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宗祠(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金城房劉氏宗祠)

劉氏宗祠(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金城房劉氏宗祠)

劉氏宗祠位於邵陽新寧縣石田村,是徽式建築風格。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回眸,人物,

簡介

祠堂位於邵陽新寧縣石田村。村子位於崀山風景區內,周圍山清水秀,徽式建築風格的宗祠坐落其中,白牆黑瓦與周圍的翠綠搭配在一起格外顯眼。
新寧縣劉氏宗祠新寧縣劉氏宗祠
宗祠是磚木四合院,共三進,由門廊、中堂、後堂及兩側廂房組成。大門門額楷書陰刻“金城房劉氏宗祠”七字,門前是兩面石鼓
入門第一進是門廊,階下是天井,內立橫、直石碑兩座。其中一座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奉慈禧懿旨為中國近代湘軍首領、晚清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劉坤一所樹的功德碑。功德碑是在縣中醫院出土的,1999年由文物部門出資移放到該祠。功德碑十分高大,石龜碑座,上面簡介了劉坤一的生平業績。
這座祠堂的建設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年間,捐建者就是劉坤一。甲午戰爭中,著名的遼東牛莊血戰,就是劉坤一任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時發生的。捐建這座祠堂時,甲午戰爭尚未爆發,劉坤一正賦閒家中。當時,他捐出了自己的俸祿,劉氏族人有百餘人參加營建,從光緒四年(1878年)到光緒七年(1881年)歷時三年竣工。
歷經百年風雨,2002年5月,劉氏宗祠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回眸

甲午戰爭不僅是北洋水師的戰鬥
120年前的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中,除了廣為人知的北洋水師,還有另一支軍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曾在戰爭中浴血廝殺,這就是湘軍。
甲午戰爭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至1895年4月17日以簽署《馬關條約》而告結束。主要戰役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鴨綠江江防之戰、金旅之戰、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等。威海衛之戰淮系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後,光緒皇帝起用湘軍,於1895年1月任命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率六萬湘軍赴遼東,駐紮在山海關內外。
湘軍主要參加了第四次反攻海城,第五次規復海城及遼河中下游戰役。在裝備和後勤十分落後的情況下,湘軍在牛莊、營口、田莊台等地與敵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終究沒能挽回失敗的命運。中國戰敗割台之後,留在台灣島上的湘軍將士與台灣民眾一起抵抗日軍,使日本軍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人物

劉坤一,字峴莊,清新寧縣人,道光十年(1830)生,廩生出身。鹹豐五年(1855),在鄉舉辦團練,旋入湘軍圍剿太平軍同治元年(1862)升廣西布政使。光緒元年(1875)擢兩廣總督。光緒五年調任兩江總督。
光緒六年,劉應詔籌議海防,請由粵省自造蚊子輪船,用守備海口。光緒七年劉被彈劾,居家9年,纂修成《新寧縣誌》。光緒十六年,又復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次年,劉受命幫辦海軍軍務。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淮系軍隊節節失利,劉坤一被委任欽差大臣駐山海關,節制關內外陸軍百餘營。
他素有“常勝將軍”的美譽,是繼曾國藩左宗棠等元老之後的湘軍重要統帥,號稱“砥柱東南”。甲午戰爭中,他在兩江總督任內不僅嚴於職守,認真加強戰備,而且關心戰爭的發展,經常上奏籌防、備戒抗擊日軍之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