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

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

出雲號護衛艦(日語:いずもがたごえいかん,羅馬字:JS Izumo, DDH-183,英語:Izumo-class helicopter destroyer)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七艘直升機護衛艦,為旗下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的一號艦,隸屬第1護衛隊群第1護衛隊(由於《戰後憲法》規定日本禁止製造與操作航空母艦,因此將此類船隻改稱為直升機護衛艦(Helicopter Destroyer, DDH))出雲級計畫被用於取代1980年代初期即開始服役,已老舊化的白根級。有報導認為,相較於之前的日向級,出雲級在設計上更容易改裝為搭載F35B固定翼艦載機的輕型航空母艦。

有報導指出日本政府考慮在2020年代中期為海上自衛隊的直升機驅逐艦引進並部署F-35B固定翼艦載機,將其升級為航空母艦。 但是,在同年7月16日的日本防衛省新聞發布會上防衛省否認了這一說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
  • 英文名稱:Izumo-class helicopter destroyer
  • 前型/級: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
  • 國家:日本
  • 下水時間::2013年8月6日
  • 滿排噸位::24000噸
  • 編制::970人
  • 艦長::248米
  • 型寬::38米
  • 滿載排水量:27,500噸
  • 最大航速:30節
  • 吃水:7.5米
  • 標準排水量:19500噸
  • 動力系統:4台LM2500燃氣輪機
  • 造價:約1200億日元(約72億人民幣)
發展沿革,建造背景,命名,結構特點,研製歷程,系統裝備,外形結構,偵搜系統,武器裝備,艦載機,防禦能力,載機能力,艦載武器,使用情況,其他用途,評價,

發展沿革

繼兩艘日向級之後,日本防衛省繼續規劃建造後續的大型直升機驅逐艦,來取代兩艘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在2009年8月31日,日本防衛省完成平成22年度(2010年)防衛預算的編列,其中包括建造標準排水量19500噸的22DDH大型直升機驅逐艦(19500噸型護衛艦),預算規模為1139億日元(約10.4億美元),在2012年左右,預定在平成26年(2014年)服役,接替屆齡的白根號(DDH-143)直升機驅逐艦。
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
在2011年10月初,日本防衛省編列在平成24年度(2012年)編列一艘22DDH的同型艦(24DDH),預算規模1190億日元,用來取代白根級二號艦鞍馬號(DDH-144)。在2012年1月27日,DDH-183在位於橫濱的石川島播磨重工海事公司(IHIMU)東京廠安放龍骨(2012年11月1日,IHIMU與環球京濱廠合併為日本海事聯合公司,Japan Marine United,JMU),2013年8月6日下水。日本海自艦艇的命名一直是在下水日才公布,然而由於海上幕僚監部公文作業疏失,導致22DDH的艦名在7月17日提前曝光,依照日本古國而命名為出雲號(DDH-183)。

建造背景

出雲號是根據日本防衛省的《2011年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預定生產的19,500噸位級別、搭載直升機的護衛艦,由IHI海洋聯合橫濱工廠負責建造,2012年1月27日動工。
2013年8月6日,出雲號在日本神奈川橫濱市舉行下水典禮,並於2015年3月25日正式服役。

命名

出雲號的艦名繼承於舊日本海軍出雲級裝甲巡洋艦一號艦“出雲”,而其名稱又源自於令制國制度時代的出雲國(其範圍約為今日的島根縣東部)。
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
海上自衛隊原本打算依慣例沿用前海軍名艦為新艦命名為“長門”(ながと),但因長門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故鄉山口縣的舊地名,海自為免被誤會右傾而刺激到中國,所以最後選擇以島根縣舊地名“出雲”命名。

結構特點

22DDH航母長248米,寬38米,吃水7米,尺寸幾乎比“日向”級直升機航母大50%。標準排水量為1.95萬噸,其2.7萬噸的滿載排水量竟然超過義大利海軍13850噸的“加里波第”號航母、西班牙1.7萬噸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母和英國皇家海軍2.1萬噸的“無敵”級航母。主發動機為燃氣輪機4台,雙軸,軸功率11.2萬馬力,最高航速為30節。無論其外觀設計,還是武器裝備設計,都無限接近航母。
出雲級是日向級的放大改良版,仍沿用全通式飛行甲板、右舷艦島等類航空母艦布局,全艦長增至248米(比日向級長51米),飛行甲板寬38米(比日向級寬5米),標準排水量達19500噸(日向級為13950噸),可容納14架直升機(日向級為11架),同時起降操作五架直升機(日向級為4架)。
為了因應艦體尺寸的增加,艦上的四具LM-2500燃氣渦輪機的推力比日向級提升,單機功率可達33600馬力,使最大航速維持在30節的水平。出雲級艦上的電力由LM-500燃氣渦輪發電機提供,每個機組功率約6000馬力;LM-2500燃氣渦輪主機與LM-500燃氣渦輪發電機都由美國通用電氣授權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IHI)生產。

