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年蘇丹國

北大年蘇丹國

北大年蘇丹國是15-18世紀馬來半島一個古國。中國明代張燮東西洋考》稱之為大泥。北大年蘇丹國建國於1474年前後,1786年為暹羅所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大年蘇丹國
  • 英文名稱:Kerajaan Patani
  • 簡稱:北大年
  • 所屬洲:亞洲
  • 官方語言:亞維語
  • 政治體制:君主制
  • 主要民族:穆斯林族
  •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遜尼派
起源,歷代蘇丹,全盛時期,

起源

北大年蘇丹國的創建歷史已不可考,但有許多民間傳說。根據成書於1612年的《馬來紀年》記載,曾有一個名為Koda Mahalingai 的宮堡,國王名羅蘇梨花門。暹羅王子昭室利盤沙,率兵攻陷。昭室利盤沙命堪輿家選擇吉地建築宮殿,堪輿家找到一處海濱吉地,有漁夫茅舍一間,漁夫之子名為大泥(Tani),其父人稱爸大泥(Patani),建城堡名之為Patani(北大年)。據許雲樵考證,時在1474年前後。

歷代蘇丹

Rajah Kuruth Maha Chan
Piatu Antara
Sultan Ismail Shah
Muzaffar Shah
Patek Shah
Bahadur
Rajah Ijo
Paduka Sha Alam
Kuning 女王

全盛時期

北大年王國到了女王即位後進入全盛時期。明張燮《東西洋考》《大泥考》記載:“萬曆年間(1573-1619),國王病卒,無子,族眾爭立,國中相誅殺俱淨,乃立其女為王。”161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給萬丹總辦的信件記載:“此乃一古國,常朝宗暹羅王,現在為一女王統治,她是前王之女,現年約三十。政治修明,外僑不感麻煩。”女王當政時代是北大年王國繁榮昌盛的黃金年代,當時正逢滿剌加被葡萄牙人占領,實現苛政,無論西人或土人都畏懼葡萄牙政權。而柔佛立國不久,政治不穩定,商人不願前往。唯獨北大年,人口昌盛,商賈雲集,凡中國、荷蘭、日本、葡萄牙、英國等國商人,無不聚集北大年進行貿易,北大年成為當時馬來半島的大都會,遠非半島上其他都市可以比肩。孟加拉和滿剌加商人,運衣料到北大年販賣,爪哇運來檀香,婆羅洲販來龍腦,蜜蠟換取銅鐵和鋼,暹羅運來金鉛和米糧,換取各色布料占城和真臘運來沉香,中國運來絲綢,花緞,瓷器,銅鐵器皿等,換取胡椒,黃白檀香,皮革,象牙和水牛角。
北大年通行馬來語、北大年語、暹羅語及華語。當時在北大年代暹羅男子,常以二三顆銀丸鑲入陰莖。北大年土地肥沃,雞每天下蛋兩個國中糧食豐收,凡米,牛羊雞鵝鴨野兔和獵物,應有盡有,盛產紅毛丹、香蕉、石榴、柑橘等水果,海產有龍蝦和牡蠣;還出產藥材、五金和寶石。國中房屋,多為竹造。宮殿有木柵圍繞,清真寺以磚造,內壁塗金,有大立柱,上刻經文,中間是雕刻塗金的經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