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應侯廟

利應侯廟

利應侯廟是紀念春秋時晉國大夫狐突的神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應侯廟
  • 時期:春秋
  • 國家:晉國
  • 人物:晉國大夫狐突
內容簡介,主要風景,

內容簡介

狐突,字伯行,今交城縣卻波村人。晉懷公執政時,狐突的兒子狐毛、狐偃跟隨重耳流亡到秦國,晉懷公因而將狐突抓捕,對狐突說:“你只要把你的兒子召回來,可免一死。”狐突回答說:“兒子事主,當父親的只能教誨他忠貞不貳,這是古制。如今我的兒子是重耳的屬下,倘或把他們召回,那就等於教唆他們做二姓之臣。這樣兇殘地逼迫,究竟是誰的過錯呀!臣下我聽命就是了。”遂以劍自刎。狐偃、狐毛弟兄二人隨從重耳流亡十九年,公元前636年,重耳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狐偃等輔佐晉文公成就晉國百年霸業,功績卓著。魏、晉、南北朝及隋代的統治者均以狐突為忠貞報恩之楷模,及至宋代,徽宗皇帝封狐突為惠忠利應侯。
古代民間,常把自然神靈或被神化了的某一歷史人物稱為“爺”。狐突姓狐,俗稱其為“狐爺”。現在平遙的廣大鄉間,建造年代較久的“狐爺”廟殘存有多處。不知情者,以修煉成仙的“狐狸精”為“狐爺”,不免以訛傳訛,乖舛至。

主要風景

平遙利應侯廟在縣城東北15公里的郝洞村北,坐北向南,東與鎮國寺相鄰。廟址占地總面積2326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82.5平方米。廟之正位,當年有大殿3座,共9間(當地人俗稱“九間廟”),東西配殿、廂房,對稱均齊,軸線南端是廟門、戲台和鐘鼓樓。廟因年久失修,除正位居中的大殿而外,其餘已漸次失存。
大殿建於金泰和六年(1206)(見利應侯廟大殿神台須彌座石碣年款)。此建築面闊3間,明間大於次間,通面闊12.9米,進深4椽,總進深16.86米。屋內徹上明造,廳堂式結構,四架椽屋,前剳牽對三椽栿用三柱。單檐懸山頂,前檐設廊,廊深2.68米。前廊斗拱五鋪作,單抄單昂偷心造,昂呈齊頭狀,耍頭琴面式。補間斗拱一朵。斗拱用材的高寬之比與宋《營造法式》的規定十分相近。柱腳可見方形的柱礎,柱有側腳,柱頭覆盆狀,角柱生起。檐柱直徑42厘米,與柱高之比為1:7.24。三椽栿高寬之比為2:1,平梁作月梁形。三椽栿、平梁的尺寸相對顯短,具金代建築風格。屋架舉架平緩,檐部四舉,總舉折為五舉。屋頂置花脊,覆筒板瓦。前檐明間辟門,板門裝修,兩次間設直欞窗。殿前是方形的月台。
在殿內,沿後檐牆有神台,主尊是彩塑利應侯坐像,左為利應侯的夫人,右為其女狐姬。塑像略大於真人。神台兩邊各有侍香金童立像1尊,兩山牆前各有侍從兩尊。東、西、北三面內牆上滿布五彩壁畫,題材為書閣、花卉和書法作品。
利應侯大殿的建築設計與裝飾工藝等均簡潔而典雅,宋、金朝代的建築特徵顯而易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