳獲大批戰利品;他組織五百多艘民用船隻搭浮橋支持北上抗日先遣隊渡河;還負責完成疏散抗日先遣隊留下的5、6百名傷病員。1935年3月24日,林順被同台保長鄭大嫩抓捕,在敵人的酷刑下,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同年4月4日犧牲於同台沙灘上,年僅41歲。

建築景觀

北山村境內的黛凝寺建於唐鹹通元年(861年),為溪柄鎮內建築最早的寺廟。由於那時該寺地處福安至福寧府(霞浦)的必經之地,許多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在此駐足或觀光,至今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好詩篇。天道循環,滄桑變紀,當年的大通道衢至今早已荒沒。該寺雖仍留一座殿宇,但香火幾絕。寺外田地倒伏的馬槽、石柱等物猶歷歷在目,足為歷史見證。
舊新福寺在北山村後松林深處,土木結構,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石嶺崎嶇,人跡稀有。
新新福寺為近年所建,在北山村頭,磚混結構,石柱支撐。
奶娘宮在北山村中,清代建築,是中共領導的閩東民工會籌備處會址,革命紀念地。

物產經濟

北山村過去農業生產單一種糧,效益不高。改革開放後,實現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今有葡萄260畝,占水田面積的60%以上;茶葉460畝,使男女老幼有業可就,形成農業經濟的兩根支柱。該村有大批青年衝出村門,到市場經濟大潮中各顯神通,奮力拚搏。辦企、經商、務工,各有所司,五彩紛呈。今天已有部分生財有道、創業有成,為北山村經濟注入強勁活力,2006年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北山村乾群同心戮力致力於新農村建設,積極爭取政府支持 ,早已實現水、電、路、電話、有線電視的“五通”。接著建校,修復水毀護岸水利和硬化村前公路等辦公益事業連年不斷。目前,村居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出現了村興業旺、政通人和、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新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