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榮評劇團

劉秀榮評劇團

北京劉秀榮評劇團是一個民辦非企業文藝單位,以新的機制,新的視野,進行新的開拓。資助來自社會,藝術回饋人民,以藝術回報祖國,是這個團的宗旨和初衷。劇團剛剛成立,便接到法國、義大利、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邀請的合作文化項目。一個朝氣蓬勃的團隊開了新的征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秀榮評劇團
  • 性質:非企業文藝單位
  • 人物:劉秀榮
  • 劇種:評劇
新的征程,人物概述,獲獎情況,藝術特色,藝術交流,任職情況,《我的老師新鳳霞》----劉秀榮訪談錄,

新的征程

北京劉秀榮評劇團的成立,標誌著一個新的領域的開拓,一個新的高峰的攀登,一個新的挑戰的來臨,一個新的給予的到來。新的長征已經開始,路始於腳下。。。。。。
劇團大幕剛剛來開,充滿希望和收穫的戲劇開始上演,2005年11月劉秀榮就應邀率團赴法國巴黎,參加了由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戲劇節”,在強手如林、競爭激烈的舞台角逐中,劉秀榮以一曲唱作繁重的《乾坤帶》征服了法國觀眾。演出結束後,法國觀眾把評劇比喻為中國的的詠嘆調,把劉秀榮譽為“評劇公主”。以法國藝術家和漢學家組成的評審以全票通過其表演的《乾坤帶》獲本屆戲曲的唯一大獎——“中國戲曲塞納大獎”

人物概述

劉秀榮,女,評劇旦角。1955年生在阜城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藝術經歷
1971年1月她考入阜城評劇團,1975年擔任劇團領銜主演,在家鄉一帶唱紅。1987年調石家莊評劇院青年評劇團擔任領銜主演。
劉秀榮,是當今中國評劇舞台上的領軍人物,作為中國評劇藝術大師新鳳霞的嫡傳弟子,她以精湛純青的藝術表現,獲得了二度梅花獎、文華大獎、文華表演獎、“五個一”工程獎,電視劇飛天獎、曹禺優秀劇目獎等殊榮。她三進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演出。她也曾走村串鄉,在田邊炕頭為父老鄉親送上評劇的優美旋律。她跨海越洋,把中國評劇藝術帶往三十多個國家。她六訪台灣,在寶島拍成二十八集電視專題片《劉秀榮看台灣》,成為兩岸交流的文化使者,為祖國統一大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獲獎情況

1978年參加全國評劇小戲調演《新嫁妝》獲全國戲曲優秀獎,1984年創作並主演的評劇《春蘭》獲河北省首屆優秀劇本獎和演員一等獎,1986年獲全國評劇十佳演員之一,1996年由她本人主演並擔綱製片的第一部戲曲電視劇《三看御妹》在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上首場演出,得到中外專家及戲迷的高度讚譽,並於同年榮獲第十六屆全國戲曲電視劇最高獎——飛天獎。2000年9月由她主演並策劃的大型新編歷史評劇《胡風漢月》繼榮獲首屆中國評劇藝術節的全部八項大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劇本榮獲曹禺戲劇文學獎提名獎之後,2002年,《胡風漢月》一劇又榮獲文化部頒發的第十屆文華大獎(劉秀榮本人榮獲文華表演獎),填補了河北省的空白,2003年底,此劇又入選為2003至2004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成了河北省的名牌。

藝術特色

她師承新鳳霞,深得新派真傳。嗓音珠圓玉潤、甜亮脆美、婀娜委婉、如小河流水,珠落玉盤;她的表演質樸自然、行腔氣足神完;刻劃人物鮮活生動、感人至深,在很好地繼承新派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劉秀榮經過刻苦的學習和領悟,嫻熟的掌握了新派唱腔清新甜潤、玲瓏委婉的特點,又結合自己高亢脆亮,剛柔相濟的自然條件,逐漸形成了甜而美、柔而嬌、厚而亮的演唱風格。

藝術交流

拍攝的電視專題片《劉秀榮看台灣》得到了中央統戰部、河北省委的高度重視,並在中央台多次播出。
1991年以來,劉秀榮曾多次赴國外進行學術和對外文化交流,第一個把評劇帶到了美國、法國、荷蘭、義大利等西歐國家以及日本、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都曾在當地引起轟動。香港報界譽之為“小新鳳霞”、“國寶再現”。2003年11月以劉秀榮團長為首的石家莊市青年評劇團,應文化部中法文化年組委會的邀請,參加“中法文化年中國地方戲曲展演”開幕式的演出,以精湛的演出技藝和中國文化的素質涵養贏得法國人民的高度讚揚。

