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產到戶

包產到戶

包產到戶最初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由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十八個農戶最先開始實行的。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的一種生產責任制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堅持統一計畫、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的條件下,把耕地農作物和某些畜牧業養殖業和副業生產任務承包(包用工、包費用、包產量)給農戶負責,實行超產獎勵減產賠償的一種做法。由於是以農戶為單位負責完成整個農業生產周期內的全部生產任務,勞動的最終成果和承包戶的經濟利益聯繫比較直接,因此有利於改進技術,提高產量,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基本介紹

概述,形成過程,歷史意義,

概述

承包制與人民公社的最大分別就是農民將國家的土地承包。包產制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的一種生產責任制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堅持統一計畫、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的條件下,把耕地農作物和某些畜牧業、養殖業和副業生產任務承包(包用工、包費用、包產量)給農戶負責,實行超產獎勵減產賠償的一種做法。這措施改變由之前集體管理的生產隊生產大隊為單位的生產模式,並且轉為一個一戶的農戶為單位,由農民自我管理和生產、分配及經營。可是,土地仍舊歸國家所有。這種情況在人民公社時代是不可能存在的。
包產到戶包產到戶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集體所有土地長期包給各戶農家使用。把農民的責、權、利結合起來,推動中國農業發展。
1956年5月,中共永嘉縣委在雄溪鄉燎原社進行農業生產產量責任制的試驗,由此在中國首創“包產到戶”。
浙江快速實現農業初級合作化以後,急劇擴大的生產規模使相當多的合作社在經營管理上出現不同程度的混亂。為此,永嘉縣委把如何搞好生產管理當作中心工作來抓,指導區、鄉開展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探索。縣委書記李桂茂派農工部幹事戴潔天(附圖:戴潔天起草的燎原社包產到戶總結)率工作隊到燎原社進行隊以下產量責任制試驗,確定了“三包到隊、責任到戶、定額到丘、統一經營”的責任制,其做法就是“隊向社包工包產,戶向隊負責專管田上分攤的包產量”,包產量核算到每丘田,合起來就是隊包產指標。主管農業的縣委副書記李雲河將這種管理方法命名為“包產到戶”。這一辦法實行後,社員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永嘉縣委非常重視燎原社包產到戶的方法和經驗,布置全縣開展多點試驗包產到戶的工作。
包產到戶
11月19日,《浙南大眾報》發表文章,認為包產到戶是“倒退的做法”,並向《人民日報》直接投訴,通過媒介轉給中央高層領導,對永嘉包產到戶的試驗形成很大壓力,浙江省委、溫州地委、永嘉縣委被迫下令停止試驗包產到戶。李桂茂、李雲河、戴潔天都受到處分,全縣因參與包產到戶而被判刑勞改的達20多人。直到1983年8月,李桂茂、李雲河、戴潔天等人的冤案才得到徹底平反。

形成過程

包產到戶最早出現在1956年浙江省溫州地區永嘉縣。1957年夏季,溫州地區各縣有1000個農業合作社實行了這種辦法,但隨後受到批判。(參見擴展閱讀“燎原社”詞條)
1978年春天,為了抗禦旱災,安徽省不少生產隊也實行了包產到戶,至1979年全省約有10%的生產隊實行了這種生產責任制。同時,在貴州、四川、甘肅、內蒙古、河南等省、自治區的一些窮困生產隊也實行了這種生產責任制。最早恢復包產到戶做法的是安徽鳳陽縣小崗生產大隊小崗村),這個村後來被高度評價為打響了改革開放的第一槍。包產到戶得到了鄧小平和當時的安徽省委書記萬里的支持。
這種情況下,1980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在會議紀要《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中,提出了對於包產到戶區別不同地區、不同社隊採取不同的方針,並肯定了包產到戶“是聯繫民眾,發展生產,解決溫飽問題的一種必要的措施。就全國而論,在社會主義工業社會主義商業集體農業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是依存於社會主義經濟,而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爾後,包產到戶作為家庭承包經營的一種形式,在全國農村迅速地採用和推廣。1981年1月,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隊占中國農村生產隊總數的1%,到同年6月增加到19.9%。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包產到戶逐步演變為包乾到戶的形式。

歷史意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鍋飯”的舊體制。而且,隨著承包制的推行,個人付出與收入掛鈎,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增,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可以將多餘的糧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場,農民手上的現金大增,農村經濟大為好轉。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間,糧食的增幅達到中共建國以來的最高峰。而農民除了需要上繳的公糧外,對種穀物擁有完全的自主權。農民可以選擇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農民的收入亦因而提升,部分的農戶更躍升為萬元戶。農村出現了一番新景象。
包產到戶包產到戶
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普遍實行,為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促使傳統農業經濟開始朝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方向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