研製歷程

1998年開始服役的“大隅”級直升機航母採用全通甲板右舷島式結構,標準排水量達8900噸,艦長178米,艦寬近26米,能運載1000 名陸戰隊員,16架CH-47重型直升機,10輛90式主戰坦克和1400噸物資,2艘大型氣墊登入艇。
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
2004年,日本海上自衛隊開始建造16DDH即“日向”級大型“直升機航母”。首艦“日向”號,2007年8月下水,2009年3月服役。次艦 “伊勢”號也於2009年8月下水,2011年3月服役。
日本將建造下一代直升機航母“22DDH”的訊息最先出現在2009年,當時日本決定在2010年國防預算中編列新的直升機航母。代號為22DDH,建成後將擔任日本海上自衛隊艦隊的旗艦。“22ddh直升機驅逐艦 ”在很多方面符合輕型航母特徵,並且可以起飛直升機。

系統裝備

外形結構

DDH-183出雲號護衛艦長248.0米,寬38米,吃水7.5米。標準排水量19500噸,其滿載排水量27000噸。主發動機為通用動力LM2500 IEC型燃氣渦輪機4具,動力COGAG x2車 112,000馬力,最高航速為30節。
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

偵搜系統

OQQ-23聲吶 OPS-50 對空搜尋雷達 OPS-28 對海搜尋雷達 導航雷達各1套

武器裝備

2具海麻雀防空系統 2具20mm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

艦載機

7架SH-60K
2架MCH-101
最多14架各型直升機

防禦能力

與“日向”級相比,22DDH的點防禦能力更強,它裝備有3部“密集陣”近戰武器系統和2部“拉姆”飛彈發射裝置。
值得注意的是,“日向”級有一座飛彈發射裝置落於飛行甲板前部,會對固定翼飛機的作業造成阻礙,而22DDH艦則將所有近戰系統安裝於舷側,不會對飛行甲板產生影響,更像現代航母。

載機能力

22DDH的航母特性還表現在其載機能力上。
22DDH的飛行甲板和機庫布局顯然不滿足於搭載直升機,它還能搭載固定翼戰鬥機、旋翼飛機乃至無人機。迥異於“日向”號,22DDH的一部升降機由飛行甲板中心線移到甲板邊緣位置,甲板寬度顯著增加,而為飛行甲板上的機群提供彈藥的升降機數量也由兩部增至四部。
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
22DDH的飛行甲板據傳採用特殊材料製造,強度及耐飛機尾焰燒灼的能力將向F-35B的起降要求靠攏,但並未有具體證據表明是否可以起降F-35B。此外,22DDH艦的設計中也包含運行無人機的考慮。
22DDH的飛行甲板的強度不足以承受F-35B的噴射氣流,且22DDH的機庫只有20米寬,而F-35B的翼展有11米左右,所以22DDH的機庫不能並排放置F-35B,所以22DDH搭載F-35B的能力並不太強。

艦載武器

由於日本希望出雲級的預算能控制在只比日向級增加11%,但出雲級排水量卻比日向級增加40%左右,因此出雲級的作戰裝備經過簡化,以降低成本。相較於日向級,出雲級取消了MK-41垂直發射系統(即取消了ESSM防空飛彈與阿斯洛克反潛火箭)與艦載的HOS-303 324mm短魚雷發射器;上層結構設定四個相控陣雷達天線,稱為OPS-50對空雷達系統,是FCS-3A的衍生型,只保留原本的主陣列,省略用來導控飛彈的X波段照明陣列以及後端的零零式射控系統,主要擔負對空搜尋/監視以及航空管制;相較於FCS-3改,OPS-50經過進一步改良,最大搜尋距離增加到360公里以上。
自衛防空方面,出雲級配備兩座海拉姆(Sea RAM)短程防空飛彈系統以及兩座MK-15 Block 1B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這兩種近迫防禦系統採用共同的基座與感測器,唯一差別是密集陣系統的武器是一座六管20mm火神機炮而海拉姆則將此換成一個11聯裝RAM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這四個近迫防禦武器分別設定於前段艦島底部右側的舷外平台、艦體前部左舷外平台以及艦尾兩側的兩個舷外平台。 2011年9月初,美國海軍與海拉姆的供應商雷松簽訂契約,購買六套海拉姆(Sea RAM)11聯裝短程防空飛彈系統,其中四套是來自日本海自的訂單,準備用於出雲級上,另外兩座則裝備於LCS的第六、第八號艦(LCS-6、8,屬於獨立級瀕海戰鬥艦)上。除了簡化防空系統之外,出雲級的艦首聲納護罩比16DDH短,顯然只保留前端的主/被動聲納,而沒有後段的低頻被動陣列聲納。

