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肉蓯蓉

內蒙古肉蓯蓉

內蒙古肉蓯蓉,內蒙古自治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肉蓯蓉又名蓯蓉、大芸,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植物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蓯蓉入藥由來已久,它甘而性溫,鹹而質潤,具有補陽不燥,溫通腎陽補腎虛;補陰不膩,潤腸通腹治便秘的特點。正因為它補性和緩,才有蓯蓉(從容)之稱。

2015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內蒙古肉蓯蓉”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肉蓯蓉
  • 產地名稱:內蒙古自治區
  • 品質特點:體重,質硬,氣微,味甜、微苦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5年第162號
  • 批准時間:2015年12月29日
產品特點,生物學特徵,品質特性,藥用價值,分等定級,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生物學特徵

寄主生長
肉蓯蓉寄生藜科半小喬木梭梭樹的根部,梭梭樹生長快,再生能力較強。梭梭樹喜生於輕度鹽漬化,地下水位較高的固定和半固定的沙漠上,叢生,為片狀分布。
生長發育
肉蓯蓉為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高30—160厘米,莖扁園柱形體重、質硬、有柔性f不易折斷,斷面棕褐色,有淡棕色點狀纖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穗狀花序頂生,兩性,種子很小。其生長發育期分為5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與吸附體形成芽的球莖。
第二個階段進入高生長速生期,也就是營養生長期。
第三階段為出土孕蕾期,也稱為進入生殖生長期。
第四階段是果實發育期。
最後是種子成熟期。
從授粉到種子成熟大約需要30天的時間,果實一般由穗下部向上部不規則的成熟並開裂。
內蒙古肉蓯蓉內蒙古肉蓯蓉

品質特性

肉蓯蓉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的帶鱗片的肉質莖,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主產於中國的內蒙古、新疆、甘肅和寧夏一帶,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也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補益藥物之一,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由於肉蓯蓉野生資源日益枯竭,被列為三級保護物種,並被收入《國際野生植物保護名錄》。
內蒙古肉蓯蓉一般多呈扁圓柱形,稍彎曲,長20厘米以上,直徑2厘米以上。亦有其它形狀者。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葉,通常鱗葉先端已斷。體重,質硬,微有柔性,不易折斷,斷面棕褐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氣微,味甜、微苦。

藥用價值

內蒙古肉蓯蓉是沙漠地區特有的名貴中藥,性溫,味甘鹹,具有補腎壯陽、填精益髓、益精血、潤腸通便、延緩衰老、調節免疫,抗氧化,增強體力,抗輻射,鎮靜,促進傷口癒合,保護缺血心肌,提高消化功能,保護神經,保肝,通便,腫瘤輔助治療,提高記憶力等的藥用功能,為滋補上品,傳統上廣泛用於治療男子陽痿、遺精、女子月經不調、閉經、不孕、小便淋漓、虛寒泄瀉、腸燥血枯便秘等疾病,被譽為“沙漠人參”而馳名中外。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吳階平院士在首屆肉蓯蓉學術研討會稱肉蓯蓉是“大漠絕品、中華奇藥”。在《神農本草經》中將其列為上品,在歷代中藥典籍中,肉蓯蓉出現頻度最高,而在抗衰老、延年類藥古方中,其出現頻率僅次於人參,居第二位。

分等定級

內蒙古肉蓯蓉要求乾貨個大肉厚,無蟲蛀、無霉變、無著色、不含任何添加劑、農藥、化肥,大體分為四個等級。
通貨:長度在30厘米以下。
小條:長度在30—60厘米之間。
中條:長度在60—100厘米之間。
大條:長度在100厘米以上。

產地環境

內蒙古肉蓯蓉保護範圍橫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海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4個盟市,屬北溫帶乾旱、極端乾旱氣候區。降雨較少、空氣乾燥、蒸發強烈、日照充足、風大沙多、晝夜溫差大,海拔800—2365米。土壤為風沙土、棕鈣土或灰漠土,pH值7.5—9.5,有機質含量3.2—28克/千克,土層薄土質輕,熟化程度較低。非常適宜於肉蓯蓉的生長。
內蒙古肉蓯蓉寄主——梭梭樹內蒙古肉蓯蓉寄主——梭梭樹

