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我們的故事(中央電視台攝製教育片)

信仰——我們的故事(中央電視台攝製教育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全稱為《信仰——我們的故事》,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電視台聯合攝製。它兼具政論片、文獻片、紀實片之長,是對廣大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教育片。

基本介紹

  • 集數:3集
  • 線上播放平台搜狐視頻
  • 製片地區:中國
  • 類型:歷史文獻紀錄片
  • 首播時間:2012年6月
  • 中文名:信仰——我們的故事
  • 上映時間:2012年6月
創作背景,主要內涵,分集簡介,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播放渠道,組織學習,

創作背景

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黨的90多年曆程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主題,通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堅持理想信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故事,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

主要內涵

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兼具政論片、文獻片、紀實片之長,將展現歷史、刻畫人物、闡述理論融為一體,以人帶史、以事論理,主題鮮明突出,故事真實感人,表現手法新穎,採用“大背景、小細節”的表現手法,通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感人故事,深刻闡述了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藝術性、觀賞性很強的經典電視片,是對廣大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教育片,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的優秀電視片。

分集簡介

第一集

名稱:只要主義真
序:
1919年冬天,一位當過師範學校國文教員,叫陳望道的年輕人,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浙江省義烏市分水塘村。從寒冬到次年早春,他在自己的臥室里,借著一盞昏暗的油燈,送走了一個又一個長夜,翻譯《共產黨宣言》。1920年8月,第一部《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在上海出版。
《共產黨宣言》只有28000多個漢字。這本薄薄的小冊子,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創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點。
1936年,毛澤東在陝北的窯洞裡同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回憶說,正是在1920年,讀了《共產黨宣言》、《階級鬥爭》和《社會主義史》這三本書以後,他開始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1992年,鄧小平到南方視察,在談話中他也深情地回憶說: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ABC》。江澤民同志回憶他在上海交大讀書時談到,他曾經晚上打著手電筒在宿舍里讀《共產黨宣言》。胡錦濤總書記多次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要堅定理想信念,增強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鬥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咬定青山不放鬆。
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理論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社會形態,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今天,我們叫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的未來,是共產主義。
中國共產黨人實踐信仰的奮鬥腳步,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大的歷史時期。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曾經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是不是已經變得平淡?曾經光芒閃耀的信仰真諦,將怎樣成為我們矢志不移堅守的精神家園?讓我們沿著信仰的足跡,去講述信仰的故事,追尋它永恆的魅力。
內容簡介:
信仰的選擇
這條建成於上個世紀初的古驛道,是當時連通海豐與廣州的重要通道。驛道兩旁這些有百年歷史的潮汕風格的店鋪,見證了這裡自古以來的熱鬧與喧囂。80多年前,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這裡的樓房被刷成了紅色,一個蘇維埃政權、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在此建立……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興業路這個狹小的房間成立,這時,與在中國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闔的各路政治力量相比,它看上去是那樣的身形清瘦、勢單力孤,它的成員只有區區50多人,但是,它的手中,卻握著最有力的精神武器;它的心裡,裝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共同信仰的感召和支撐下,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民眾一道,揭開了現代中國歷史的新篇章。
選擇信仰很艱難,堅守信仰更難。在堅守信仰的路上,鋪滿了荊棘,更有可能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信仰的堅守
黨員入黨宣誓儀式:我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這段入黨儀式的宣誓詞,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幾經調整和修改,而誓詞最後的四個字,“永不叛黨”,最終被保留了下來。
信仰的宗旨
70多年前的1938年,就在這條通往延安的小路上,一行人匆匆地趕著路。儘管他們已經這樣連續走了兩個多月,但每個人的臉上,還是洋溢著期待與興奮。兩個多月前的7月6日,年僅17歲的於藍謊稱要去天津參加同學的婚禮,帶著繼母給的五塊錢從北京出發踏上了追求自己信仰的道路。這一走,就是1000公里的路程,用了兩個多月。在接近延安的時候,懵懂之年的於藍漸漸感受到了共產黨與老百姓之間的魚水關係……
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奮鬥的共產黨,得到了人民民眾全心全意的支持。人民民眾用小米哺育了蘇區、邊區、解放區,用肩膀支撐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用無數子弟的鮮血,染紅了黨旗、軍旗和新中國的國旗。而建立新中國,正是共產黨人的信仰,在革命時期所展示的宏大目標。
信仰的勝利
在這樣富有時尚氣息的休閒娛樂場所,人們愜意地飲茶、觀景,洋溢著輕鬆和諧的氣氛。在輕鬆享受生活的人們,是否還記得另一個場所,一個和今天的美好生活反差巨大卻又息息相關的場所?
渣滓洞、白公館,關在這裡的革命者,大多被捕於1948年下半年。正是在這些革命者被關押期間,他們為之奮鬥的新中國,已經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建立了。一周之後,這個訊息被黃顯聲將軍通過報紙得知,傳達給獄中同志,於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了這樣的情節:《烈火中永生》,江姐等人繡紅旗……
共同的信仰,讓人們凝聚起來,勇往直前以赴之,斷頭流血以從之,殫精竭力以成之。為信仰而奮鬥,就是為未來而奮鬥,不顧一切地向這些目標挺進。終於,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華民族的復興,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

