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國2012年度評選

公益中國2012年度評選

“公益中國”2012年度評選是第一財經日報和公益時報聯合發起主辦的公益支持活動。致力於發掘中國最佳公益實踐,搭建公益行動者合作和溝通的平台,用傳媒力量助力公益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益中國2012年度評選
  • 主辦單位:《第一財經日報》
  • 評審顧問:瑞森德
  • 官方微博:@公益中國FBC
獎項介紹,獎項組織架構,主辦單位,評審顧問,獎項流程,評選啟動 2012年5月22日,申報階段 2012年5月23日-6月30日,初選階段 2012年7月10日-7月20日,網路公示 2012年7月23日-8月23日,項目調研 2012年8月中旬,終選階段 2012年9月下旬,頒獎盛典 2012年9月 下旬,獲獎機構支持 2012年10月,獎項設定,評選標準,參選和評審,參選資格,評審機制,評審委員會,官方微博,sina,騰訊,

獎項介紹

獎項由國內最有影響力的財經媒體和國內第一份綜合性公益報聯合主辦,以媒體的視角和平台,分別聚焦商業機構、民間組織和個人的公益實踐,聚合各方力量,協力搭建企業、公益組織和公眾在公益項目(行動)的互動平台。
我們認為:參與社會創新不僅僅是公益組織的使命和責任,企業以及單個公民也是公益的主體。過去,很多活動和獎項只關注公益組織或者企業公益,甚至忽略了眾多個人和公眾發起的公益行動。
公益中國”2012年度評選,聚焦公益項目(行動)本身,打破界限,邀請公益組織、企業以及個人發起實施的公益項目(行動)在一個平台上交流和互動。我們期待:公益的發展,需要企業、公益組織和公眾合力參與和推動,通過這種融合創新推動中國社會創新。
“讓公益更有力量”,是第一財經日報一直以來秉承的信念, 我們不僅僅鼓勵“全民公益、聯合公益和快樂公益”,更期待公益資源得到有效整合併發揮最佳效益。第一財經作為一個財經媒體,深知“商業力量的強大”,如何讓商業資源和公益資源對接,並鼓勵公眾的參與,一直是第一財經思考的問題。
公益時報是國內第一份全國性、綜合性公益報紙,以“傳播公益理念、弘揚公益精神 ”為己任,傾力打造公益領域的信息交流和溝通平台。“公益中國”2012年度評選也是公益時報發起的“社會公益示範工程”的一部分,以典範工程的交流,推動中國社會組織之間項目運作的經驗分享。

獎項組織架構

主辦單位

《第一財經日報》

評審顧問

瑞森德

獎項流程

評選啟動 2012年5月22日

評選啟動,獎項官網正式開放並接受項目申報

申報階段 2012年5月23日-6月30日

申報機構(個人)根據要求填寫項目申報材料

初選階段 2012年7月10日-7月20日

初審評審依據評選標準打分(年度獎)或者提名(單項獎),評選出“公益中國“2012年度公益項目入圍名單

網路公示 2012年7月23日-8月23日

入圍公益項目在獎項官網公示、公眾可以對入圍項目進行投票和評價,組委會將邀請部分參與者參加項目實地調研以及其他互動活動

項目調研 2012年8月中旬

由項目專家、媒體記者和公眾代表成立項目考察團,對入圍項目考察,並向終審委員會提交考察報告;同時,組委會委託專業調查公司,對入圍項目的公眾知曉率和公信力等進行輿情調查

終選階段 2012年9月下旬

終審評審根據項目申報材料、實地考察報告以及公眾評論,依據評審標準從入圍名單中評選最後的獲獎項目;(年度獎和單項獎分開評審)

頒獎盛典 2012年9月 下旬

“公益中國”2012年度公益項目公布,並舉辦頒獎典禮

獲獎機構支持 2012年10月

組委會分別為獲獎項目的機構或個人提供媒體推廣、活動推介等支持,並完善項目案例庫

獎項設定

作為一個由媒體發起主辦的公益獎項,我們關注公益項目的透明度、公眾的互動以及傳播推廣能力。本獎項除了評選出最佳實踐和最佳創新獎的項目(行動)之外,也會在公益項目的傳播力、資金髮展能力、公眾參與以及項目執行力4個方面分別設定四類單項獎。
獎項將分別從“項目管理和問責、項目透明和公信力、社會效益和項目傳播、項目創新和參與性、項目可持續性”等五個方面進行評選。
獎項安排和說明如下:
類別
獎項
說明
名額
入圍
年度獎
【公益中國2012】最佳實踐獎
獎勵在項目績效、社會反響、項目傳播和執行力等方面都有獨特表現的公益項目(實踐),項目不分大小和領域,也不分團隊背景
3個
6個
【公益中國2012】最佳創新獎
獎勵在社會問題解決、公益事業發展等方面有創新的公益模式和行動,並並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的公益項目(實踐)
3個
6個
單項獎
【公益中國2012】公益傳播獎
獎勵在公益品牌傳播方面有特別表現的宣傳形式、傳播效果,尤其是創新的使用新媒體、整合合作資源以及創意策劃等方式的公益項目(實踐)
1個
3個
【公益中國2012】項目管理獎
獎勵在項目管理和執行方面,有嚴謹的風險控制、匹配的團隊成員以及創新的管理模式的項目(實踐)
1個
3個
【公益中國2012】創意籌款獎
獎勵在籌款方面,通過創意和創新的形式,在籌款效率、籌款規模等方面實現了籌款目標的公益項目(實踐)
1個
3個
【公益中國2012】公眾參與獎
獎勵在項目規劃和實施中,側重和公眾互動,吸引公眾參與並傳播公益精神的公益項目(實踐)
1個
3個
備註:以上獎項互不排斥,一個項目可能獲得多個獎項。

