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交響樂團

倫敦交響樂團

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成立於1904年,倫敦現存歷史最久遠的交響樂團。

1904年6月,漢斯·里希特執棒樂團完成首場音樂會,成為第一任首席指揮。1907年,在科文特花園舉辦首個德國歌劇演出季。1912年,與指揮家阿瑟·尼基什赴美演出,成為首支造訪美國的英國樂團。1920年,簽下首份唱片錄音契約。1923年,指揮家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首次執棒樂團。1935年,為電影《將來的事》配樂,成為首支為電影量身定製配樂的交響樂團。1941年,演出地女王大廳毀於二戰時的空襲,樂團停止演出,直至1945年恢復。1950年至1954年,在約瑟夫·克里普斯任首席指揮期間,演奏水準得到明顯改觀。1961年至1968年,皮埃爾·蒙都伊斯特凡·克爾特斯先後擔任首席指揮。1968年,安德列·普列文開始執掌樂團。1977年,與作曲家約翰·威廉士錄製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的配樂,開啟好萊塢電影配樂之路。

1979年至1987年,克勞迪奧·阿巴多任樂團首席指揮。1987年,倫納德·伯恩斯坦任樂團主席。1989年至1995年,麥可·蒂爾森·托馬斯任首席指揮。1992年,獲得五項《留聲機》唱片獎。1995年至2005年,科林·戴維斯任首席指揮。1999年,創立廠牌LSO Live。2002年,憑藉《特洛伊人》唱片獲得兩項葛萊美獎。2007年,瓦萊里·捷傑耶夫任首席指揮。2008年,在《留聲機》雜誌的“全球20大交響樂團”榜單中位列第四。2012年,與西蒙·拉特爾憨豆先生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合作演出。2017年,西蒙·拉特爾出任首席指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倫敦交響樂團
  • 外文名: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別稱:LSO
  • 廠牌:LSO Live
  • 所屬國家:英國
  • 樂團前身:女王大廳管弦樂團
  • 建立時間:1904年
  • 首任首席指揮漢斯·里希特
  • 現任首席指揮西蒙·拉特爾
  • 桂冠指揮安德列·普列文
  • 主要成就:2008年《留聲機》雜誌“全球20大交響樂團”榜單排名第四
樂團歷程,樂團組成,歷任首席指揮,現任樂團成員,主要作品,音樂作品,參演紀錄片,獲獎記錄,樂團評價,