第二集

名稱:壯志換新天
序:
這是62年前的1950年3月18日,刊登在《留美學生通訊》第三卷第八期上的一封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公開信。信中寫到:“祖國在向我們召喚,我們的人民政府在向我們召喚。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信的末尾,是留美學生署名,一共是53人。
而就在公開信發表前的1950年2月底,這封信的發起人已經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客輪駛離了美國的舊金山港口,這個26歲的年輕人,叫朱光亞,他已經在美國密執安大學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如果留在美國工作,他將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他和其他留學生,偏偏要回到貧窮落後、百廢待興的祖國。今天有些人或許很難理解,但在當時,朱光亞的理由不僅充分,而且是那樣充滿激情。
朱光亞兒子朱明遠:這個信念他一直是有的,就是為新中國。你要是問他為什麼,這就是應了他那個好朋友叫彭桓武,他說過一段著名的話,就是科學沒有祖國,但是科學家有祖國,回國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海內外所有的炎黃子孫對自己的祖國充滿了期待。怎樣回應這種期待,對中國共產黨怎樣踐行自己的信仰,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新的挑戰。對此,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說: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後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的確,中國共產黨人用28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奪取全國政權以後,應該怎樣去建設一個新世界呢?圍繞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中心任務,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在自己的信仰之旗上,抒寫新的傳奇。
內容簡介:
信仰融入自強不屈的精神
鳥巢,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會場,它以巨大的門式鋼架結構組成,全部用鋼量為11萬噸,它是今天中國國力的一個小小的展示。但是,我們無法想像,1949年中國的鋼產量,不論品種和質量,全部加起來也只能建一個半鳥巢。作為鳥巢用鋼的生產企業之一,鞍鋼見證了新中國建立初期的艱難歲月。
信仰是“一團火”、“一滴水”
北京王府井商業街,每天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據說平均每天要接待60萬名遊客,被稱為“中國第一街”。位於王府井大街中段的百貨大樓門前,有一座雕像,他就是曾經在這裡工作了32年,接待過近400萬名顧客的百貨大樓售貨員張秉貴。當年,張秉貴站櫃檯,被稱為“燕京第九景”,就像北京的傳統名勝“燕京八景”一樣,充滿魅力……
在賣糖的同時,把溫暖送到顧客的心裡。這樣的服務,被稱為張秉貴的“一團火”精神。正是心裡對待顧客有溫暖的“一團火”,才可能有“一抓準”、“一口清”的勞動水平。
社會主義的價值觀,讓勞動放射出燦爛的光華。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帶來尊嚴,勞動是一種美德,勞動是連線現實和未來的橋樑,勞動更是共產黨員信仰最樸實的實現形式。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著生活的崗位?如果你要告訴我們什麼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揚那最美麗的理想?”寫下這段文字的,是一個21歲的青年戰士,一名共產黨員,他的名字叫雷鋒……
每個人都是“一滴水”,但要升華為雷鋒式的“一滴水”,卻必須用信仰去淨化,用奉獻去呵護,用執著去努力。這就是“雷鋒精神”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產黨人的信仰,立下的時代坐標。
信仰凝聚出創業精神
2011年11月14日,大慶1205鑽井隊正在抓緊時間進行搬遷
經過一天的努力,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又一口新井即將開鑽。這一天,也是1205鑽井隊老隊長王進喜去世41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隊員們以特有的方式,紀念他們的老隊長,一個為中國石油工業奮鬥一生的共產黨員。1959年10月,王進喜作為全國勞動模範,到北京參加國慶10年慶典。一天,他路過沙灘北大紅樓附近時,看到公共汽車上背著“大包袱”,就問身邊的人:“汽車背的是啥?”有人告訴他:“那是煤氣包,因為國家缺油,公共汽車改燒煤氣了。”國家缺油到這個程度,對石油工人來說,實在是說不出來的痛楚。這位堅強的西北漢子,蹲在街頭哭了起來。
信仰鑄就公僕本色
1956年,在黨的八大召開之際,一位詩人寫下了這樣的感觸:“不要忘山鄉水村的那些母親,不要忘一同睡過破炕席的兄弟,也不要忘縫縫補補的姐妹情誼,他們的煩惱和困難要多多深思。這是我們的本色也是我們的來歷,把它像石碑一樣刻在心裡!人民,這就是共產黨員的上帝,所有的上帝都比不上他那樣神奇!”詩人能用美麗語言詮釋的共產黨人的公僕本色,是因為有更多的共產黨人,用自己的行動給他們提供了動人的素材。
1962年12月,焦裕祿擔任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他一到任,就投入封沙、治水、改地的鬥爭。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傾盆的時候,他帶頭趟著齊腰深的洪水查看洪水流勢;臨終前,他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死後“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他要看著民眾把沙丘治好。
站在信仰的旗幟下
1955年10月8日,衝破重重阻礙,錢學森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而當時,他已經是名揚美國的空氣動力學家。
……歸國後,錢學森開始主持飛彈研發工作。在當時,他是唯一一位見過飛彈的中國人。許多與飛彈相關的術語,都是由他親自翻譯的。1959年11月12日,錢學森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名正式黨員。他後來回憶說:我被接納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我激動得整夜睡不著覺。從此,錢學森把一名科學家的理性、良知和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第三集

