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

別了,不列顛尼亞

《別了,不列顛尼亞》是周樹春等記錄香港回歸瞬間的短新聞。

香港回歸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為了記下這一盛事,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

在眾多關於香港回歸的報導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致的一篇,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的人們多么激動,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並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國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別了,不列顛尼亞
  • 外文名稱:Farewell, Britannia
  • 創作年代:1997年7月1日 
  • 作品出處:通訊名作100篇 
  • 文學體裁:新聞稿,特寫性訊息
  • 作者周樹春、胥曉婷、楊國強、徐興堂 
文章原文,寫作背景,結構內容,寫作技巧,

文章原文

別了,不列顛尼亞
周樹春、胥曉婷、楊國強、徐興堂
在香港飄揚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在這裡降落後,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後時刻。
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拉開序幕的。在濛濛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根據傳統,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再有港督旗幟從這裡升起了。4時40分,代表英國女王統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後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別了,“不列顛尼亞” 插圖別了,“不列顛尼亞” 插圖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於1885年建成,在以後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成為歷史的陳跡。
晚6時15分,象徵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在距離駐港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軍營東面舉行。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臨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此時,雨越下越大。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贈言說:“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於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管治即將告終。”
7點45分,廣場上燈火漸暗,開始了當天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裡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斯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當然,最為世人矚目的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後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治宣告終結。
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兩分鐘前,“威爾斯親王”軍營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開始接管香港防務。
0時40分,剛剛參加了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在英國軍艦“漆鹹”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將於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海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個月零四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寫作背景

香港回歸的背景:英國人的到來,使得香港捲入世界性事端。19世紀初期英國對中國的茶葉、生絲等商品的需求不斷增長。但由於晚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基本上不進口英國的商品,且中國當時的經濟基礎是自足自給的封建經濟,對外進口的需求很低,而在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後生產力迅速發展,對原料的要求多,加上東方的精美廉價的物品,使其對中國的進口增加,於是在中英正常的貿易交往中中國處於貿易順差,而英國貿易逆差大。直到19世紀30年代初,出超額每年仍在200-300萬兩白銀以上。英國資產階級跟中國做買賣,目地是要贏利賺錢的,這種貿易格局當然是他們不能容忍的,要想辦法改變扭轉局勢。為了改變中英貿易中英國的不利地位, 英商來華進行鴉片貿易,賺取大筆財富,換取中國的白銀、絲綢、茶葉和香料。林則徐擔心老百姓受到鴉片煙毒影響,決定向清政府提議,禁止鴉片的進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強地位,不受滿清朝廷控制,因此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的爆發。英國船堅炮利,中國戰敗。中國戰敗後在《南京條約》中被迫割讓香港島。新中國成立後,鄧小平同志與時任英國首相的柴契爾夫人進行了多次交涉,明確地表達了中國政府將收回香港主權的意願,同時,這也是國家主權神聖不可侵犯的體現。最終在1984年的《中英聯合聲明》中達成協定,英國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主權歸還中國
1997年7月1日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結構內容

(一)導語
這篇通訊的導語部分有三個重點。一個是點題,點明了英國國旗降落後,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將乘坐“不列顛尼亞”號回國。“不列顛尼亞”號將最後完成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撤離的使命。這樣就賦予了“不列顛尼亞”號以象徵意義。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飄揚了156年的英國米字旗即將下降,香港即將回歸。三是導語結束在時間上,為通訊主體部分的時序順序奠定基礎。
(二)主體
通訊主體部分採用的是時序結構與文學手法相結合的方式。時序結構的特點是按時間順序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文學手法則是在此基礎上增強文字表現力,增強可讀性。
1.時序結構
主體部分共九個自然段,可分四層。
第一層(第1~3段),港督府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別儀式是英國告別儀式的序幕,地點: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時間: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第二層(第4~6段),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
添馬艦東面廣場的告別儀式,象徵著英國長達156年統治的結束。
時間:晚6時15分,儀式開始。7時45分,降旗。
第三層(第7~8段),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時間:1997年6月30日的最後一分鐘和7月1日的第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添馬艦東廣場升起五星紅旗,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香港防務。
第四層(第9段),“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時間: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離任總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文章是一篇特寫,特寫性訊息,也稱作新聞速寫、新聞素描。主要是運用類似於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反映事實,使某些精彩的場景生動、形象地再次出現在讀者面前,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結構,本文就是由四個主要
場景構成:
第一個場景: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第二個場景:晚上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徵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
第三個場景: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第四個場景:199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真實地再現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幾次升旗與降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與標誌,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徵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

寫作技巧

(1)以時間閃回的方式組織材料
第一層在寫港督府告別儀式中的第三段,加進對港督府歷史的追述:“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於1885年建成,在以後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成為歷史的陳跡。”
第二層寫廣場告別儀式時,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個英國艦長占領港島,升起英國米字旗”,“今天一個英國士兵在這裡降下米字旗”。
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感很強,而且突出了英國在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永不再來的意味。
(2)細節描寫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細節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誌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後一次離開了港督府”、“將於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鹹’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體、清楚。這樣一個曠古未有的儀式,可描述的細節很多。但作者只從“告別”切入,將目光聚焦於“歷史的終結與開始”這一主題,所有的細節均服務於這一主題,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3)氣氛烘托
“濛濛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實寫,但在這裡做交代,對“告別”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至於“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的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則將“新”與“舊”、“撤離”與“交接”、“終結”與“新生”這一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
英國不愧為最有紳士風度的國家,他們把告別儀式搞得紳士味道十足。港督府的旗幟是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的,這一特定樂曲的選擇,英國人煞費苦心。“日落儀式”的命名以及“日落”時間的選定,都可見到英國皇家的氣派與風範——完美的結束與始終如一的矜持、高貴。“不列顛尼亞”號,這艘以大英帝國國號命名的遊輪,在完成接載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的末代使命後也即將退役。通訊的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些特點,用側面烘托的手法,烘託了主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