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熱

兒童發熱

兒童出現的發熱症狀以及處理的方法

基本介紹

  • 別稱:小兒發燒
  • 常見病因:過度疲勞(哭太多),感冒病人傳染
  • 常見症狀:體溫上升至37.4攝氏度及以上,並伴有咳嗽,流鼻涕
  • 傳染性:無
發熱是小兒最常見的症狀,每個人在兒童期都有發熱的經歷。大多數家長,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對孩子發熱的過度恐懼和焦慮現象十分普遍,因而導致對發熱的過度治療。常見有些家長當孩子發熱時一日三四次上醫院,迫切要求醫生給孩子多次肌注退熱針,甚至不合理的套用激素類藥物解熱,導致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發生的嚴重後果。這種現象國外稱為“發熱恐懼症”。
人類體溫的相對穩定是在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下實現的,一般認為直腸溫度(肛溫)38攝氏度以上時稱為發熱,口腔和腋下溫度比肛溫分別低O.5和O.8攝氏度。現代研究認為發熱既是一種疾病的症狀,又是機體抗感染機制之一。當機體受到外來病原微生物(外致熱原)的侵襲,或體內某些物質(內致熱原)釋放增加,產生髮熱效應,體溫調節中樞將體溫調定點上移,引起心跳加快、骨骼肌收縮等,使產熱增加,末端血管收縮,汗毛孔關閉等,散熱減少,體溫上升。臨床上可見發熱小兒四肢厥冷、畏寒、寒顫等。發熱機制是主動調節,很少超過41攝氏度。
研究證明,發熱時人體內各種免疫功能(即人體抵抗力)指標都優於體溫正常時。這是機體緊急動員全身各種抵抗力量,對抗外來病原微生物,調整機體生理平衡。動物實驗證明,許多低等動物受感染時也發熱,而發熱可提高其生存率。若給予退熱措施,則存活率下降。這是發熱對生命有利的一面。當然,發熱也有對人體有害的作用。高熱對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嬰兒不利。極度衰竭或患有嚴重肺、心血管疾病的小兒,由於發熱增加氧耗量和心率而受到損害,發熱過高還會導致神經系統的損害。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6個月至3歲階段有發生高熱驚厥的危險。
是否給予退熱治療,需要在權衡可能的利(改善患兒的舒適度和行為)弊(藥物的副作用)基礎上來決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一般情況下退熱治療應該只用於高熱的幼兒,即肛門溫度達39攝氏度或以上。推薦醋氨酚作為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致發熱的首選藥物,劑量為每次每公斤體重10—15/毫克,口服。
因為發熱常伴代謝水平提高和不顯性水分的丟失增加,所以要鼓勵發熱小兒增加液體的攝入,合理補充水分可幫助稀釋呼吸道分泌物而且具有祛痰功用。給患兒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食物,衣著適當,保持室內通風,及一個中性溫度的環境。不提倡外部降溫的方法,如脫衣服、洗浴、用冷水或溫水擦洗或酒精擦浴等。因為物理降溫方法本身也與生理機制相矛盾,除非事先已通過藥物降低了下丘腦的體溫調定點,否則小孩暴露身體或用水或酒精擦洗,只會引起身體顫抖,皮膚起雞皮疙瘩。另外,酒精還能被小兒嬌嫩的皮膚吸收,在血中達到中毒危險的水平。目前不主張酒精擦浴。
寶寶發燒如何處理?
發熱是指寶寶體溫的異常升高,媽媽的手不是體溫計,不能準確測量寶寶的體溫;而寶寶的正常腋下體溫應為36℃~37℃,只有超過37.4℃才可以認為是發熱。 季節氣候變化多端,是兒童感冒(也叫上呼吸道感染)
寶寶發燒的處理原則
發燒的原因主要是由疾病引起,如:呼吸道感染、腦膜炎、泌尿道感染等,因此應適時找出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退燒。若體溫不穩定,則表示疾病尚未痊癒,疾病痊癒,發燒即退。
寶寶發燒媽媽該如何是好?
“小寶的身體摸起來熱熱的,是不是發燒了?”媽媽們,當你們驚覺小朋友的體溫稍為有點高時,千萬別胡亂退燒,急著帶寶寶去醫院,或是要求醫師打退燒針喔!看看我們給你的建議再行動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