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天河

倒天河

倒天河發源於畢節市黃泥大婁山脈南麓,屬烏江水系白甫河(落腳河)支流上游。其由西南向東北流,經七星關區何官屯鎮後,折向東南經大新橋進入畢節市城區,於德溪新區德溪街道辦梓同閣(三岔河)處與從觀音橋流下來的後河匯合,匯合口以上河段(不含後河)稱倒天河。流域面積283.0平方公里。河長44.4公里。

倒天河在畢節城區由北向南折東穿城區,城區段河道長11.7公里,區間匯水面積42.3平方公里,城區主河段有三條小河在上、中、下各段匯入。城區主河段因地質構造複雜,侵蝕強烈,故在地形地貌上河流多呈樹枝狀展布,而河谷多呈“U”字型。城區河岸占地與河床高度差為3~5米,河間占地寬度均在400米左右,局部河段與山坡相連,坡度在25°~35°之間,平坦地段屬市區高層建築和人口密集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倒天河
  • 地理位置: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
  • 流域面積:283.0平方公里
  • 河   長:44.4公里
  • 著名景點:響水灘瀑布
河名來源,主要景點,老鴰灘,響水灘,黑龍潭,獅子灘,旋渦灘,倒天河水庫,水利風景區,

河名來源

畢節倒天河,在元代及元代之前叫“祿水”,在明清至民國時期叫“響水河”或“畢川”,又叫“落折河”。
清道光己酉年(1849)刊行的《大定府志·疆土志·山水記第四》記載:“落折河,夷(彝)書謂之錄遮逸。逸(液)者水之訛轉,故夷(彝)語謂水為逸,遮則州之雙聲,錄遮逸即祿州水也。唐有祿州,蓋置於此水之上,杜氏(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通典》謂之祿火州,(火)蓋祿水之壞字,此水殆本謚祿水也。祿水出縣(即畢節縣,今七星關區)北三十里龍官箐之龍洞,東南流至城東北五里出大橋下,又東南至城北三里,兩崖束縛,自上趨壑,三疊而下,激石轉流,聲如隱雷,故又氏以響水也。龍洞屆此,行三十里矣。折而南流,徑東門外,民梁其上,謂之濟川(橋),亦號晏公橋也。”
從《大定府志》相關記載中不難看出,落折河即祿水,祿水即今日倒天河。倒天河在城北三里“兩崖束縛”之處形成“激石轉流,聲如隱雷”的三疊瀑布,即今“響水灘”。至於“響水轟雷”之名,則出自前賢遊覽詩文——明代畢節衛教授白經、清道光年間舉人劉晸昌、同治年間海子街舉人沈昭雲,還有一些佚名士子,都以“響水轟雷”為題留下詩作。
“響水河”因“響水灘”或“響水轟雷”而得名。“響水河”河段比較短,僅為今響水灘至南關橋這一段。上游三十里,從發源地龍官箐之龍洞到響水灘,這一段叫“龍官河”。下游從南關橋至頭步橋這一段,叫“永清河”。再往下游,各段名稱有異,依次叫德溝河、後河、保河、野雞河、倮簸河、響水河、落腳河等,一直到白甫河。
