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縣制的起源與轉變

本文圍繞起源與轉變兩個問題系統的考察了先秦時期的縣制,指出縣制具有兩種不同的形態,即早期縣制和晚期縣制。早期縣制起源於西周,是都鄙制的一種具體形式,即傳世文獻中所說的公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先秦時期縣制的起源與轉變
  • 外文名:Origin and transformation of Xian in pre-Qin period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論文作者:陳劍
  • 論文指導:呂文郁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Origin and transformation of Xian in pre-Qin period
論文作者
陳劍著
導師
呂文郁指導
學科專業
中國古代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吉林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9
關鍵字
郡縣制 政治制度 先秦時代
館藏號
D691.2
館藏目錄
2010\D691.2\11

內容簡介

縣制是我國古代一種政治制度,產生於春秋以前,巨變於春秋,定型於戰國中晚期。深入研究縣制,可以更好的理解周秦間社會轉型。本文圍繞起源與轉變兩個問題系統的考察了先秦時期的縣制,指出縣制具有兩種不同的形態,即早期縣制和晚期縣制。早期縣制起源於西周,是都鄙制的一種具體形式,即傳世文獻中所說的公邑。春秋時期由於新舊政治格局轉換,導致早期縣制向晚期縣制轉變。這種轉變並非各地普遍發生,而是由一地起源,逐步擴散,具體過程是發於晉,成於秦,隨著秦的統一擴張到全國。並從區劃化、官僚化、鄉里組織三個方面具體考察了縣制轉變的過程,提出春秋時期只有晉縣具有區劃化和官僚化的特點。指出鄉里組織最初是國人的組織,由於賦役的加重,導致國野區別逐漸模糊,最終由商鞅廢除井田法,實行阡陌法,消除國野界線,並設立與土地規劃相適應的秦式鄉里組織,完成鄉里組織的轉變。在分國考察秦、楚兩國的縣制的基礎上,指出楚縣在春秋戰國時期始終是在都鄙制下運行,沒有完成向晚期縣制的轉變。在縣制研究的基礎上,指出郡有兩個階段,早期縣大郡小,晚期縣小郡大。戰國時期至少有兩種郡的形態,即秦式的郡和楚式的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