歷史淵源

內蒙古肉蓯蓉是寄生在荒漠植物梭梭根部的一種珍貴藥材,在中國傳統中藥材中已有近2000年的使用歷史,中國古今著名的醫藥典籍論著中對肉蓯蓉的生長環境、外形特徵、藥食特性、經濟價值、歷史淵源等均有詳細的記載。《神農本草經》中對肉蓯蓉有詳細記載:“肉蓯蓉,味甘,微溫,主五勞七傷,補(莖)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本草綱目》中對肉蓯蓉有詳細記載“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氣味甘、微溫、無毒,主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對肉蓯蓉亦有詳細記載“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用於腎陽不足,精血虧虛,陽痿不孕,筋骨無力,腸燥便秘”。
關於內蒙古肉蓯蓉,在當地蒙古族牧民中有這樣一個流傳久遠的故事,傳說成吉思汗在著名的十三翼之戰中,與對手札木合集結的重兵大戰,暫時失利,被圍困於長滿梭梭的沙漠中,饑渴難耐,人困馬乏,此時正值農曆三九的第三天,天寒地凍,示威的扎木合當眾殘忍地把俘虜用大鍋煮殺,不料卻激怒了天神,天神派出的神馬一躍到成吉思汗面前,仰天長嘯,將精血射到梭梭根部,然後用蹄子刨出大量像神馬生殖器一樣的塊根,這塊根即肉蓯蓉,成吉思汗與將領們吃了肉蓯蓉,神力湧現,衝下沙山,一舉擊潰扎木合部落,這一戰乃為統一蒙古奠定了基礎,並由此拉開徵服歐亞大陸的序幕。
內蒙古肉蓯蓉除了作為傳統的中草藥,開發出眾多產品,還不斷研發推出的新產品跨越了醫藥領域,廣泛進入食品、美容保健、養身等高檔生活領域,已進入國際市場,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和東南亞一帶需求也很可觀,每年從中國進口大量的乾品肉蓯蓉。

生產情況

2016年,內蒙古肉蓯蓉產量質量均居中國第一,其中阿拉善有適宜接種肉蓯蓉的天然梭梭林1450萬畝,新建梭梭肉蓯蓉產業基地50.6萬畝,肉蓯蓉年產量達1000多噸,肉蓯蓉產量占全國的90%以上。
荒漠肉蓯蓉栽培基地荒漠肉蓯蓉栽培基地

產品榮譽

2015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內蒙古肉蓯蓉”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內蒙古肉蓯蓉產地範圍為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海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共4個盟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肉蓯蓉。
二、立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海拔800至2365米,土壤為風沙土、棕鈣土或灰漠土,pH值7.5至9.5,土層厚度≥70厘米。
三、栽培管理
1.寄主植物種類:梭梭。
2.採種:選擇健壯、無病蟲害的肉蓯蓉,待整株完全成熟後採收。
3.種子處理:將肉蓯蓉種子置於烈日下曝曬10小時以上即可。
4.接種:將製作好的接種盤,覆沙土後置於接種穴內梭梭根系分布密集處。
5.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加工
1.採收:選擇未開花植株,每年可採收兩次,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下旬,秋季10至11月。
2.加工:晾曬,含水量低於10%。
五、質量特色
1.感觀特色:呈扁圓柱形,長20厘米以上,直徑2厘米以上;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葉;體重,質硬,微有柔性,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氣味味甜、微苦。
2.理化指標:浸出物≥50.0%;松果菊苷(C35H46020)和毛蕊花糖苷(C29H36015)的總量≥1.6%;多糖(以蔗糖計)總量≥2.0%。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內蒙古肉蓯蓉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內蒙古肉蓯蓉的檢測機構由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