“畢川”其名首見於明代官方修纂方誌。明弘治年間(1488—1505),貴州官方設局修纂的第一部省志《貴州圖經新志》,稱今天的倒天河為“畢川”。“畢川”河段遠比“響水河”要長,從發源地龍官箐之龍洞到流至原大方縣界之畢節段,皆曰“畢川”。除“畢川”而外,《貴州圖經新志》中對該河流沒有其他稱謂的記載。
明嘉靖七年(1528),修建通津門月城竣工後,畢節衛副使韓世英寫作《通津門月城記》,在文章中留下了以下記述:“(畢節)城之水,出自芒中,走城東,逼南隍,折而左,《志》所謂‘畢川’者是也。”畢節衛城建成後,著名的衛城“八景”就以“畢川”之名,冠名為“畢陽(畢川之陽)八景”。而明萬曆年間(1573—1619)《貴州通志·合屬志》記載:“畢川,因響水河自東北逸治之南,因名。”據《乾隆邑志》記載:“明萬曆六年(1578),(畢節兵備道)僉事黃鏌(修筑北鎮關)建閣其上,題(額)曰:‘畢川勝境’。”
清康熙年間修纂的《貴州通志》稱:“畢節扼滇蜀之咽喉,掣夷倮之肘腋,東自雪山(關),南至雙山,地勢平衍,幾及百里。近城一水,儼若壕塹,昔人謂之‘畢川’,邑之得名以此。”按上述記載推斷,“畢川”不僅是河名,還是畢節之所以得名“畢節”的重要依據。此後,道光《大定府志》,乾隆、同治、光緒《畢節縣誌》,還有鹹豐年間畢節邑紳趙國英撰寫的《振威將軍李公紀功碑序》等文獻中,都有對“畢川”的記載和描述。清代畢節詩人洪楷在《靈峰仙境》詩中,寫下了“關外七星難嗣美,畢陽八景獨稱雄”的優美詩句。當然,也有一些方誌、文獻,將“畢川”“響水河”和“落折河”混雜記載。
民國時期,“畢川”河名使用較多,且多見於官方文獻。1930年至1932年,官方完成了畢節縣域行政區劃調整,在縣城設定東關、南關、西關、北關四鎮,隨後又將四鎮合併為一個鎮,因鎮治所在地位於“畢川”北岸,而古人又以山南水北謂之“陽”,故將畢節縣城命名為“畢陽鎮”。民國時期,蕭吉人在擔任弘毅中學(今畢節一中前身)校長期間,根據教育改革方案編寫了鄉土教材《畢節地理述要》,讓河名“畢川”進入畢節地理教材:“在畢節東二里,源出治北三十里龍官河之龍洞,東南流至城外東北五里之大橋下,激石奔流,聲若殷雷……折而南行,經城外東關、南關……一名‘畢川’。直至流倉橋,又東南流二十里入大定界倮簸河。”
“倒天河”起名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畢節剛解放時,“畢川”在古城外面的“永清河”河段,仍是“祿水”的老河道,即從今南關橋繞行南門口,經桂花路至今“人民公園”內,再從今“愛民廣場”流經五龍橋下至頭步橋。那時候,今桂花路、“人民公園”一帶,還是城外的大片良田。因“永清河”彎道太多,夏季田土易被洪水淹沒。1953年,畢節不得不對城外的“永清河”河道進行改造。在規劃河道時,決策者把南關橋繞行南門口、桂花路、公園至五龍橋這一段,改為從南關橋炸開沙石山,使河道直下五龍橋變成今“人民公園”門口河道,並將“永清河”同上游的“響水河”一起更名為“倒天河”,寫入規劃書一同報批實施改造。河道改造成功,“倒天河”這個名字便沿襲使用直至今日。