名稱:時代先鋒行
序:
上海新天地,世界最繁華的商業街區之一。每天有超過300萬的人口在這裡消費,每天有超過3000萬美元的商品在這裡交易,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新天地已經成為全世界觀察中國發展奇蹟的一個視窗。就在與新天地比鄰的地方,有這樣一座老式建築,每天清晨,它比周圍的商鋪開門還要早一些。
這裡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興業路(原望志路)76號。91年前,中國共產黨人帶著信仰從這裡出發,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一段偉大的實踐。離這裡不遠,是龍華烈士陵園,幾百座墓碑銘刻著革命時期共產黨人的信仰。離這裡不遠,是上海重機廠,1961年生產的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挾帶著建設時期共產黨人的理想追求,今天依然在運行。離這裡不遠,是浦東新區,從水稻田上崛起的現代化新城,濃縮著改革時期共產黨人的前進步伐。華燈初放,新天地的石庫門前已是車水馬龍,人流如織,璀璨的燈火,照耀人們多彩的生活。而那90多年前點燃的信仰燈塔,依然照耀著我們前行的路。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對信仰的豐富和完善,對信仰的忠誠和實踐,保持先進、純潔和優秀,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如磐的根,不變的魂。
內容簡介:
新時期共產黨人信仰的本質: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踐共同富裕的理想
……1978年,在小崗村,18個農民同樣以按手印的方式,決定實行大包乾。中國農村的改革,就這樣自發地拉開了序幕。也是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正是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這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逐步讓人民民眾共同富裕起來。這些認識,成為新時期共產黨人信仰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容,並轉化為他們踐行信仰的新風采。
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幾秒鐘的時間裡,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這樣的時刻,共產黨員在哪裡?這天下午,四川德陽市東汽中學特級教師譚千秋跟平常一樣,準時出現在講台上,當他發現課桌在搖晃的時候,大聲喊著要同學們不要拿任何東西,趕快跑出去。在教學樓要坍塌的瞬間,他讓來不及跑出去的四個同學,藏在桌子底下。他卻拚命地撐住課桌,任憑磚瓦冰雹般地打在自己的頭上、背上和手上。32個小時以後,當救援人員搬走最後一塊壓在他身上的水泥板時,人們驚呆了:4個學生得救了,而共產黨員譚千秋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完成了人生的最後的一課。
信仰可貴在一輩子堅守
從一棵樹苗長成這樣的參天大樹,大約需要20多年的時間,雲南保山的這5萬1千畝華山松記錄了一位共產黨人一輩子堅持為人民服務、一輩子堅守共產主義信仰的故事……
信仰在傳承,事業在延續。如果說,在“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年代誕生的英雄,為共產黨人的信仰繪就了基本底色;在“激情燃燒的歲月”湧現的典型,為共產黨人的信仰構築了精神高地;那么,在與時俱進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總是站在時代前列的先鋒們,則展示出共產黨人為了信仰,永葆先進、純潔和優秀的歷史畫卷。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已經載入史冊。為了信仰,前面還有更長的道路要走。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我們將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我們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讓我們與時代同行,讓信仰為我們導航,讓更多更傳奇的先鋒故事,成為共產黨人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

播放渠道

電視頻道
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於2012年6月24日21:02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首播。
為方便廣大黨員民眾學習收看,除中央電視台外,中國教育電視台、新華社電視台、新華社手機電視台、各地電視台和全國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專用頻道近期將陸續播出該片。
網站視頻
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新浪網、搜狐網等網站視頻專欄也將上線。
其他
全國基層黨建手機信息系統和有關網站還開設了學習討論園地,廣大黨員民眾可通過簡訊、跟帖、微博交流觀看體會。該片DVD光碟已由黨建讀物出版社(英華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

組織學習

2012年6月,中組部發出通知,要求各級組織部門認真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學習觀看該片,基層黨組織要結合主題黨日活動、組織生活會等組織集中學習觀看並進行討論交流,黨員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習觀看,確保學習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