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的文化批判

動態的文化批判(德dynamische Kritik der Kul-tur)德國卡西勒用語。指對康德批判哲學的改造和發展。卡西勒認為,康德所進行的批判是一種靜態的理性批判。19世紀末以來自然科學的變革,推翻了以往那種對科學和知識的靜態的觀點,要求採取動態的觀點。同一時期文化領域的不斷開拓,更使康德那種局限於數學和自然科學範圍的理性批判顯得過分狹隘。人類學、神話學、語言學、深層心理學等學科迅速崛起,它們都無法綜合到康德的理性和知識體系中去。這就要求以包括人類全部精神領域的文化的批判代替只是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一部分的理性的批判,即以動態的文化批判代替靜態的理性批判。傳統認識論因語言、神話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宗教、藝術等等文化領域與以數學和自然科學為套用典範的理性和認識的邏輯不相符合,而將它們排除在其批判的範圍之外,把這些領域當作非理性的領域,當作不可理解的東西而予以排除,既給神秘主義、反理性主義留下了地盤,也把理性與這些文化領域割裂開來,把理性當作人的天賦。卡西勒認為,自然科學知識這種最理性的知識,人的科學認識這種最純粹的理性能力,都不是人類先天固有的,而是後天獲取的。人早在具有理性的知識和理性的認識能力以前就已生活在一個客觀世界中,就已有語言並用語言構造出關於這個世界的種種神話。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都經過了一個神話階段。因此,哲學及認識論的研究的起點不是以純粹理性形式表現出來的科學認識和科學知識,而是語言和神話。只有當語文學和神話學揭示出那些不自覺的和無意識的概念過程時,認識論才能說是具備了真正的基礎。這就必須把康德對理性的批判擴大到包括語言、神話以及與之相關的宗教、藝術等領域的文化的批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