任職情況

現為國家一級演員,河北省政協常務委員,享受國家政府津貼。任石家莊市青年評劇團團長、河北省西柏坡評劇院院長、河北省新鳳霞藝術研究會會長、北京劉秀榮評劇團團長。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學習、繼承流派藝術的同時,劉秀榮還陸續排演了《春蘭》、《寶玉與黛玉》、《夢斷蕭薔》等新編劇目,在評劇舞台上創造出春蘭(女工商幹部)、賈寶玉(小生)、媛姬(皇妃)、蓮生(小生)等新的舞台形象,連獲全國新劇目獎、優秀演出獎、優秀表演獎、並獲取第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她又涉足影視領域,改編拍攝了四集評劇電視連續劇《三看御妹》,在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上播出後,受到各國與會代表的歡迎和好評,該片也榮獲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
進入二十一世紀,開始了劉秀榮藝術的輝煌時期,她主演的大型新編歷史劇《胡風漢月》好評如潮,同行和觀眾都報以熱烈的歡迎,專家則送給她最美好的贊語“對傳統的表演方式和演唱藝術,都有新的突破,新的收穫”,尤其對評劇聲腔藝術的貢獻,更是意義重大。這齣戲獲得了文化部文華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曹禺戲劇獎以及中國戲劇節、中國評劇節的幾乎所有國家級戲劇大獎,劉秀榮本人也先後榮獲文華表演獎和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

