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黃古道

光黃古道

光黃古道,又稱漢潢古道,是古時由光州(今河南潢川)至黃州(今湖北黃岡)的官道。今天已少有人行走,幾乎埋沒在了荊棘叢中。大名鼎鼎的詩人杜牧蘇東坡到黃州任職時都曾走過這條古驛道。明代狀元楊慎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於雲南永昌衛,途中經河南到湖北走的就是這條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黃古道
  • 外文名:Guangzhou-Huangzhou Road
  • 起點:光州(今河南潢川)
  • 終點:黃州(今湖北黃岡)
  • 又稱:漢潢古道
基本信息,見證歷史,

基本信息

光黃古道,又稱漢潢古道,是古時由河南潢川至湖北黃州的官道,今已少有人行走,幾乎埋沒在了荊棘叢中。“杜牧、蘇東坡都是順著古道進入黃州的。
唐會昌二年春(842年),杜牧受宰相李德裕排擠,外放為黃州刺史。其路過光黃古道歧亭鎮杏花村時忍不住胸中的鬱悶,寫下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尋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千古絕唱。
200多年後的宋神宗時期,大文豪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到黃州。雖然與杜牧遭遇類似,但他卻比杜牧幸運,因為他在這裡遇到隱居的“富二代”老友陳季常。“飲酒賦詩、談風論月,蘇東坡在我們杏花村過得相當瀟灑,給陳季常連寫了五首詩。”曾鋒介紹,杏花村已成當地旅遊景點。
而在之後的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兩次湖廣填四川,移民也是沿著杜牧、蘇東坡走過的古道到達四川,遭遇就要比兩位官員差多了。

見證歷史

艱辛歷史
在光黃古道麻城中館驛鎮山路上,移民路途之艱險已非現代人能夠感受得到:劫匪、虎豹、瘴氣、飢餓、疾病……加上蜀道天險,成為移民們時時都要面臨的生死考驗。
光黃古道光黃古道
離開前,很多人都捨不得離開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莊前莊後走了個遍,到祖墳燒了紙錢,還要到舉水河舀一碗涼水喝,把對故鄉的思念留在心裡。入川必備三件寶,乾糧鐵鍋和食鹽。攜老帶幼背負行囊,獨輪車上裝著入川三件寶,在村口和族人、親朋泣別,一聲聲“保重”聲中,移民們一步三回頭,依依不捨地辭別家鄉。
不少人選擇走陸路,因為沒錢。康熙年間,湖廣災害頻仍,水災、旱災、雹災、蝗災和瘟疫,引起饑荒,“民窮日以蹙”乃至“死者甚眾”。在自然災害的打擊和實惠政策下,湖廣人選擇了移民四川。
光黃古道旁臥牛石
在光黃古道旁,孤零零的矗立著一個石頭,因其像俯臥揚首的牛,被稱臥牛石。不遠處,麻城市政府在2012年豎起了一塊文物保護碑,上書“臥牛石驛道遺址”。
臥牛石旁的西楊鎮,原名西陽鎮,據考一個時期應為麻城古縣治所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麻城古稱西陽縣、西陽國,就在現浮橋河流域一帶(2009年《麻城文史》第4期47頁),這裡有著非常深厚的人文,據《魏志滿寵傳》記載,西陽為三國時重鎮,魏明帝太和二年申戊滿寵增西陽戌兵,吳揚言欲獵江北,孫權擬自出豫州刺史,滿寵度其必襲西陽,預為之備,權聞之乃還。據《吳志陸遜傳》記載,按麻城在三國時魏名西陽,屬弋陽郡(郡治即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俊屬吳,吳赤烏四年陸遜以三萬人守西陽,遜以西陽為重鎮,國之藩蔽,故置重兵以守之。
落戶川渝
即便路途艱險,亦難擋移民入川之心,漢中知府嚴如煜著有親自踏訪所見而成的《三省邊防備覽》,說移民們“扶老攜幼,千百為群,到處絡繹不絕。”
《雲陽程氏家乘》卷一中給出了跨兩千里大移民的情況,“正月十八日,由楚入川,計其行程,凡六十八日”,“夔州府雲陽縣南岸維都坪家焉,時地廣人稀,居民鮮少。”而光黃古道邊的西陽鎮楊氏族譜則斷了子孫入川移民後的記錄,“他家的後人在族譜上說,那些外遷子孫是生是死,因‘山高水遠,霧鎖雲封’,這些具體情況家族再也不知曉了。”
每一個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故事都是一部歷史,這種不畏懼艱難險阻,義無反顧的行為,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對推動川渝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前輩們具有特殊的歷史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