儷體文

儷體文

儷體文,產生於魏晉時代,在六朝廣為流行。儷體文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體,從古代文學中的一種修辭手法逐漸發展形成。作為一種新文體,在當時對它還沒有一個正式和固定的稱呼。“駢文”、“駢麗文”的名稱,是在唐代以後才有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儷體文
  • 別名:駢文,駢麗文
  • 類別: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種文體
  • 產生年代:魏晉時代
  • 特點:過分注重對偶,內容多半空洞
  • 影響:形成不良的浮艷文風
特點,舉例,例一,例二,

特點

儷體文過分注重對偶,太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其內容多半很空洞,而《與朱元思書》,雖然是駢體文,但它卻是為數不多的好文章。駢文具有聲韻優美整齊,注重藝術性的優點,但後來的駢文由於追求這種形式美,影響了表情達意,形成不良的浮艷文風。這在六朝駢文中屬於短篇,卻是一篇典型的駢體文章,可以從中看到這種文體的一些特點:1.全篇文章都是用對偶句組成。3.在聲韻上,駢體文可以分為韻駢文和無韻駢文兩類。
一是對仗;駢體文的句子多數是四、六句,而且對偶。比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
二是聲韻;講究“四聲八病”,用字講究平仄。比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三是用典;用古代的人和事來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鮑照的《蕪城賦》。
四是藻飾;講究文字華麗,不惜堆砌詞句。比如庾信的《哀江南賦》。
儷體文過分注重對偶,太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其內容多半很空洞,而《與朱元思書》,雖然是駢體文,但它卻是為數不多的好文章。 唐宋的“古文運動”就是為糾正這種不良傾向而發起的。 唐宋的“古文運動”的口號是——文以載道,使韓愈發起的,就是說文章要以內容和思想為核心,而不是形式,也就是反對駢體文。
儷體文,是在辭賦影響下產生的文體,起源於漢、魏時期,成形於南北朝。全文以雙句(即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其中以四字六字句相間為固定格式的,又稱“四六文”,是駢文的一種。駢文具有聲韻優美整齊,注重藝術性的優點,但後來的駢文由於追求這種形式美,影響了表情達意,形成不良的浮艷文風。唐宋的“古文運動”就是為糾正這種不良傾向而發起的。

舉例

例一

六朝作家庾信《謝趙王賚白羅袍褲啟》:“某啟:垂賚白羅袍褲一具。程據上表,空諭雉頭;王恭入雪,虛稱鶴氅。未有懸機巧紲,變繆奇文,鳳不去而恆飛,花雖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暫暖,棄百結之長寒。永無黃葛之嗟,方見青綾之重。對天山之積雪,尚得開衿;冒廣廈之長風,猶當揮汗。白龜報主,終自有期;黃雀謝恩,竟知何日?”。這是庾信為了答謝北周趙王招賜給他一身棉衣而寫的一封信。這在六朝駢文中屬於短篇,卻是一篇典型的駢體文章,可以從中看到這種文體的一些特點:1.全篇文章都是用對偶句組成。這篇文章除“某啟”下一句是散句外,都可以分為上、下聯,而且字數、結構和詞性完全對稱,如“程據”對“王恭”(人名),“千金”對“百結”(數字),“白龜”對“黃雀”(動物)。2.對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組成。初期駢體文,以四、六字句為主,其中也往往摻雜五、七字句;齊梁以後,特別是唐宋以後,“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駢體文因此也叫“四六文”。3.在聲韻上,駢體文可以分為韻駢文和無韻駢文兩類。駢體文講究平仄,是從齊、梁開始,而形成於盛唐,唐以後在格律上更加嚴格。4.在用詞上注重藻飾和用典。所謂用典,就是援引古人、古事和古人的話來加強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古已有之。在庾信這篇不到二十句的短文,就用了八個典故。如“白龜報主”,用的是《幽明錄》中,邾城人買龜放生,後來得到善報的事。

例二

《與朱元思書》(吳均):“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