主要景點

老鴰灘

老鴰灘位於倒天河水庫大壩下側深谷中,山崖垂直陡懸,巍峨險峻。兩山對峙,高聳入雲,中間的峽谷地段,寬不過5米,長約500餘米,連綿起伏,坎坷不平,河水沿襲峭壁巉岩,奔騰咆哮,狂瀾亂涌,乃倒天河流域第一險灘。
遠古時代,倒天河是一條洶湧澎湃的河流,河水從後箐流經天生橋,繞道殷官屯,順流而下,湍急的流水闖進深谷中,將沿途河床沖刷成光怪陸離的“烏龜殼”,自然形成重疊起伏的石潭石臼。洪水來襲之時,山谷變成一片澤國,谷中的野生動物遭遇毀滅性的摧殘,山谷中更顯得陰森慘然,惟獨畫眉在大樹上低吟輕唱。
畫眉,體長24厘米,背羽綠褐色,下體黃褐色,腹部中央灰色,頭色較深而有暗斑,白色的眼圈好似配戴著一副銀絲眼鏡,雍容華貴。畫眉好鬥,其聲婉轉動聽,頗受人寵。這裡曾經是畫眉的天堂。過了不知多少年,峽谷中突然飛來一群老鴰,要與畫眉爭“江山”。
老鴰和畫眉、喜鵲同屬留鳥的範疇。可是,一林不容二鳥,飛禽也在搞“內室操戈”。
老鴰從頭到尾,一身全是黑色羽毛,人們又稱烏鴉。老鴰嘴快,成天叫喚不停,其聲黯然,淒楚悲鳴,令人作嘔。在封建社會,世人迷信神靈,認為老鴰在哪裡鳴叫,哪裡就要遭災遇難,甚至要死人。所以,老鴰飛到哪裡都不受歡迎。這批老鴰據說原來棲息在雪花屯農民家的香樟樹上。老鴰從早到晚都在樹梢上咿哩哇啦鳴叫,嚴重地干擾了房主人的休息與安寧。房主曾經對這些老鴰進行嚴厲的驅逐,可是,你從這邊攆,它們從那邊飛,飛去飛來,飛來飛去,房主把這些老鴰無可奈何。後來,房主磨了一把斧子,把樹砍了。從此,老鴰再也找不到棲身之處,只得另闢蹊徑,重新覓尋生存空間。
此策,給畢節人留下一段處事箴言:“砍掉樹樁,老鴰不叫。”
老鴰飛到深谷中,與畫眉展開生死搏鬥。老鴰骨架堅實,翅翼欣長,攻擊力強。畫眉雖然好鬥,但體質孱弱,經不起老鴰的強攻硬拽,只得從參天大樹上轉入地下活動,與老鴰在叢林中打游擊,這就是畫眉為什麼長期在低矮的灌木林中生存的緣故。
老鴰勝利了,從此在深谷中的大樹上繁衍生息。父傳子,子傳孫,子嗣越來越多。天上飛的是老鴰,地上走的也是老鴰,人們就把此地取名“老鴰灘”。
解放後,老鴰被“除四害”運動剷除殆盡,再也見不到老鴰的蹤影,但“老鴰灘”這個名字卻更能引起人們的深思與追憶。

響水灘

響水灘屬於倒天河流域的第一大灘,地理位置在老鴰灘下域約500米處,是畢節老八景之一的重點名勝地,美稱“響水轟雷”。
古時候的響水灘,水勢洶湧,波濤滾滾,浪花飛濺,震聲如雷。相傳,清朝年間,有一京官赴畢考察,觀賞水光瀲灩的響水灘後,詩性大發,欣然吟詩一首。
“響水轟雷景,惜哉少人聞。銀河落天上,玉浪出瑤京。近視飛珠玉,遠看白龍騰。一任榮辱事,相對意忘形。”
京官才高八斗,大筆如椽,將倒天河喻為銀河,把響水灘瀑布飛濺的水花形容成玉浪飛珠,讓世人讚不絕口。京官在響水灘賞析波瀾起伏,濁浪排空的美景,留連忘返。興奮之極又吟詩一首:“九重天上玉龍飛,飛下人間不願回。為贊人間山川美,故髮長笑作轟雷。”兩首詩均用“轟雷”點綴詩眼。“響水轟雷”因此名傳千古。然而,響水灘的水為什麼會響?這個問題曾經擱置多年,而畢節的書家也從來沒人染指。光緒年間,來了兩個浙江人,他們攜帶著羅盤、指南針等儀器,在響水灘踏勘,意欲解開響水灘瀑布水響之謎。
瀑布的成因,一般是由河床縱斷面的陡坡或懸崖與流水傾瀉,陡落而成。響水灘瀑布由三疊不規則的小瀑布群銜接而成,屬於大中型瀑布帶,其水簾仍然攀附於河床,順流延伸,並非從山崖飛流直下,假若沒有特殊的成因,跌落的震盪之聲不致於雷鳴轟響。經過幾個月的實地勘察,發現響水灘瀑布水簾落塘之處有一大一小兩個石潭,大的潭口丈余,小的潭口約八尺左右。兩潭均深不可測,而且有強勁的吸力。響水灘在久晴欲雨,或在久雨轉晴之際發響,關鍵在於兩個空曠的石潭。我國自古就有“空穴來風”之說,一旦氣候變化,風乘水勢,水助風威,這時,瀑布水簾直接衝擊著石潭,從而產生雷鳴般的轟響。民國年間,有一個外地來的大學生冒險進入石潭考察,結果葬身潭底。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敢去冒險。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石潭屬於一種地穴,甚至可與觀音橋的陰河相通。
畢節人還將“響水轟雷”的自然現象當作晴雨表。在天高雲淡,夜瀾更殘之際聽到響水雷鳴之聲,老人們就會預言,天要下雨了。而在久雨欲晴之時聽到響水轟雷,則說,天要晴了。
響水灘響水灘
響水灘的傳說出神入化,五彩繽紛,為倒天河風景名勝區增光添彩,名垂千古。