使用情況

日本財政項目表明,22DDH艦設計尺寸急劇增加的原因之一是,日本計畫將V-22“魚鷹”傾轉旋翼飛機作為這些艦艇主要的空中力量。22DDH至少搭載20架直升機,主要是SH-60K“海鷹”反潛直升機,作為遠洋反潛作戰編隊的旗艦,加入現役的“十·九”艦隊後,可將反潛戰鬥力提升一倍,覆蓋的海域也隨之增加數倍。
無論在噸位還是在技術上,日本22DDH直升機航母都超過了英國和西班牙等國的現役航母,將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大的軍艦,極有可能將作為海上自衛隊的旗艦使用。日本新航母的下水,標誌著日本軍力發展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2017年9月27日,停泊在海上自衛隊橫須賀基地的“出雲”號航空護衛艦,一名正在清掃污水桶的工作人員突然出現噁心症狀。4名工作人員和6名自衛隊隊員查看情況後,欲將該工作人員抬出,但相繼出現噁心症狀,11人一同被送往基地內醫院,並診斷為一氧化碳中毒,但還有意識。

其他用途

22DDH至少搭載20架直升機,主要是SH-60K“海鷹”反潛直升機,作為遠洋反潛作戰編隊的旗艦,加入現役的“十·九”艦隊後,可將反潛戰鬥力提升一倍,覆蓋的海域也隨之增加數倍。
“出雲”號雖被海上自衛隊稱為“驅逐艦”,但它的滿載排水量超過兩萬噸,採用寬闊的直通式飛行甲板,艦島右置於船體中部,以及運用艦載機實現其核心作戰能力的功能特徵,使得該艦就是一艘典型的、標準的輕型航母。
“出雲”號是近年來日本連續建造的第三艘所謂的“直升機驅逐艦”,它的下水,既昭示了日本海上自衛隊加緊走向遠洋的勃勃野心,也進一步加劇了幾個主要亞洲國家之間業已展開的“航母競賽”。
直升機驅逐艦是日本在發展航母未果後走的一條曲線之路
從上世紀70年代起,為應對蘇聯快速發展的核潛艇力量,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主要任務開始轉向反潛,其主要作戰想定是在美國海軍制空權的保護下,在其大艦隊外圍的反潛圈實施作戰活動。為此,海上自衛隊設計建造了一種特有的直升機驅逐艦。
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
與傳統驅逐艦相比,這種驅逐艦以反潛為核心,突出航空能力,大型機庫與飛行甲板的長度幾乎占全艦總長的三分之二,可搭載3架直升機,在“八·八”艦隊中作為反潛核心艦(旗艦)使用。冷戰結束前,日本建造了2型共4艘直升機驅逐艦,即榛名級兩艘和其改進型白根級兩艘。4艘艦分別成為4個護衛隊群的旗艦。
實際上,在研製和建造上述4艘直升機驅逐艦的同時甚至在此之前,日本一直在進行著發展航母的嘗試。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海上自衛隊曾討論過引進美國埃塞克斯級航母用於反潛,後期則提出組建反潛航母編隊的構想。
由於國內外種種原因,日本的上述努力沒有最終物化為實質性成果,但從另一角度看,榛名級、白根級4艘直升機驅逐艦的出現與服役,其實也是日本在發展航母未果後走的一條曲線之路。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日本國內政治氛圍右轉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海上自衛隊終於得以藉助新一代直升機驅逐艦這一外衣,實現了發展實為輕型航母的大型載機艦目標。2001年,日本內閣會議批准了防衛廳(現防衛省)提交的《新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其中標準排水量13500噸的16DDH直升機驅逐艦被正式列入2004年度計畫艦。次年海上自衛隊與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簽訂16DDH的建造契約,首艦“日向”號在2006年5月開始建造,2009年3月服役;第二艘“伊勢”號在2009年8月下水,2011年3月服役。
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
在從2010年開始的新一輪《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中,日本海上自衛隊提出了取代白根級的新型直升機驅逐艦方案。該方案是在日向級基礎上進行了放大設計,標準排水量增加40%。該計畫的首艦在2010年3月批准建造(2010年為日本明仁天皇執政第22年,因此該艦也稱為22DDH),並在2012年1月開工,計畫在2015年3月服役。第二艘24 DDH計畫2014年1月開工,2017年3月服役。
“出雲”號的六種未來運用方式
“出雲”號可以說是日向級的放大版,它長248米,寬38米,吃水7.5米,標準排水量19500噸,滿載排水量24000噸,採用由4台LM2500燃氣輪機組成的全燃聯合動力模式,單機功率28000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30節。其艦員編制約470人,可另搭載約500人。