樂團歷程

樂團初創
1895年,女王大廳管弦樂團成立,該團為倫敦交響樂團的前身,由亨利·伍德擔任指揮。1904年,亨利·伍德與樂手在演出協定上意見相左,進而引發衝突,致使約50名樂手集體出走,成立了倫敦交響樂團;同年6月9日,奧地利指揮家漢斯·里希特執棒樂團,在女王大廳完成了首場音樂會,曲目包括華格納的《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同時漢斯·里希特成為樂團的第一任首席指揮,任期從1904年至1911年。1904年至1905年首個音樂季,匈牙利指揮家阿瑟·尼基什、英國作曲家愛德華·埃爾加均與樂團有過合作。
樂團首張照片,攝於1904年樂團首張照片,攝於1904年
1906年,在巴黎演出,成為首個出訪外國的英國本土樂團。1907年,在科文特花園舉行了第一次德國歌劇的演出季。1909年,英國指揮家托馬斯·比徹姆首次與樂團合作。
1911年至1912年,愛德華·埃爾加擔任首席指揮。1912年至1914年,阿瑟·尼基什擔任首席指揮。1912年3月28日,尼基什率團開始了為期三周的美國巡演,成為首支造訪美國的英國本土樂團。
1919年至1922年,英國指揮家阿爾伯特·科茨擔任樂團的首席指揮。1920年,簽下第一個唱片錄音契約,與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等合作錄製了樂團的早期唱片。
1923年,德國指揮家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首次與樂團合作。1929年,時年12歲的小提琴家梅紐因首次與樂團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
1930年至1931年,荷蘭指揮家威廉·門格爾貝格擔任首席指揮。1932年至1935年,愛爾蘭指揮家漢密爾頓·哈蒂繼任首席指揮。1935年,參與了科幻電影《將來的事》的配樂工作,成為首支為電影量身定製配樂的交響樂團。
二戰停滯
二戰期間,樂團經營受到威脅,其中70%的成員均從軍入伍。1941年5月11日,樂團賴以生存的演出地女王大廳因空襲毀於一旦,就此停止了戰時的一切活動,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後恢復演出。
戰後恢復
樂團為布里頓的《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錄音,拍攝於20世紀40年代樂團為布里頓的《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錄音,拍攝於20世紀40年代
1946年,參與合作了英國政府拍攝的科教紀錄片《管弦樂隊的樂器》,在該片中,英國作曲家班傑明·布里頓創作的《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首次亮相。1947年,班傑明·布里頓在諾福克與諾維奇節中首次執棒樂團。
1950年至1954年,奧地利指揮家約瑟夫·克里普斯擔任首席指揮,在此期間樂團的演奏得到了明顯的改觀。1956年,在約翰內斯堡音樂節表演,成為首支造訪南非的英國樂團。1959年,英國指揮家科林·戴維斯在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首次與樂團合作。
1961年至1964年,時年86歲的法國指揮家皮埃爾·蒙都擔任樂團的首席指揮,他加強了樂團的合奏訓練,使之逐漸成為一個整體,發出整齊劃一的聲音。1963年,第二次出訪美國。1964年,出訪日本、韓國、印度、香港、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美國和加拿大,成為英國交響樂團歷史上第一個在世界範圍內演出的團體。
倫納德·伯恩斯坦在皇家節日音樂廳執棒樂團,拍攝於1966年倫納德·伯恩斯坦在皇家節日音樂廳執棒樂團,拍攝於1966年
1965年至1968年,匈牙利指揮家伊斯特凡·克爾特斯擔任首席指揮。1966年,與美國指揮家倫納德·伯恩斯坦首次合作,在皇家節日音樂廳演奏了馬勒的《第七交響曲》;同年,在指揮家伊斯特凡·克爾特斯和科林·戴維斯的率領下,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巡演。
快速發展
1968年至1979年,猶太后裔、美國鋼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安德列·普列文入主樂團,他也是樂團歷史上任期最長的一位首席指揮,在他的任職期間,為樂團建立了民眾基礎。1973年,在安德列·普列文、小澤征爾卡爾·伯姆三位指揮家的率領下,應邀參加薩爾茨堡音樂節,成為參加該節的首支英國交響樂團。
巴比肯藝術中心運營後,首席指揮阿巴多與女王握手,拍攝於1983年巴比肯藝術中心運營後,首席指揮阿巴多與女王握手,拍攝於1983年
1977年,在安德列·普列文的引薦下,英國作曲家約翰·威廉士與樂團合作了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的配樂,該片於次年的第20屆葛萊美獎中獲得三個獎項,其中樂團與約翰·威廉士共同獲得“最佳流行器樂演奏”,由此開啟好萊塢電影配樂之路。
1979年至1987年,義大利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繼任樂團首席指揮,他進一步鞏固了歷屆前任所取得的成績,並有了新的發展。1981年,樂團遷入能容納2000名觀眾的巴比肯藝術中心音樂廳。
1986年,舉辦了伯恩斯坦音樂節。1987年,倫納德·伯恩斯坦擔任樂團主席,直至其1990年去世。
1988年至1995年,美國指揮家麥可·蒂爾森·托馬斯擔任首席指揮。在麥可·蒂爾森·托馬森、伯恩斯坦的率領下,於日本札幌創立了太平洋音樂節。
1992年,獲得五項《留聲機》唱片獎,其中與英國指揮家理察·希科克斯錄製的布里頓《戰爭安魂曲》獲得合唱獎、工程獎,由俄羅斯指揮家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執棒、錄製的英國作曲家約翰·塔文納的《聖母的面紗》作品專輯摘得當代音樂獎,由埃爾加親自指揮錄製的其作品專輯獲得歷史錄音非聲樂類唱片獎,由伯恩斯坦指揮錄製的其作品《坎底德》榮獲音樂劇獎;同年,安德列·普列文被聘為樂團的桂冠指揮。
科林·戴維斯與樂團排練《特洛伊人》,拍攝於1993年科林·戴維斯與樂團排練《特洛伊人》,拍攝於1993年
1993年,荷蘭指揮家伯納德·海廷克首次執棒樂團。1995年至2005年,科林·戴維斯成為樂團的首席指揮。1999年,創立自主廠牌LSO Live,嘗試用“倫敦交響樂團現場”的品牌概念,為交響音樂會現場的錄製、傳播帶來新意。
走入21世紀
2000年,獲得英國皇家愛樂協會獎。2001年,與科林·戴維斯合作的歌劇唱片《特洛伊人》獲得第44屆葛萊美獎“最佳歌劇唱片”、“最佳古典音樂專輯”兩個獎項,以及全英古典音樂獎的“評論家獎”。
2007年,俄羅斯指揮家瓦萊里·捷傑耶夫出任樂團的首席指揮;同年,科林·戴維斯與樂團合作的西貝柳斯《庫沃勒交響曲》獲得BBC音樂雜誌大獎“最佳合唱錄音”。2008年,在《留聲機》雜誌評出的“全球20大交響樂團”榜單中,位列第四。
樂團在巴比肯藝術中心的演出照,拍攝於2012年樂團在巴比肯藝術中心的演出照,拍攝於2012年
參加倫敦奧運會開幕式,拍攝於2012年參加倫敦奧運會開幕式,拍攝於2012年
2012年,捷傑耶夫率團參加了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的露天音樂會;同年7月,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中,與英國指揮家西蒙·拉特爾憨豆先生合作表演了《烈火戰車》主題曲。2014年,與海丁克錄製的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獲得美國音樂雜誌《高保真試聽》的“年度最佳錄音專輯”,被《留聲機》雜誌評為四月號的“編輯嚴選專輯”,並進入《留聲機》唱片獎的管弦樂候選名單。
2015年10月,捷傑耶夫卸任首席指揮。2017年,西蒙·拉特爾成為樂團的首席指揮;同年,與英國指揮家約翰·埃利奧特·加德納合作的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獲得法國年度金音叉獎。

