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線長度

公法線長度

公法線長度是指與兩個異側齒面相切的兩平行平面間的距離。對於外齒輪,指相隔若干個齒的兩外側齒面各與兩平行平面中的一個平面相切,此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對於內齒輪,指相隔若干個齒槽的兩外側齒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法線長度
  • 外文名:The common normal line length
  • 屬性:距離
  • 漸開線函式:inv(α)=tan(α)-α
簡介,計算方式,測量原理,測量步驟,

簡介

公法線長度是指與兩個異側齒面相切的兩平行平面間的距離。對於外齒輪,指相隔若干個齒的兩外側齒面各與兩平行平面中的一個平面相切,此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對於內齒輪,指相隔若干個齒槽的兩外側齒面。

計算方式

對直齒圓柱齒輪,公法線長度的公稱值W按下式計算:
W=m*cosα*[π*(k-0.5)+z*invα]+2*x*m*sinα
α=20 °時
W=m*(0.93969*3.14159*(k-0.5)+0.93969*0.014904*z)+0.68404*x*m
=m*(2.9521*(k-0.5)+0.0140058*z)+0.68404*x*m
式中 m 模數
z 齒數;
k 跨齒數。
漸開線函式inv(α)=tan(α)-α(第一個α是角度,第二個α為弧度)。

測量原理

公法線長度變動ΔFW是指在齒輪一周範圍內,實際公法線長度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ΔFW是指在齒輪一周範圍內,公法線實際長度的平均值與公稱值之差。 
測量時,要求測頭的測量平面在齒輪分度圓附近與左、右齒廓相切,因此跨齒數k不是任取得。

測量步驟

(1)根據被測齒輪的α,m,z值,按上述公式計算確定被測齒輪的跨齒數k和公法線公稱長度。 
(2)用標準校對棒或量塊校對所用千分尺的零位。 
(3)用左手捏住公法線千分尺,將兩測頭伸入齒槽,夾住齒側測量公法線長度,齒輪不動,左右擺動千分尺,同時用右手旋動千分尺套筒,使兩測頭合攏,直到手感到測頭夾緊齒側後,從千分尺的標尺上讀數,此數即為公法線長度。 
(4)依次測量齒輪上均布的六處公法線長度,記下各讀數。 
(5)計算公法線長度變動ΔFW。取六個測得值中的最大值(Wmax)與最小值(Wmin)之差。
(6)計算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ΔFW
(7)根據齒輪的技術要求,查出公法線長度變動公差FW,齒圈徑向跳動公差Fr,齒厚上偏差Ess和齒厚下偏差Esi。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