評選標準

本次評選將從效率、透明、效果、創新、參與以及可持續等6個維度進行評價,我們尋找的項目,應該是:
項目社會影響力較大、透明度高、績效顯著;開創性地解決某些獨特的、重大的、突發的社會或環境問題;具有開創意義地將公司主業及產品與社會問題(環境問題)解決相結合的公益項目;開創性的將商業智慧與公益項目或公益組織合作所帶來的良好成果的組織或項目;對公益文化傳播,公益人才培訓,倡導公眾參與公益方面作出傑出貢獻的項目;模式新,有較大的創新及前沿的示範意義,可能會引領一個社會問題領域未來的發展;通過個人或者小團隊的努力,運用創新的辦模式實踐了社會創新,並有顯著的社會績效。
評選維度
維度描述
項目管理和問責
項目財務公開和問責性項目有清晰的管理結構和流程,以及風險控制規劃,卓越的項目管理運營能力
項目透明和公信力
3、項目資金籌集和項目運作透明、公開;
4、有效的溝通機制,並有較強公信力;
社會效益和項目傳播
5、項目通過傳播,倡導了公益精神和文化
6、項目有明顯的社會效益,且已被事實充分證明或得到受益者廣泛認可;
項目創新
7、項目模式或者工作領域有創新性;
8、在解決社會問題、滿足社會需求的方式具有相當的創新性
參與性
9、項目注重利益相關方的參與,並提供有效便利的參與通道;
10、在與公眾參與和互動等方面有較好的規劃;
項目可持續性
11、具有一定的示範和推廣意義
12、高效的籌款機制,並有持續的資源投入,能夠保證項目的持續運營; 同時有明確的下一步發展目標和計畫
備註:具體的單項獎,會調整不同的比重份和分值。

參選和評審

參選資格

1、參選對象為公益機構、企業和個人發起並執行的公益項目;
2、公益項目在2012年5月前已經實施,申報的主要活動發生在2011-2012年度;
3、採取機構或個人推薦以及候選機構或個人自薦申報相結合的辦法。

評審機制

1、項目申報:參選機構(公益機構或公司)和個人依據《公益中國2012年度評選項目申報表》要求,詳細填寫申報材料並保證資料真實性,通過電子郵件或者快遞形式報送組委會;
2、資格審查:獎項組委會對申報項目進行資格審查,對於不符合參選條件、參選資料不完整或者與事實不符的申報項目不進入評審階段;
3、項目初選:
年度獎和創新獎,採用評分制。 組委會邀請初審評審分別對所有符合獎項申報條件的項目依據評選標準打分,總分為100分(詳情請參考“評選標準“),組委會對分數加權平均統計後以分數為標準,分別選出6個最佳實踐獎和6個最佳創新獎入圍。
單項獎:採用提名制。 由初審評審分別提名單項獎入圍項目(每人不超過5個),組委會以提名獲得情況,確定單項獎入圍名單(每個單項獎入圍3個);
4、網路公示:
入圍項目選出,組委會在官網進行公示,並接受公眾的評分和評論(評論積極的網友有機會參與項目實地考察);
網友為自己支持的項目投票,投票排名作為重要參考供終審評審參考;
5、項目考察和公眾調研:
實地考察:獎項組委會邀請初審評審作為項目專家,組建包括記者和公眾代表在內的考察團對項目進行實地考察,並向終審評審會提交考察報告;
公眾調研:本次評選非常注重和公眾的互動參與,邀請第三方專業調查公司對項目的知曉率和美譽度等調查,並作為評選的重要參考。
6、項目決選:
年度獎和單項獎:
終審評審綜合項目申報材料、實地考察報告、第三方調查結果確定年度大獎獲獎項目;組委會邀請入圍項目代表參加項目答辯,終審評審臨時抽籤分成2個評審小組,分別對年度大獎和單項獎分別現場評比。

評審委員會

秉著“實踐性、專業性、開放性”等原則,公益中國2012年度評選組委會邀請到公益領域的行業領袖、學者,以及關注公益並積極參與公民行動的意見領袖、媒體記者組建評審委員會。評審來自媒體、公益領域以及企業等。
這些評審,不僅僅是觀察者,也是公益領域的實踐者。他們不僅僅是獎項評審,更是獲獎組織和個人持續行動的顧問團。
評審委員會的組建是獎項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獎項以“開放性和權威性“來組織評審委員會。其中初審委員會保持開放性,組委會誠摯邀約對獎項感興趣的資深公益人士自薦參加獎項的評審工作(25人左右)。 未來,也將邀請歷屆的獲獎機構和獎項重要的參與方參加到初審和提名工作。
終審評審(12人):
姓名
職位
王振耀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前司長/ 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
秦 朔
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
趙冠軍
《公益時報》社總編輯/ 北師大社會發展與公益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李昌平
三農問題專家/中國鄉村建設院院長
張醒生
大自然保護協會大北亞區總幹事
楊 暉
唯眾影視傳播有限公司總裁/ 資深傳媒人士
吳 沖
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許 楠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中國區公共事務官員/ 發言人
鄭衛寧
鄭衛寧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殘友集團董事長
肖 晗
嵐山社會基金創始人
陳倫潔瑩
睿獅中國董事長/執行長
莊愛玲
映綠公益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兼首席顧問/上海仁德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初審評審,開放邀請中,截止到6月10日

官方微博

sina

@公益中國FBC

騰訊

@公益中國FB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