黑龍潭

黑龍潭又名黑灘,位於響水灘下游約300米處,現百銘水花園大門一帶,是游泳愛好者記憶猶新的天然浴場。
黑灘,水深而流不急,既有靜影沉碧之大氣,又具湖光山色的幽深。很早以前,黑灘的水清涼爽口,明澈如鏡,一個銅板掉進潭底均清晰可見。相傳,在夜深人靜之時,天宮中的七個仙女邀約來此洗澡沐浴。在昕陽初露之時,又飛到白太山的芳草地“曬羞”。
曬羞,即脫掉錦衣緞裙曬太陽,享受日光浴。這個挑戰天宮清規戒律的出格舉動被玉皇發覺了,龍顏大怒,敕令南海小黑龍查處違犯天條的仙女。
小黑龍駕著祥雲降臨人間,站在白太山頂,鳥瞰畢節城,發現七個仙女,演變成七條美人魚,在灘中游弋。小黑龍搖身演變成一條烏賊(畢節人稱為烏棒魚)民間叫“墨魚”。烏賊尾巴一擺,立即放出一股墨汁,將灘水染成深褐色,七個仙女的錦衣玉帶都沾了藍靛一樣的污水,悻悻地飛回天宮去了。從此,玉皇大帝敕令小黑龍鎮守此灘,清澈明晰的河水,變成混沌污濁的墨汁,人們稱之為“黑灘”。
解放前,畢節曾經發生過一些小地震,城中的木板房搖得咯吱咯吱的響,掛在壁頭上的筷籠和油燈則隨著房屋的震顫而東倒西歪。地震發生之時,雙井寺和劉家池塘的水都變成黑色,那時,人們迷信神靈,誤判為黑灘的小黑龍在作怪。端公道士敲鑼打鼓做道場,祭拜龍神;戲班子唱大戲操度龍神;冶煉房鑄了一個特大的鐵鍋,沉放到黑灘中央,罩住小黑龍,以防止它翻身。爾後,隔個三五年又打一副鐵鏈子扔到灘底,鎖住小黑龍。
這些迷信活動有崇拜者,也有人反對。畢節城有幾個不信邪教的青年人,來到黑灘西岸考察,在山泉之中發現一種全身墨黑的魚,人們叫它“烏棒魚”,這種魚繁殖產卯時,放出大量的墨汁污水,沿著一條山溝流進黑灘。這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人即將山泉搗毀,烏棒魚被徹底殲滅了。黑灘的水又重新恢復了昔日的清澈與明晰。

獅子灘

獅子灘又名獅子口,位於倒天河中游,現在八中校園那一段。獅子口的名稱來源於河岸邊一堵突兀的岩石,高約3米,寬約1.5米,好像一頭雄獅,張著大口,滔滔不絕的河水從獅子口中流淌出來。獅子口沒有神秘莫測的幻影,也無啟迪人心的神話,有的是綠樹成陰的河堤,平坦寬闊的沙灘,是平民百姓遊玩戲耍的福地。
獅子灘的位置其實就在倒天河大田壩中央。古人描寫河道的彎度,常用“九曲十八彎”來形容,倒天河究竟有多少“曲”、多少“彎”恐怕沒法統計。單說獅子口這一小段就有十多個小彎,幾個大彎。彎多流緩,獅子口這片水域遂成畢節最理想的天然浴場。這一帶水流不急不緩,地勢平坦,河床水位較低,一般在1.2米到1.8米左右,是青少年游泳的最佳選擇,也是青年男女幽會的情場。春暖花開之際,人們不約而同地到河堤上,採花賞蝶,散步聊天。
獅子口的沙灘是倒天河流域最大的沙灘。有時,大水過後,在彎曲的河道上,河沙堆積成駝峰式的沙丘,每逢艷陽高照的盛夏,游泳的人們喜歡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有的擔心太陽光的輻射刺激著皮膚,就在沙灘上掏一大坑,將細緻的河沙覆蓋身軀,采驕陽的光艷,吸沙灘的靈氣,頤養心脾。
獅子灘水流平穩,從來沒發生過溺水事件,被譽為倒天河安全舒暢的河灘,留給世人的印象是逸樂與憧憬。