樂團組成

歷任首席指揮

時間姓名國籍備註
1904年-1911年
漢斯·里希特
奧地利指揮家
樂團首位首席指揮
1911年-1912年
愛德華·埃爾加
英國作曲家、指揮家
首位英籍首席指揮
1912年-1914年
阿瑟·尼基什
匈牙利指揮家
率團首次出訪美國
1919年-1922年
阿爾伯特·科茨
英國指揮家
1930年-1931年
威廉·門格爾貝格
荷蘭指揮家
門格爾貝格之後,樂團有近二十年不再設定首席指揮
1950年- 1954年
約瑟夫·克里普斯
奧地利指揮家
1961年-1964年
皮埃爾·蒙都
法國指揮家
任期內開展樂團的首次世界巡演
1965年-1968年
伊斯特凡·克爾特斯
匈牙利指揮家
任期內開展樂團的第二次世界巡演
1968年-1979年
安德列·普列文
美國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
任期最長的首席指揮
1979年-1987年
克勞迪奧·阿巴多
義大利指揮家
任期內樂團遷入巴比肯藝術中心
1988年-1995年
麥可·蒂爾森·托馬斯
美國指揮家
任期內創辦太平洋音樂節
1995年-2005年
科林·戴維斯
英國指揮家
任期內創立自主廠牌LSO Live
2007年-2015年
瓦萊里·捷傑耶夫
俄羅斯指揮家
2017年-2019年
西蒙·拉特爾
英國指揮家
以上首席指揮參考資料來源

現任樂團成員

弦樂聲部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羅曼·希莫維奇(首席)
大衛·艾爾伯曼(首席)
愛德華·萬德斯帕爾(首席)
瑞貝卡·格列佛(首席)
科林·帕里斯(聯合首席)
卡爾米內·勞里(聯合首席)
湯姆·諾里斯(聯合首席)
吉利安·黑德(聯合首席)
蒂姆·休(首席)
派屈克·勞倫斯
克萊爾·達克沃斯(副首席)
薩拉·奎恩(副首席)
馬爾科姆·約翰斯頓(副首席)
米奈·里昂斯(聯合首席)
馬修·吉布森
吉內特·德庫耶佩
米亞·瓦薩寧
吉爾曼·克拉維霍
阿拉斯泰爾·布勒登(副首席)
湯姆·古德曼
勞拉·狄克遜
大衛·巴列斯特羅斯
史蒂夫·杜曼
詹妮弗·布朗
喬·梅爾文
傑拉德·格雷戈里
馬修·加德納
卡羅爾·艾拉
諾埃爾·布拉德肖
亞妮·彭索拉
瑪克辛·郭-亞當斯
朱利安·吉爾-羅德里格斯
蘭德·艾奇瓦利亞
伊娃-瑪麗·卡拉瓦斯里斯
約瑟·莫雷利亞
威廉·梅爾文
奈緒子·肯特利
安娜·巴斯托
丹尼爾·加德納
里內特·伊布拉格莫夫
克萊爾·帕菲特
艾利克斯·拉加斯
茱莉亞·賴爾登
希拉蕊·瓊斯
伊莉莎白·皮格拉姆
比琳達·麥克法蘭
羅伯特·特納
阿曼達·特倫納弗
勞倫·科奈爾
艾沃娜·阿格涅絲卡
哈里特·勒菲爾德
奇拉·波加妮
科林·倫威克
安德魯·波洛克
西爾萬·瓦索
保羅·羅伯遜
里斯·沃特金斯
露易絲·沙克爾頓
木管聲部
長笛與短笛雙簧管單簧管巴松管
加雷思·戴維斯(首席)
奧利弗·斯坦基耶維奇(首席)
克里斯·理查茲(首席)
吉米森 瑞秋·高夫(首席)
亞當·沃克爾(首席)
朱莉安娜·科赫(首席)
齊-雨默(降E調單簧管首席)
丹尼爾·吉米森(首席)
沙朗·威廉士(短笛首席)
羅西·詹金斯
約斯特·博斯迪克
克里斯汀·彭迪爾(英國管首席)
多米尼克·摩根
銅管聲部
法國號小號長號大號
蒂莫西·瓊斯(首席)
菲利普·科布(首席)
彼得·莫爾(聯合首席)
本·湯姆森
安吉拉·巴恩斯
大衛·埃爾頓(首席)
詹姆斯·梅納德
亞歷山大·埃德蒙森(聯合首席)
尼爾·傑利
保羅·米爾納
打擊樂與豎琴聲部
定音鼓打擊樂豎琴
尼格爾·托馬斯(首席)
尼爾·珀西(首席)
布林·劉易斯(首席)
大衛·傑克遜
山姆·沃爾頓(聯合首席)
以上樂團成員參考資料來源