《我的老師新鳳霞》----劉秀榮訪談錄

劉秀榮訪談錄
記者:劉正坤 李潔思
新編評劇電視藝術片《新鳳霞》將於11月14日20:30分在央視十一套正式播出,該片的上映無疑是戲曲界和影視界的又一次強強聯手之作。2008年對戲曲界和影視界來說是大喜之年、好事連連,從年初到年末已經熱炒了近一年的影視大片《梅蘭芳》可以說是陣容強大、來勢兇猛。如果說12月是京劇梅派的“芳香人間”,那么11月就是評劇新派的“霞光滿天”了。
眾所周知,新派藝術創始人新鳳霞是評劇這一劇種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戲曲界,大師梅蘭芳、常香玉等形象都曾相繼被搬上了電視熒幕,為中國戲曲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劇的繼承人、新鳳霞的得意弟子,北京劉秀榮評劇團團長,劉秀榮懷著對恩師新鳳霞的追思和敬仰,和年輕的評劇團骨幹們,用三年的時間打造了新編評劇《新鳳霞》。該劇2005年一經登台就引起了全國戲迷的熱烈歡迎和大力追捧,尤其是在評劇故鄉石家莊首演時更是萬人空巷。2008年5月5日,基於評劇《新鳳霞》的特殊意義和廣大觀眾的要求,央視戲曲頻道和新聞電影製片廠開始聯合錄製《新鳳霞》同名電視戲曲藝術片。
據悉,評劇電視藝術片《新鳳霞》不僅在內容上再現了評劇大師新鳳霞台前幕後的感人故事,而且在表現形式上也秉承了新派兼容並蓄的創作風格,致力於表現形式的創新,創造性地融入了歌舞、河北梆子和豫劇的元素,是評劇代表作《花為媒》、《劉巧兒》之後,又一推陳出新的經典之作。
古游網作為引領旅遊文化的網路媒體,專門開闢了以藝術文化旅遊為主題的“藝術之旅”專欄。“藝術之旅”專欄組有幸在評劇電視藝術片《新鳳霞》開播之前,採訪了該片的主演,大師新鳳霞的弟子、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劉秀榮老師,一同與廣大網友聊一聊評劇藝術片《新鳳霞》台前幕後的故事,以及評劇大師新鳳霞的感人經歷。本次訪談的內容著作權屬於古游網,希望相關媒體在轉載時註明出處。若有網友對該片和大師新鳳霞,以及劉秀榮老師有何疑問和建議,請登入古游網藝術專欄線上留言,我們會積極幫助廣大網友和戲迷聯繫劉秀榮老師以及《新鳳霞》劇組。
古游網《藝術之旅》專欄(以下簡稱古游網):劉老師您好!
劉秀榮:你好,古游網的朋友們大家好!
“將老師新鳳霞的形象搬上舞台,是我一生的夙願……”
古游網:劉老師您當初是出於什麼原因,決定將老師新鳳霞的形象搬上舞台的呢?
劉秀榮:
我的老師新鳳霞是評劇表演藝術中的代表人物,她開創了評劇革新的先河,是名副其實的評劇藝術大家。同時她也是舞台下人民民眾所喜愛的人民藝術家。我與老師共同生活、演出20年,她對我的印象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對我一生的藝術演繹之路都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新老師在其一生中,不管是對藝術做出的貢獻,還是在生活中給人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將老師新鳳霞的形象搬上舞台,是我一生的夙願,同時我也希望通過這部戲曲讓更多的戲迷和年輕人了解新鳳霞老師身上珍貴的人格魅力和她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在諸多挑戰中我是很興奮的……我還出了一身的冷汗”
古游網:學生演老師,乍一聽感覺好像沒什麼難度,但是如果仔細琢磨一下,這事不那么簡單,尤其要演好一位大家熟知的人民藝術家,這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您在策劃、表演這部特殊的評劇時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呢?
劉秀榮:
我曾經演過不少的角色,少女、才女、美女等都演過,但到了現在這個年齡段,要想將老師新鳳霞的形象,從二十五歲演到七十歲,這其中確實有很大的挑戰,最大的困難就是年齡段跨度大,另外還有:聲音化妝跨度、造型設計跨度和人物心理變化的跨度等都是很大的挑戰。
雖然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和挑戰性吧,但畢竟我對老師的性格、每個年齡段的藝術追求以及她事業發展的基本脈絡還是比較熟悉的,加上自己多年來一直以老師為榜樣,所以在整個劇目的表演過程中,在諸多挑戰中我是很興奮的,可以說是一種享受,所以我願意接受這些挑戰,並且是主動接受這些挑戰。
為了把老師演好,包括前期的策劃、劇本、音樂、服裝等各個方面我都是親自參與並把關。儘管如此,在審片的時候,我還出了一身的冷汗,因為我生怕演得不像,沒有把老師寶貴的精神演出來。但是在審片的過程中,我看大家都是頻頻點頭,對劇中25歲的新鳳霞還是很認可的,我的心裡才踏實了一些。
當時演的是周總理在中南海觀看老師演出《劉巧兒》,還有老師結婚時洞房花燭夜的精彩選段,都非常具有挑戰性。最後大家滿意的笑容和掌聲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我感到很幸福、也很知足。
“張百發……哭了……老師的兒子吳歡……也哭了”
古游網:劉老師您在表演《新鳳霞》的過程中,最感動的是什麼事情呢?
劉秀榮:
在全國劇協紀念新鳳霞老師的大會上,我們評劇團曾在北京表演過《新鳳霞》劇本中的一折,儘管只有一折,給我留下的印象卻是最深的,也是最讓我感動的。當時老市長張百發也參加了這次大會,他可是一個大戲迷啊,是我們評劇的倡導者和吶喊者。當我們演出完畢,再次登台謝幕時,老市長抱著鮮花走上舞台,望著我許久都沒有說話,因為他哭了。這也是讓我非常感動的。而且在場的還有老師的兒子吳歡,他也哭了,他給我送上了一束鮮花,趴在輪椅前好像是兒子陪伴在母親的身旁。當時很多觀眾也是一邊抹眼淚一邊鼓掌,很長時間都沒有停止。開始我還奇怪怎么大家都哭了,後來我感覺到是因為大家太想念新老師了,所以觸景生情都哭了。
