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井村(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灣西岸區八井村)

八井村(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灣西岸區八井村)

八井村,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灣西岸,距羅源縣城7公里,是個畲族村。八井原為鹽鹼地,缺少淡水,南宋時本邑官紳陳顯伯,為解決村民飲水難問題,首先在此打井,後人為紀念他,把村名叫陳拜井。隨著人口增長,宋至清代共挖8口井,第八口井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打的,今尚存。20世紀50年代初,畲民把村名改為八井村,更有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八井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灣西岸
  • 人口:504人
發展,村莊帶頭人,畲族歌會活動,畲家拳匯演,福建省福州市,歷史,振興,湖南省永州市,基礎設施,截止07年底,人口,經濟,

發展

八井村畲民居住條件大有改觀。50~70年代,全村建四扇木屋7座,進入80~90年代,普遍大興土木。現全村50座房屋,除4座木屋外,46座都是新建的,90%是石磚混結構,其中有雙層磚混平頂結構樓房4座。全村有35戶裝有程控電話,78戶有彩電,35戶有黑白電視,38戶有電冰櫃,電風扇已普及,家用液化氣灶與老式灶台並用。進入90年代,八井村脫貧致富,並有長足發展。1992年,全村106戶、504人,年人均純收入869元,人均占有糧679公斤。2000年,全村109戶、567人,人均年純收入2882元,比90年代初提高三倍,人均占有糧食780公斤。
村景村景

村莊帶頭人

八井村由貧窮走向比較富裕,靠的是一批畲族基層幹部的努力。第一代畲族鄉幹部雷志森已成為羅源縣政協主席,雷志岳也是出色的鄉黨委書記。他們雖都已退休,對家鄉事業仍時時關心、幫助。1989年,國家民委主任司馬義·艾買提、副主任張竹深入八井村,挨家挨戶訪問時,表揚村幹部是“好帶頭人”。

畲族歌會活動

3月29日,松山鎮八井村隆重舉辦“三月三”畲族歌會活動。原市人大張守祥副主任、縣人大邱清崇副主任,縣政協黃元祥副主席等有關領導出席了活動的啟動儀式。本次活動以突出“弘揚畲族文化,展示畲民風采”為主題,吸引了縣內外多家新聞媒體記者、攝影愛好者和遠近1000多名畲漢民眾前來觀摩助興。歌會上,來自我縣起步鎮水口洋村、庭洋坂村,西蘭鄉石別下村,白塔鄉旺岩村、南洋村、梅洋村以及松山鎮八井、竹里、前房等村的畲家兄弟姐妹,身著畲族節日盛裝,積極、踴躍地展現歌喉,以歌會友,以歌讚美新生活,展示了畲鄉同胞自娛自樂的新時代精神風貌,為弘揚傳承畲族傳統文化,保護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積極作用。

畲家拳匯演

2006年2月10日,羅源縣首屆畲家拳匯演在畲族名村--八井村隆重舉行,包括東道主八井村在內的9個村代表隊18名選手,表演了七步連星、十八貼、五虎莊、龍莊、棍術、對拳等多種套路的畲族傳統拳術。參演選手年齡最大74歲,最小23歲,並且有兩名女選手參加,他們向觀眾展示了源遠流長,保留古老風貌的羅源畲家拳。
省民宗廳社會事業處林金躍處長,市民宗局劉少華局長、李建國副局長,縣委、縣政府、縣政協朱碧娟、李鋒、鐘聲、周應忠、陳峰、陳孝金等領導,市委統戰部與市民宗局有關處室負責人,縣有關單位、鄉鎮負責人,全縣34個民族村主幹,以及鄰近縣區民宗局局長等近200人應邀出席觀摩,通過本次匯演評出個人獎第一、二、三名和集體獎一、二、三等獎。
本次匯演在市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由縣民宗局聯合松山鎮黨委、政府,縣科技文體局共同舉辦,縣文化館、縣體育管理中心協辦,八井村具體承辦。
羅源縣是全省、全國畲族主要聚居縣份之一,畲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底蘊深厚。作為縣境畲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畲家拳曾多次參加全省、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並屢獲嘉獎。舉辦首屆畲家拳匯演旨在進一步加強全縣畲族傳統文化的保護,並探索保護傳統文化與推進民族鄉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思路,開創全縣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福建省福州市

歷史

八井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民國23年(1934年)8月在中共連羅中心縣委領導下,建立蘇維埃鄉政府,轄牛洋、橫埭等自然村,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國民黨政府在八井強化保甲制度,設竹里和橫竹兩個保:竹里、橫埭為橫竹保,八井、牛洋為竹里保,每10戶編為1甲。保長由鄉政府指派當地畲民富裕戶擔任,甲長由村民輪流擔任。1949年3月重建中共連羅工委八井村支部,原蘇維埃政府土地部部長雷世珠擔任支部書記。1952年8月,成立羅源縣八井畲族鄉人民政府。第一任鄉長雷世珠,財糧兼秘書雷志森,全鄉管轄牛洋、橫埭、竹里等畲族村,共192戶、705人(男353人,女352人)。1953年9月雷世珠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到抗美援朝前線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後,向廣大畲族民眾及羅源各界人士傳達。
八井是拳術之鄉。清末至1950年都舉辦武術館,附近男女青年每年秋季都集中練武。“八井拳”和“跌打傷科”名聞市內各地畲村。拳師雷朝陽拳術精湛,1人能敵10餘人。民國時期,縣警察局一個班警察持槍強買八井畲民挑進城的薪炭,畲民雷新泉1人抵住1個班,在羅源縣城港尾下街頭大顯英雄本色,圍觀者稱讚八井人“厲害”。從此,國民黨官兵聽到八井人聲名,都敬而遠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八井拳作為民間體育鍛鍊項目,曾參加過全國第二、三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雷信敘、雷知土、雷敘桃(女)等都獲得表演獎。

振興

八井又是個有名的窮村。1951年土地改革時。全村無地與少地的畲民占60%,男女勞力主要靠打雜工、討小海、上山採薪出賣,長期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1975年,由於天災人禍,八井、前房畲民發生“集體乞討事件”。1986年,八井被列為全縣19個畲族貧困村之一。政府通過發放扶貧資金、低息貸款,發展當年見效的短平快項目;同時扶持中長期生產項目,增強脫貧後勁。1992年,八井村從總體上擺脫貧困,農民人均年純收入869元,人均糧食占有量679公斤。全村各戶有電燈照明,各家各戶用上清潔自來水,公路通車到村門口,建有三層磚混1000平方米國小,兒童入學、鞏固、畢業、升學“四率”均達100%。設有醫療站、幼兒班、商店4家,畲民的生活基本舒適方便。

湖南省永州市

八井村位於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普利橋鎮,因村內有八口水井,故取名八井。村委會駐上三組,轄石一、石二、上一、上二、上三、上四、下一、下二、下三、下四、塔子坪、鄧家、上增、呂家等14個村民組。總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67.26公頃,372戶,1334人。

基礎設施

截止07年底

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占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機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10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

截止2008年,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占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占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占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占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