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滿鎮(雲南省勐海縣下轄鎮)

勐滿鎮(雲南省勐海縣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勐滿鎮為地名,我國同名鄉鎮主要有: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滿鎮,該鎮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西北部,全鎮總面積488.39平方公里;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滿鎮,該鎮位於勐臘縣西南部,介於東經101°12′至101°27′、北緯21°10′至22°22′之間,全鎮有耕地總面積18854畝,總人口1286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勐滿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勐海縣
  • 下轄地區:七個村民委員會
  • 電話區號:0691
  • 郵政區碼:666206
  • 地理位置:勐海縣西北部
  • 面積:488.39平方公里
  • 人口:18688人(2007年)
  • 方言:雲南話,傣語,拉祜語,布朗語,哈尼語
  • 機場:西雙版納嘎灑國際機場
  • 車牌代碼:雲K
概況,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基礎設施,經濟,特色農業發展,社會事業,人口衛生,

概況

勐滿鎮位於西雙版納州勐海縣西北部,東接勐阿鎮,東南連勐海鎮,南鄰勐遮鎮,西南接西定鄉,曼蚌渡口段與緬甸僅一河之隔,西、西北與瀾滄縣糯福鄉、惠民鎮毗鄰。國道214線貫穿轄區,聯通勐海縣城和瀾滄縣城,是西雙版納與普洱市的重要陸路通道,被稱為西雙版納“西北大門”。全鎮國土面積488.39平方公里,東西最大縱距為37公里,南北最大橫距為25公里,最高點在帕滇梁子,海拔為2192米,最低點在勐滿壩子,海拔為838米,壩區占總面積的3%,山區面積占97%。屬亞熱帶雨林氣候,非常適宜熱帶經濟作物和熱帶動植物生長,年平均氣溫19.9℃,年平均降雨量1357毫米,氣候濕熱、長夏無冬,土地肥沃、風景秀麗、物產豐富,有大小河流11條,已探明金、鐵等礦產儲量豐富(但品位低),森林覆蓋率達76%,是全縣糧、蔗、膠、茶重要產區之一。轄城子、納包、班倒、星火山、帕迫、南達、關雙7個村民委員會,64個自然村84個村民小組,駐有黎明農場星火生產隊。2016年末全鎮有4914戶19272人,其中農業戶數4628戶18680人。轄區主要居住著傣、哈尼、拉祜、布朗等民族,其中:拉祜族6911人,占全鎮人口的35.86%;傣族4507人,占全鎮人口的23.39%;布朗族3415人,占全鎮人口的17.72%;哈尼3033人,占全鎮人口的15.74%。

歷史沿革

古為一土司地,明、清為一版納地。
1913年屬第二區行政分局(勐遮)。
1927年置勐滿鄉,屬南嶠縣。
1950年置勐滿區,屬南嶠縣。
1953年屬版納勐遮,1958年屬勐遮縣。
1969年設向陽公社,1984年置勐滿區。
1987年置勐滿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鄉。
2002年撤銷勐滿拉祜族布朗族鄉設立勐滿鎮。

地理環境

該鎮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西北部,東接勐阿鎮,東南連勐海鎮,南鄰勐遮鎮,西南接西定鄉,曼蚌渡口段與緬甸國僅一河之隔,西、西北與瀾滄縣糯福鄉、惠民鄉毗鄰。鎮政府駐地勐滿街,東南距勐海縣城56公里,北距瀾滄縣城63公里。是一個集拉祜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族鎮。全鎮總土面積488.39平方公里,東西最大縱距為37公里,南北最大橫距為25公里,最高點在帕滇梁子,海拔為2192米,最低點在勐滿壩子,海拔為838米,屬半山區鄉鎮。壩區占總面積的3%,山區面積占97%。轄區內分布著南拉河、南罕河等瀾滄江水系的河流。國道214線由北至南穿壩子通過。全鎮轄城子、納包、班倒、星火山、帕迫、南達、關雙七個村民委員會,64個自然村,83個村民小組,鎮內有黎明星火生產區。
鎮政府辦公樓鎮政府辦公樓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7月,鎮內有水庫(壩塘)5座,總庫容量225萬立方米;新建三面光節水渠道2條,長1.6公里。農田有效灌溉面積0.9964萬畝,水利化程度52.95%。有81個村民小組62個自然村通自來水,通水率分別達到98.4%、97.6%。有60個自然村82個村民小組通電。廣播、電視事業健康發展。全鎮有13座211地面衛星接收站,中頻分配18座,有線電視用戶達978戶。全鎮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98%和75%。