主要作品

音樂作品

音樂專輯共77張
查看更多
以上音樂作品參考資料來源

參演紀錄片

時間作品名導演備註
2010年
《陌生人的關愛》
托尼·帕爾默
樂團桂冠指揮安德列·普列文的傳記紀錄片
1985年
《管弦樂隊的生活》
詹妮·巴勒克拉夫
記錄樂團排練、演出的真實情況
1946年
《管弦樂隊的樂器》
繆爾·馬西森
在該科教紀錄片中樂團首演了班傑明·布里頓的《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

獲獎記錄

留聲機雜誌唱片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14留聲機雜誌-編輯嚴選專輯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獲獎
2014留聲機雜誌-管弦樂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提名
2008留聲機雜誌-全球20大交響樂團第四名----獲獎
1992留聲機雜誌-合唱獎布里頓《戰爭安魂曲》獲獎
1992留聲機雜誌-工程獎布里頓《戰爭安魂曲》獲獎
1992留聲機雜誌-當代音樂獎約翰·塔文納《聖母的面紗》獲獎
1992留聲機雜誌-歷史錄音非聲樂類唱片獎埃爾加作品專輯獲獎
1992留聲機雜誌-音樂劇獎伯恩斯坦《坎底德》獲獎
葛萊美獎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01第44屆格萊美-最佳歌劇唱片柏遼茲《特洛伊人》獲獎
2001第44屆格萊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柏遼茲-《特洛伊人》獲獎
1978第20屆格萊美-最佳流行器樂演奏電影《星球大戰》配樂獲獎
BBC唱片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07BBC音樂雜誌-最佳合唱錄音西貝柳斯《庫沃勒交響曲》獲獎
全英古典音樂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01全英古典音樂獎-評論家獎柏遼茲《特洛伊人》獲獎
金音叉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17金音叉獎項-年度獎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獲獎
高保真試聽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14高保真試聽-年度最佳錄音專輯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獲獎
其他獎項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2000英國皇家愛樂協會獎獲獎

樂團評價

倫敦交響樂團是一個風格鮮明的樂團。這個樂團管理完善,藝術效益和經濟效益均十分突出和穩定。建團一百多年以來,它就一直代表著英國交響樂團的最高水平,並始終保持著技術領先、音色突出、反應靈敏、兼收並蓄的優勢。在與眾多世界級指揮家的廣泛合作中,它的風格一直在通過不停的磨練而逐漸完善,並最終達到了異常精緻的地步。這種精緻細膩到對於每個音符、每個和弦、每個樂句、每個樂段極為講究的處理,以及對於每個聲部、每個樂手、每個動作的嚴格要求。樂團的弦樂音色渾厚、潤澤、清麗,演奏效果既有成熟的深度,又有青春的韻味,非常富有修養;木管聲部的聲音柔和亮麗,相互之間的配合似水乳交融;銅管聲部將歐式銅管音色與美式銅管結合在一起,演奏出的音響既有厚重尊貴的古典氣息,又有剛勁尖銳的現代風格,二者相兼相融,難能可貴又無可替代。這一切,都是這個樂團演奏技藝的最佳驗證。(樂評人景作人評
倫敦交響樂團能把各個時期作曲家不同風格的作品演奏得極為出色,故有“萬能型”的英國交響樂團之稱;同時,它和英國BBC交響樂團、倫敦愛樂管弦樂團三足鼎立,是代表英國最高水平的演奏團體。(《音樂由來事典》陳建華評
樂團演出照,拍攝於2017年樂團演出照,拍攝於2017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