日本海上自衛隊在2008年完成了以“八·八”艦隊重組為重點的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部隊整編。重組後,海上自衛隊仍保持4個護衛隊群,每個隊群8艘艦,但每個隊群中的護衛隊數量由3個縮減為兩個,分為直升機驅逐艦護衛隊和防空飛彈驅逐艦護衛隊,前者以1艘直升機驅逐艦為核心,配備1艘“宙斯盾”防空飛彈驅逐艦和兩艘通用驅逐艦,也稱“反潛群”,主要任務是遂行反潛作戰;後者則以1艘具備彈道飛彈攔截能力的“宙斯盾”驅逐艦為核心,配備兩艘通用驅逐艦,主要承擔機動式飛彈防禦任務。
以日向級為首的新一代直升機驅逐艦服役後,都分別編入各護衛隊群,成為護衛隊群之下“反潛群”的旗艦。新一代直升機驅逐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八·八艦隊”在新時期進行轉型的關鍵因素。顯然,“出雲”號及其後續艦的下水和服役,對於進一步支撐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調整轉型,增強其遠洋反潛能力和防空反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作為在役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法定的替代者,“出雲”號的首要作戰使命就是反潛,作為日本海上自衛隊遠洋機動反潛編隊的核心艦(指揮艦)使用。但同時,“出雲”號實質上屬於直升機航母,其遂行作戰行動的性質,主要由所搭載直升機的作戰功能來決定。根據日本海上自衛隊以往直升機驅逐艦的作戰運用經驗,結合“出雲”號的戰技術特性,“出雲”號服役後的作戰運用方式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替代現役的直升機驅逐艦,作為各護衛隊群的旗艦,成為遠洋機動編隊的指揮艦。在“八·八”艦隊中,直升機驅逐艦因具有更強的情報處理和通信能力,一直是編隊的旗艦。因此,日向級或出雲級作為現役直升機驅逐艦的替代者,自然將繼承這一角色。
二是作為專職反潛的作戰平台及編隊的反潛核心,重點承擔反潛護航任務。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海上交通線是其生命線,不論冷戰之前還是之後,反潛護航作戰始終是海上自衛隊的中心任務。日本發展直升機驅逐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編隊所載反潛直升機的數量,滿足反潛作戰的兵力需求。
三是作為編隊的航空中樞,提供對編隊及海上艦載直升機的飛行管制、指控以及維護保障等能力。“出雲”號突出的航母特徵,使其擁有更全面、更完善的航空管制與航空操作能力,它不僅能充分指揮及協調編隊各艦載直升機的作戰行動,還可為編隊中各載機提供專業維修和保養。
四是對海上行動提供後勤支援,向衝突地區快速投送兵力,支援島嶼爭奪作戰。除保留了反潛戰的特性外,“出雲”號加強了應對多種事態和新威脅的能力,如具有較強的海上補給能力和兵力投送能力,攜帶的補給用淡水與燃料總量達3300噸,可滿足3艘通用驅逐艦補給所需。
此外,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奪島作戰中,“出雲”號既可作為海上指揮所使用,也可對兩棲作戰提供支援,使用直升機進行超地平線的兵力投送,或提供情報和火力支援。
五是承擔多樣化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出雲”號採用航母化的大型船體設計這一特性,加強了其執行人道主義救援、救災、撤僑等低強度任務的能力。如艦上設有35張病床及相應的醫療設施,具有相當強的醫療能力。因此,該艦能夠實施海上災難救助以及為他國提供人道主義救援,以此提升日本的國際影響力。
六是參與美國的聯盟作戰,為美國航母打擊群保駕護航。 “八·八艦隊”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為美國航母打擊群護航。因此,服役後“出雲”號屆時可擔任反潛作戰協調官的旗艦,甚至擔任戰區反潛的海上指揮中心,指揮、協調、配合其他兵力實施反潛或反艦作戰;此外,還可能在聯軍部隊中充當日本海上特遣部隊指揮官的旗艦。
“出雲”號加劇亞洲國家間的“航母競賽”
2009年“日向”號下水時,其典型的航母化特徵和排水量,把日本多年來發展航母的企圖物化為實質性的成果。4年之後,已下水的“出雲”號,其尺寸和排水量相當於或者大於義大利的“加福爾”號航母、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號航母,這勢必刺激其他亞洲國家,把業已展開的“航母競賽”推向新的階段。
同時,在看到“加福爾”號和“胡安·卡洛斯”號這些新一代輕型航母未來將搭載F-35B時,人們自然會問,類似“出雲”號這樣的直升機驅逐艦在未來二三十年里,真的就局限於搭載直升機而僅僅用於防禦性的反潛作戰嗎?
若以上世紀50年代日本海上自衛隊組建為起點,把日本戰後追求航母的努力放在一個更長的歷史跨度中考察,所謂的直升機驅逐艦,不過只是一個過渡階段,而從日向級向出雲級的演變,就是其直升機驅逐艦“航母化”持續提升的過程。
在此之後,很可能就是由直升機驅逐艦向航母的完全進化,而實現途徑,或者是對兩級“航母化”直升機驅逐艦的改裝,或者是在它們之後發展一型真正的航母。日本目前正在全力引進F-35戰機,第一種可能性,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現實。