“既好看又好聽……情不自禁地就跟著哼哼”
古游網:新編評劇《新鳳霞》剛推出時社會反響很大,很多人都被這部評劇中所反映的人物和故事所感動,並且作品中包含的歌舞表演也讓觀眾感到耳目一新,當初劉老師您是怎么想到要融現代歌舞表演於其中呢?
劉秀榮:
我認為任何一個美的事物都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老師是這部新編評劇的中心人物,她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是貫穿整個戲曲的靈魂實質。但是美的事物同樣需要好的媒介將他們串聯起來。所以在劇本每個環節的編排上,我都大膽的嘗試的在每一場的起始以老師的代表作《報花名》、《花為媒》的經典唱段作為引導,同時配以舞蹈的表現,這樣從視覺和聽覺的雙重角度來說都是美的享受。既好看又好聽,並且這也符合我們評劇新派一貫的創作思路和藝術追求。
後期製作時,當時有很多的工作人員都耳濡目染的學會了劇中的旋律,大家都說是情不自禁地就跟著哼哼起來了。其實這些靈感也都是源自當年老師所倡導的革新精神。
整齣戲曲里還穿插了如《春天的故事》、《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這樣年輕人也耳熟能詳的現代歌曲,其實也是有其特殊意義的。通過不同藝術旋律的融合,可以使我們的傳統評劇煥發出新的活力。借鑑現代的旋律也是為了更好的與時下人們的認識所吻合,這樣才能讓更多不了解評劇藝術的年輕觀眾也比較容易的了解評劇、接近評劇、最後愛上評劇。
“11月14日在央視十一套……現在我希望將這筆財富與大家共享”
古游網:我們知道今年是評劇大師新鳳霞逝世1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新編評劇《新鳳霞》將被改編成同名電視藝術片。這無疑是對您近年來表演的一種肯定,也是對《新鳳霞》這部新編評劇的嘉獎。在這部戲開播之前,劉老師您寄予這部藝術片怎樣的期望?您希望觀眾從中體會到哪些更深刻的含義呢?
劉秀榮:
當然我期望廣大觀眾可以承認這部評劇藝術片,同時我也希望大家不要過多的要求我的形似,因為畢竟老師新鳳霞是一位美女,我只能盡最大努力的做到神似多一點。所以在這裡我也請求大家可以原諒我形似方面的不足,當然如果不原諒我,我也非常高興,有不同的聲音向我提出意見也是對我的一種鞭策和鼓勵,只要是友善的我都會虛心接受。
我老師的一生充滿了艱辛和苦難,無論從事業到愛情,她都遇到了非同一般的挫折,尤其她中年殘疾後的藝術追求之路更是常人所無法想像的艱難。但是這些困難在老師看來都是可以邁過去的,都是可以克服的。她的一生從不停步,任何困難對她來說都可以解決的。所以老師身上的那種不畏懼困難的精神、勇於與困難抗爭的精神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這也是老師留給我的一筆精神財富,現在我希望將這筆財富與大家共享。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這個片子了解人生的真諦,從中領悟、學習老師的忍性和韌性。
“台上演戲,台下做人”
古游網:從今年年初開始,由陳凱歌導演,章子怡、黎明等眾多電影明星加盟的《梅蘭芳》已經在影視界、戲曲界熱炒了近一年的時間。很多影迷是追星族,但是更多的觀眾是被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和牽動的。其實同樣,我們的廣大觀眾朋友也很想知道,劉老師您的老師新鳳霞究竟是個怎么樣的人呢?
劉秀榮:
新老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台上演戲,台下做人”這話聽起來好像是大套話,很泛泛,但是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是言如其人的。我給大家舉了例子,你們就比較清楚了。
首先台上老師是個表演大家,這點大家都比較熟悉。但正應了那句老話“台上一刻鐘,台下十年功”。新老師在身患殘疾的情況下還堅持每天鍛鍊身體,她不服輸、也不服老、更不屈服於病情,他依然要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所以我在表演老師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時總會難過的哭出來。
生活中,我的老師是一個善良、和藹、時時想著別人的人。從前老師家中有一些來自鄉下的小阿姨幫忙打理家中的雜活,她經常會將糧票、布票什麼的送給這些小阿姨來補貼家用,和她們的關係都非常和睦。
同時她也是一個很風趣的人,我記得91年我和老師一起去香港演出,當時港內著名的廚藝大師阿一鮑魚先生為了表示對我們的歡迎,送來了一條價值不菲的鮑魚。當時一條鮑魚的魚頭就值4000港幣,但是我和老師都不會吃啊,黏黏糊糊的,這時老師就向我做了一個鬼臉,私下裡跟我說“這鮑魚又貴咱們又不會吃,還不如退回去換成錢咱們買點生活用品送給需要的人更實用。”當然最後出於禮貌我們並沒有真的退回去,但是從這些小事也可以看出老師是無時無刻都想著別人的。
另外老師也是一個很謙卑的人,在那次香港演出的過程中,老師就對我說過這樣的話“以前是看老師敬學生,現在是看學生敬老師。小劉啊,這次可是老師沾你的光了呢”其實,老師說這話主要是為了鼓勵我,但是不難看出老師自始至終做人的謙卑態度,這也是讓我們眾多弟子都終身受用的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