旋渦灘

旋渦灘又名皂角樹,位於倒天河中游,新街路口右下側拐彎處,屬倒天河流域第五大灘。
古時候,倒天河水從老鴰灘奔騰直下,經響水灘、黑灘、獅子灘一瀉無餘,波濤滾滾,激流涌動,在倒天河大田壩繞了幾個大灣,水勢逐漸放緩。然而,河水漫過東關橋後河床落差較大,一股強勁的水流從羅家壩東岸猛烈地撲向皂角樹西岸,而後又從西岸拐向東岸。這一彎一拐的激流,自然形成迴旋之狀。河水猛漲時,這片水域明顯地看到一個接一個的大旋渦。所以,民間又稱它“旋渦底”。人若不慎掉進旋窩裡,絕大多數是有去無回。
皂角樹旋渦底水域雖然危險,但河面寬闊,東面又有一片大沙灘,自然環境頗受游泳愛好者青睞。本土居民在此游泳戲水的也不泛其人。尤其是青少年游泳愛好者,為炫耀自己高超的泳技,常常捨身挑戰旋渦底的狂濤惡浪,其間,有劈波斬浪的勝者,也有沉歿河底的亡靈。
有一年,一個外地漢子來畢節旅遊,目睹皂角樹波瀾壯闊的河水,再也按捺不住到中流擊水的雄心。有本地人摯言相勸,水域危險,別拿自己的生命打水漂。漢子笑道:長江嘉陵江我都游過,這個小河溝兒何足道哉!外地漢子根本沒把皂角樹旋渦底放在眼裡,脫掉衣衫,急匆匆地撲進水裡。漢子在激流的旋渦中掙扎搏擊好一陣,仍然沒有衝出驚濤駭浪的襲擊,三天后,屍體漂到桂花橋大田壩的沙灘上。
俗話說,寧欺山,莫欺水。其實,山不可欺,水也不可欺。人在他鄉,務必謹言慎行。這位外地漢子,泳技不凡,然何葬身異鄉河底?其因在於:“不識旋渦真面目,只緣身陷此灘中。”
皂角樹的旋渦底,水深流急,暗流涌動,讓泳者防不勝防。解放後,人民政府組織力量搶修河堤,改造河道,長在河岸邊的皂角樹被砍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重新種上的香樟、玉蘭。河堤加寬加高,皂角樹舊貌變新顏。近年來,特別是經過一期、二期、三期綜合治理,倒天河變得溫順了、靚麗了,她不僅是畢節人的母親河,更是畢節這座古城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她成長的故事演繹著畢節騰飛的夢想。

倒天河水庫

倒天河水庫位於七星關區大興橋辦事處境內,距市區約3.5公里,匯水面積約為120平方公里,水庫容量188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800萬立方米,現日供水能力為6萬立方米,是城區重要飲用水源之一,也是七星關區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
倒天河水庫倒天河水庫

水利風景區

畢節天河國家水利風景區
畢節天河水利風景區是2003年獲得的第三批國家水利風景區,位於貴州省畢節市西北部,距市中心3公里,交通便捷,與倒天河水庫融為一體。景區水面寬廣、地域廣闊,四周山巒起伏,陡峭險要,登高遠望,碧波蕩漾。景區以水庫為中心,群山環抱,自然景觀優越。山頂蒼松翠柏,碧雲連天,山腳湖光山色,相輝相印;溶洞內千姿百態的鐘乳石巧奪天工、栩栩如生;景區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小橋流水,古樸幽雅;荷池涼亭,令人心曠神怡。
畢節天河國家水利風景區之天河公園畢節天河國家水利風景區之天河公園
景區內已建有的涉外賓館是接待中外友人的視窗;標準游泳池、跳台游泳池是供人們休閒避暑的勝地;優雅明亮的棋牌娛樂室,緊張歡快的碰碰車,恐怖刺激的神鬼城,令人垂涎的小吃街;熱情周到的服務讓遊客流連忘返。
畢節天河國家水利風景區之貞壽坊畢節天河國家水利風景區之貞壽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