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紘一宇塔

八紘一宇塔

八紘一宇在日語有“道義上的世界統一”之意義,是由日本佛教在家眾團體“國柱會”的“日蓮主義者”田中智學所造出來的詞組。1940年日本從各個占領地徵集材料而建成的紀念物,位於宮崎縣西北60米高的丘陵之上,被稱為“日本第一高塔”。八紘一宇是日本軍國主義格言,也是二戰時期日軍宣揚東亞戰爭正當性的用語,意為“天下一家”。為樹立天皇的宗教權威,日本統治者神武天皇下達“八紘一宇”詔書的神話,即完成“征服世間的四面八方,置諸於一個屋頂之下”的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大東亞共榮圈的建設口號而在日本社會家喻戶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紘一宇塔
  • 所在地:日本
  • 位置:宮崎縣
  • 榮譽:日本第一高塔
  • 建造時間:1940年
  • 類型:紀念物
由來典故,概要,八紘一宇塔,

由來典故

八紘一宇在日語有“道義上的世界統一”之意義,是由日本佛教在家眾團體“國柱會”的“日蓮主義者”田中智學所造出來的詞組。大正2年(1915年)3月11日,國柱會機關報《國柱新聞》刊登的文章〈神武天皇的建國〉(神武天皇の建國)首次提及這一詞組。該詞的典故出自《日本書紀》第三卷:“上則答乾霊授國之徳,下則弘皇孫養正之心。然後,兼六合以開都,掩八紘而為宇,不亦可乎?”(上は則ち乾霊の國を授けたまいし徳に答え、下は則ち皇孫の正を養うの心を弘め、然る後、六合を兼ねて以て都を開き、八紘を掩いて宇と為さん事、亦可からずや。)日本書紀巻第三・神武天皇即位前紀己未年三月丁卯條の「令」在天皇紀元2600年(1940年)發行的八紘一宇紀念郵票而“八紘”二字亦可見於中國古籍《列子·湯問》與《淮南子》《列子·湯問》:“……湯又問:‘物有巨細乎?有修短乎?有同異乎?’革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九州外有八澤,方千里。八澤之外,有八紘,亦方千里,蓋八索也。一六合而光宅者,並有天下而一家也。
八紘一宇塔八紘一宇塔

概要

大日本帝國的航空基地上面的“八紘一宇”旗幟。從中日戰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該口號一直作為大日本帝國的國家格言。1940年(昭和15年)7月26日,第2次近衛內閣制定《基本國策綱要》(基本國策要綱),將大東亞共榮圈建設作為基本政策;八紘一宇則被寫入基本國策綱要,成為大東亞共榮圈建設的根本方針。日本投降後的聯合國占領期間,由於該詞容易讓人產生國家神道軍國主義、激烈國家主義的聯想,因而在各種官方檔案中一律禁止使用。日本的國語辭典對該詞的解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證明海外侵略的正當性所用的口號。(第二次大戦中、日本の海外侵略を正當化するスローガンとして用いられた。)”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對該詞的解釋是:“基於民族優越感,貶抑、併吞其他民族,擴大國民動員、統合、正統化的思想及運動的典型超國家主義。(自民族至上主義、優越主義を他民族抑圧・併合とそのための國家的・軍事的侵略にまで拡大して國民を動員・統合・正統化する思想・運動である超國家主義の典型。)”

八紘一宇塔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銀行發行的10圓鈔票,背景即是八紘一宇塔,八紘一宇塔位於宮崎縣宮崎市中心部的平和台公園內(二戰前被稱作“八紘台”),正式名稱是“八紘之基柱(あめつちのもとはしら)”,由當時的著名雕刻家 日名子實三設計完成,現稱“平和之塔”。該塔是1940年(昭和15年)為慶祝“皇紀2600年”而修建的,從5月20日開始施工,到11月25日完成,總共有超過6萬人參與建造。塔高37米,四隅分別是和御魂(にぎみたま)、幸御魂(さちみたま)、奇御魂(くしみたま)和荒御魂(あらみたま)的雕像,正面中央是秩父宮雍仁親王親筆題寫的“八紘一宇”文字雕刻,內部是神武東征記絵畫。
錢幣上的八紘一宇塔錢幣上的八紘一宇塔
修建者的設計是,塔身只用宮崎出產的石頭,因為宮崎是“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的出生地,以標誌天皇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塔基的石頭,則是陸軍大臣的坂垣征四郎號召在亞洲各地的軍隊“捐獻”的,並且要是具有“歷史意義”和“價值”的珍貴石材。於是,塔基的372塊石頭中,1塊掠自庫頁島,123塊來自朝鮮,來自中國的有238塊,占64%;還有一些是日本僑民捐獻的加拿大、秘魯、新加坡、菲律賓的石頭。石塔正中是昭和天皇的弟弟秩父宮題寫的“八紘一宇”四字。四面的浮雕為“天孫降臨”、“神武東征”、“民族協和”、“萬世一系”的圖樣,塔的背面至今還鐫刻著日本皇紀2600年以來日本對外用兵所侵犯的國名、地名等武功戰績。 “八紘一宇”塔經歷滄桑風雨,一些石頭表面已開始風化,但這些石頭的來源地仍依稀可辨,其中有泰山石、廬山石、“南京中山陵”、“武漢黃鶴樓”、“朝鮮總督府”、“萬里長城多天部隊”等。這種搶來的石材既可證明皇軍所到之處,又可炫耀“皇威”。修建該塔建築費用1000萬日元,500萬日元由國庫出資,其餘的500萬日元來自普通民眾的捐款。命名為“八紘之基柱”,統稱“八紘一宇塔”。
“八紘一宇塔”在當時可以說是“戰爭意志高揚之塔”。建設“八紘一宇塔”的倡導者宮崎縣知事相川勝六在《築塔主旨書》中提到:“八紘一宇是顯現在東亞大地上的神聖事業。”武力侵略亞洲被描述為“賦予我大和民族的歷史使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軍占領日本。1946年(昭和21年),“八紘一宇”文字與荒御魂像(武人象徴)一度被削去,塔名也改為“平和之塔”。隨著聯合國軍占領的結束,在1962年(昭和37年)荒御魂像又得到再建。到1965年(昭和40年),“八紘一宇”文字也重新修復。1964年(昭和39年)東京奧運聖火宮崎市的接力地點就是從這裡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