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創中心

2015年1月底上海政協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表示建設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的方案將是上海市政府2015年的一號課題。

詳細,進展,布局,推進,

詳細

全球科創中心將具備五大要素和三個方向。
1、科創中心的五大要素:具備世界實驗室和國家實驗室、有第三代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國企創新能力、草根創新蔚然成風、集聚一批有影響力的創新企業家;
2、創新需要往三個方向努力:面向國家戰略所需要的領域創新、對上海產業提升有重大突破意義的創新、草根創新、這是國家難以指導;
3、總體目標是建設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持續湧現的綜合性、開發式科創中心。
上海市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近期在科創中心建設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北京市圍繞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設計圖”,搭建了“架構圖”,繪就了“施工圖”,已取得顯著成效;安徽省預計到2020年基本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框架體系,成為國家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京滬皖南北聯動合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進展

三地協同局面加速形成
根據中央部署,北京市正在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安徽省正在建設創新型省份;上海北京合肥正在分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未來,北京、上海、安徽等地圍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上海市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力爭在2020年形成基本框架,在2030年形成核心功能。據悉,近期上海市與相關各方聚焦重點,精準發力,科創中心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8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與上海市政府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共同推進中央企業重大項目落戶上海。
北京市副市長陰和俊則透露,圍繞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設計圖”,北京市搭建了“架構圖”,繪就了“施工圖”,已取得顯著成效,2017年確立的215個工作任務和重點項目“正在有序、有力地推進”。
作為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五年居全國第一方陣、中部第一位的安徽省,目前正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抓好重大設施建設與交叉前沿研究的結合、重點支撐和協同聯動的結合等,到2020年基本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框架體系,成為國家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布局

瞄準高技術產業持續發力
全力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上海,正在瞄準生物醫藥、積體電路、智慧型製造等高技術行業持續發力。當前,上海的科創企業已開始占據“未來產業集群”的高能級平台,面向未來二十年進行深度布局。
《2017上海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新興產業發展引領力和區域創新輻射帶動力提升速度明顯,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5.6%和15%,體現了上海近年來率先加速向創新經濟轉型,在越來越廣闊的創新網路中發揮引領、樞紐作用。積體電路設計業成為產業龍頭,2016年上海積體電路設計業規模首次超過封裝測試業,全年實現銷售365.24億元,較2011年產業規模實現翻番。
下一階段,要聚焦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著力提升集中度和顯示度。要加快推進大科學設施群、高水平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等高端創新資源集聚張江。
據悉,信息、科技服務業目前成為上海第三產業領頭羊。2016年,上海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5.1%,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首次超過金融業成為上海第三產業中增速最快的行業。
以汽車產業為例,其智慧型化、網聯化、共享化的趨勢日漸顯著。本屆論壇期間,上海揭牌成立了“智慧型網聯汽車信息安全測評實驗室”,該實驗室作為未來智慧型網聯汽車信息安全研究院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助力信息安全研究院成為國內最專業、最權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評測平台。

推進

構建多樣化創新投融資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研製發布了《2017亞太知識競爭力指數》(以下簡稱指數)。該指數對亞太33個領先地區用19項指標進行評估,綜合反映了各地區將知識資本轉化為經濟價值和居民財富的能力。結果顯示,中國板塊整體表現亮眼。香港、上海、北京和廣東四個地區進入前十,其他多個地區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上海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並已基本建成國內最完善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以及新穎的創新投融資體系。這種制度優勢正在發力,並將在未來幾年更加凸顯。
除了已有的知識密集產業優勢外,指數顯示,上海已基本建成國內最完善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金融對於上海創新的支持力度開始體現,人均私人股權投資排名僅次於北京,位列第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