經濟

2007年,工農業總產值9002萬元,比上年增長25.78%,其中:農業總產值5617萬元,比上年增長8.31%;工業總產值3385萬元,比上年增長71.74%。財政收入114萬元,完成任務數的159%,比上年增長31.28;財政支出699.5萬元,比上年增長14.34%。信用社各項存款餘額達1655萬元,比上年增加168萬元;各項貸款1200萬元,比上年增加2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42元,比上年增加210元,增長12.88%;人均占有糧食523千克。
全鎮農業產業發展迅速,農民收入增加、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全鎮各項經濟指標與全縣同步實現兩位數增長。2016年末實現農業生產總值2.2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12元,比2011年末分別增長100%和64%。第一、三產業效益穩步增長,第二產業有所突破。十二五期間,鎮政府積極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協調解決企業困難和問題,切實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2016年底全鎮有鄉鎮企業269個,比2011年末增加45個,鄉鎮企業年從業人員為1700餘人。利用地處“西雙版納西北大門”區域優勢,積極推進城鎮開發建設和旅遊業開發,引導民眾發展運輸、飲食、加工等服務行業,使其成為民眾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外出務工人數逐年增長。

特色農業發展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在穩定常規農業生產的同時,努力提升茶、膠、蔗、糧傳統產業,“星火山葡萄”、“南達生態西瓜”等一村一品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斷攀升,生豬、黃牛、土雜雞養殖加快發展,大力培育種養殖大戶、“致富帶頭人”,加強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全鎮農業專業合作社已達28個,產業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特色農產品逐漸銷往周邊市場及勐海縣城,增加了農民收入。

社會事業

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十二五期間共兌付農資綜合直補、糧食直接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2436萬元;發放邊民補助2305萬元,各類保障金和救助金405萬元;兌付農村保障性安居、扶貧安居和加固改造工程資金748萬元。科教文衛工作碩果纍纍。大力實施科技興鎮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職能,以“農函大”辦學、新型農民培訓等形式,圍繞經濟產業,開展水稻栽培、割膠技術、橡膠和甘蔗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生態茶園管理、水稻病蟲害防治、生豬養殖等技術培訓,為農村學科學、用科學,科技致富營造了良好的環境。積極開展“三下鄉”活動,在傣歷新年、拉祜擴節等傳統民族節日期間集中組織開展文體活動,村村通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98%。,新建水泥籃球場15塊,全面豐富民眾文化娛樂生活。教育工作軟硬體都不放鬆,義務教育均衡工作順利通過省級初驗;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穩步實施;關雙吉良幼稚園迎來第一學期順利開學。積極開展防病免疫工作,加強村級衛生室建設,全面宣傳發動農民民眾積極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鎮參合率達到97%;鎮衛生院1500平方米住院綜合樓已在2015年底建成投入使用,醫療服務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嚴格落實最低生活保障、救災救濟、解貧濟困等各項惠民政策。抓實精準扶貧工作,夯實決戰決勝2016基礎,不斷強化農村低保供養對象審核管理,清退不符合條件人員,2016年第四季度全鎮實有321戶941人享受農村低保,占全鎮農村人口5%。搞好救災工作,及時解決災情給民眾造成的損失,幫助民眾恢復生產,累計發放救災物資36萬餘元。

人口衛生

2007年末,總人口4459戶18688人,其中:男性9505人,女性9183人;農業人口4141戶18062人(男9159人,女8903人,勞動力10094人);少數民族人口16547人,占總人口的96.65%,其中拉祜族6859人、占總人口的36.7%,布朗族2994人、占總人口的16.02%,傣族4537人、占總人口的24.28%,哈尼族2820人、占總人口的15.09%。年內出生人口182人,出生率10.22‰,比上年下降0.69個千分點;死亡131人,死亡率7.36‰,比上年下降0.38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2.86‰,轄區內人口密度38人/平方公里。
至2007年末,全鎮有1所中心衛生院,村衛生室8所,設有26個醫療網點,有鄉村醫生26人,其中取得村醫合格證26人。鎮衛生院全年接診病人14780人次,住院治癒率達55%,好轉率38%,死亡5人,死亡率6.28%。2007年業務總收入114.5928萬元,全鎮有16098人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4.9%。2007年內,爭取資金4萬元建設勐滿鎮村衛生室建設。認真抓好防保工作,壩區的防保覆蓋率達95%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