評價

新華網稱出雲號是日本的“第三艘準航母”,批評日本藉此規避不得擁有航母的限制,亦有中韓媒體質疑日本選廣島原爆紀念日下水可能脫離現有的和平憲法。對於有報導指艦上甲板能提供F-35戰機垂直起降,有評論指出日本的戰機是傳統非艦載式F-35A,同時出雲號的甲板不適合戰機升降,而日本防衛省也回應指“這有違‘專守防衛’的政策,我們並沒考慮利用出雲護衛艦進行戰鬥機的起降。”對於選在6日下水,海上自衛隊解釋作出該選擇是因為當日大潮且為大吉日,與廣島原爆紀念日無關。
有評論認為,出雲號是日本對中國近期發起的軍備競賽所作出的相互牽制,其軍備、使用狀況等資料均具有極大透明度,同時可以加強人員和物資輸送能力,提高大型救災行動效率。
大小是重要的。但言論更為重要。“出雲”號,即日本稱之為“直升機驅逐艦”的艦船,就像中國的評論家們所聲稱的那樣,它真的是一艘“變相的航空母艦”嗎?3月底,這艘戰艦在日本海上自衛佇列裝:從列裝以來重複著“變相航母”這一說法的報導數量來判斷,許多外國評論家是這樣認為的。這表明,北京而不是東京(在日本使擁有航空實力的戰艦出海的目的問題上)正在講述更為令人信服的故事。
這並不令人震驚。儘管民主的日本具有種種美德,但它在軍事問題上,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方面卻沒有說服力或者並不擅長。但是,奪取話語的控制權是中國的傳統做法。北京沒有引用日本血腥的過去歷史來煽動中國人的愛國情緒。對中國官方來說,校準用於外國聽眾的語言是標準做法。在這種情況下,所要傳遞的信息是,日本帝國時代的蠢蠢欲動捲土重來。這個島國正在重新武裝,以再次恐嚇亞洲。亞洲人應該感到擔憂,華盛頓也應當放棄其長期以來的盟友,以免與侵略者沆瀣一氣。
把“出雲”號說成是變相航母是很好的宣傳素材。中國故事的核心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正在建造一支由前線航母構成的艦隊,這些航母酷似曾經飄揚著日本帝國時代旗幟的戰艦,海上自衛隊是在謊稱加強自己的驅逐艦艦隊的情況下這樣做的。“出雲”號是航母嗎?是的,它是日本海上自衛隊一系列輕型航母當中最新的一艘,這些航母都被命名為直升機驅逐艦。
但是,東京之所以放棄“航母”名稱,是為了避免其帝國時代的軍國主義歷史的記憶沉渣泛起。中國呼喊犯規,指責日本建設新的航母力量,同時卻掩飾其目的。看來北京在有關航母問題的口水戰中占了上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