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龍鄉(四川旺蒼縣化龍鄉)

化龍鄉(四川旺蒼縣化龍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①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化龍鄉化龍鄉位於旺蒼縣東南部,距縣城41公里,全鄉幅員面積25平方公里,東臨木門,南與九龍、蒼溪黃貓接壤,西面、北面與龍鳳相連。全鄉轄6個行政村,73個農業合作社,農村總人口8969人,2426戶,其中勞動力4033個,耕地面積10252畝。 ②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化龍鄉化龍鄉位於廣安西南方向約12公里的渠江河畔,周邊與華鎣市、岳池縣接壤。全鄉轄13個行政村、118個社、4715戶、1827人,勞動力8700人,耕地面積14700畝,幅員面積25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化龍鄉
  • 地理位置:旺蒼縣東南部,距縣城41公里
  • 面積:25平方公里
  • 人口:8969人
  • 方言:四川話
基本概況,化龍鄉人口數據,茶葉,柑橘,藥材,生豬,基礎設施,名勝古蹟,

基本概況

鄉內海拔700—800米,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淺山深丘區,農耕地多分布於低山台階地上,為棕紫泥土的梯田梯地。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年平均日照1254小時,無霜期249天。水土保持好,森林覆蓋率達48%。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主要經濟作物柑橘、茶葉、土煙、海椒,養殖業發展迅猛,主要有牛、豬、羊、兔和小家禽。全鄉共有小二型水庫3座,山坪塘69口,微水池221口。交通方便,村村通客運,社社通公路。目前,化龍鄉已形成茶、果、藥、豬四大經濟支柱產業,尤其是茶、果業已初具規模。

化龍鄉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9170
4860
4310
家庭戶戶數
2663
家庭戶總人口(總)
8587
家庭戶男
4506
家庭戶女
4081
0-14歲(總)
2148
0-14歲男
1167
0-14歲女
981
15-64歲(總)
6501
15-64歲男
3426
15-64歲女
3075
65歲及以上(總)
521
65歲及以上男
267
65歲及以上女
25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8943

茶葉

全鄉現有4個村茶場,5個社茶園,按照“業主+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以建設高標準生態茶園為重點,推動全鄉茶葉生產。按照生態茶園建設技術要求,四川米倉山茶業有限公司,已在亭子和化龍兩村建成了近500畝的高標準生態茶園。其“米倉山”茶葉系列品牌均獲各項大獎。其中:“廣元秀茗”分別獲中茶杯一等獎、成都國際博覽會金獎和廣元市名茶稱號,“利州雪芽”獲杭州(日本)國際茶葉博覽會金獎。平頂山茶場的“平頂山玉葉”和“平頂山玉針”分獲“米倉山杯”一等獎和優質獎。2003年改(擴)建1900畝茶葉也基本完成。在石川村建成高標準的扦插示範園,各村都有100畝左右的示範點,力爭在2007年內建成萬畝生態茶葉基地鄉,目前該鄉正在積極申報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鄉,爭取提前拿到農產品市場準入證。

柑橘

鄉內現有優質柑橘面積2000畝,產量近100公斤,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現有肖家河果園這個農業企業,年產柑橘50萬斤,果質優良,銷售渠道暢,供不應求。在它的輻射帶動下,全鄉今年又新栽優質柑橘5萬株,新增柑橘面積800餘畝,可望2007年投產。

藥材

主要以杜仲為主,現有杜仲園800餘畝,並有黃姜、黃柏和銀杏等品種。

生豬

全鄉養殖業尤以生豬為主,均屬二元、三元雜交豬種,全年生豬出欄15000頭。

基礎設施

全鄉交通便捷,道路暢通,通車裡程61km,距木門市場僅8km;教育、衛生、文化事業蓬勃發展,鄉黨委政府堅持科教興鄉,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鞏固“兩基”成果,推行素質教育,教育教學質量連年處於全縣同類學校前列。在鄉中心衛生院的業務指導下,村村建有衛生站,解決民眾就醫難的問題;農網改造一期工程全面結束;光纖廣播電視、通訊網路覆蓋全鄉,並積極實施“2131”工程,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

