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三泉

北周三泉

北魏(386年—557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經過多年戰爭,於公元四三九年統一了中國北部,與統治南方的宋形成對峙局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周三泉
  • 民族鮮卑族
  • 人物:周武帝宇文邕
  • 時間:公元四三九年
  • 地點:中國北方
簡介,詳細內容,

簡介

北魏實行漢化政策,在全國通用新朝所鑄的“太和五銖”,後又鑄“永安五銖”,並允許民間鑄錢,官員的俸祿也改為以錢代絹,這為促進貨幣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北魏分東、西魏後,北齊建立,又鑄“常平五銖”,也保留了北魏的氣韻。可見,北朝前期的幾種貨幣,在幣值及製作風格上都是一脈相承的,就錢幣本身而言,制工、錢文也相當精美,整體質量遠高於南朝各代,這不僅得益於北朝漢化政策,也是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南北貨幣文化相互滲透和影響的結果;而這一切,到了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北周,又順理成章地結出了更加驚人、更加完美的果實———北周三泉。

詳細內容

這三泉是指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保定元年(五六一年)所鑄“布泉”、在建德三年(五七四年)所鑄“五行大布”及靜帝宇文衍在大象元年(五七九年)所鑄“永通萬國”。這其中,第一種顯然是沿襲莽錢之布泉,但區別在於錢文用的書體不同,莽錢用的是細巧的懸針篆,而北周布泉則用豐腴圓潤的玉箸篆,所謂玉箸篆,是喻其筆畫兩頭肥瘦均勻,末端不出筆鋒,猶如以玉箸寫成。再一個區別,是莽泉的“泉”字“中直皆斷作兩筆”,而北周布泉“泉字中直直下不斷”(翁樹培《古泉匯考》)。不要小看了這一點細小的差別。在泉家眼裡,它們分別象徵著兩個相距數百年、在錢幣藝術上都達到高峰的時代呢。
“五行大布”的錢文用的也是玉箸篆書體。與布泉一樣,它也是製作精美的錢幣上品,取名“五行大布”,大約是希望它能夠受到市場歡迎,廣泛流通起來。不幸的是恰恰相反,此錢入市後,邊境之上,人多盜鑄,政府無奈,只好禁行五行大布,使其不得出入四關,對於泉布,也下令“聽入而不聽出”。這兩種錢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三泉之末,是“永通萬國”。這錢的面文用的是從玉箸篆中脫穎而出的錢線篆,筆畫細硬如鐵,首尾如線,十分可愛。它與上面兩種錢幣一樣,工藝絕倫,篆法華美,不僅是北朝錢幣中的佼佼者,也被後人譽為六朝錢幣之冠,常與被稱作“鑄錢三絕”的東漢王莽、宋徽宗、金章宗三個朝代的錢相提並論,這說明北周三泉在鑄幣技藝及書法水平上已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永通萬國”的出現,連同布泉、五行大布使北周三大美泉不僅在南北朝、乃至在我國以及世界鑄幣工藝史上,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錢文“永通”意永遠通行,“萬國”示天下萬國可用。銅色青白,製作精緻,輪廓俊俏,書法華美。初鑄錢徑約3厘米、重6克左右。後鑄漸小,徑減至2.5厘米左右,且夾有鉛錫錢,然仍不失美泉風韻。有合背錢、厭勝錢,傳世之闊緣大錢,據考為後世翻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