名勝古蹟

東漢家族崖墓群
化龍村化龍埡自然村有由3座崖墓構成的東漢家族崖墓群。3座古墓一字排開,長約10米,墓室均呈四方形,墓頂是平頂。位於北邊、南邊的古墓墓室較大,中間的較小。北邊較大的墓室長1.3米,寬2米,深2.3米,約6立方米,內壁造型別致,刻有形態各異的圖案。據當地百姓講,墓門原是一塊大石板,後來修曬場被拉走,古墓揭開時,墓中有陶碗、陶罐等陶製品,做工都很粗糙,已被打爛或拿走。中間較小的一座墓室長1米、寬0.5米、深2.4米,墓門有一塊石板封著,石板一角已被打爛。南邊一座較北邊的小一些,古墓石板也被揭走。該墓群為東漢家族崖墓群,距今1800多年歷史。崖墓實際為東漢時期流行於西南地區的一種特殊墓葬,它一般以石室、石穴的形式開鑿於荒僻深邃的石崖上。這次發現的崖墓大小不一,是當時普通百姓群葬墓穴。從結構上分析,該處崖墓群可以分為單室墓、雙室墓、三室墓等類型。這些崖墓都是90度角鑿刻的,崖壁完全是平面,從墓結構、樣式來看,其漢墓身份基本可以確認,但無法斷定墓內所葬之人何許身份,估計北邊墓室是主室,裡面葬著的是整個墓內地位最高的人,3座古墓里葬的人是一個大的家族,屬於當時的富有人家。該墓石質為當地較硬的白綿石,先人是通過什麼手段在如此堅硬的岩石上鑿出這些洞的,還有待進一步考證,該崖墓群為研究東漢歷史、文化、藝術、人居情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具有較高的價值。
杜家祠堂
杜家祠堂位於海拔450米的化龍鄉石船村二組,距離縣城42公里。古祠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為一木質穿斗結構組成的四合院。古祠包括山門、戲樓、廂房、天井、正殿等,總計30間。
正門東西兩邊共有四幅巨型磚雕,西邊兩幅是“桐柳杏凰群圖”和“松雀圖”,東面牆上的磚雕是“百鳥圖”和“五倫全圖”。專家稱,這四幅磚雕無論規模還是技藝,都堪稱清代磚雕的珍品。
面南正中是杜家祠堂主體建築的正門,厚重的木門上的彩繪鬥神畫高達三米。跨進大門,一具四扇鏤空雙面雕屏風隔開了院落隱約可見的光景,屏風上雕琢著諸如“英雄圖”、“太史第”、“漁樵耕讀”等傳統題材,構思巧妙、雕工細膩。
屏門頂上,精密設計的六根柱子支起八卦纂頂的戲樓;戲樓上細膩的窗花紋飾精美,萬字格護欄間鏤雕龍、鳳、荷、梅等雕刻圖案,戲樓房頂龍飛鳳舞,四角翹爪,絢麗多姿。據介紹,當時風俗,宗族每逢喜慶、豐收、過年、中舉等日子,都會請戲班來宗祠唱戲。
戲樓下經五步台階進入天井。天井左右均為廂房,細膩的窗花、厚重的房門,彩繪的花紋,雕樑畫棟甚多。出廂房,爬上高約1.2米的五步台階,便為祠堂正殿“聚賢堂”,這裡開闊通透,據介紹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
該祠堂始建於清光緒19年(公元1893年),1900年落成。楊說,該古祠雖歷經百餘年,建築仍保存完好,古祠建築巧妙採用了磚雕、木雕、石雕等多種工藝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集中體現了川北民間建築裝飾藝術和民間工藝精華,堪稱一座清代建築工藝寶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