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羅森斯坦·羅丹

保羅·羅森斯坦·羅丹

保羅·羅森斯坦·羅丹(Paul Rosenstein-Rodan,1902-1985):奧地利學派著名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先驅人物之一,平衡增長理論的先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羅·羅森斯坦·羅丹
  • 外文名:Paul Rosenstein-Rodan
  • 出生地:克拉科夫(波蘭)
  • 出生日期:1902年
  • 逝世日期:1985年
  • 職業:經濟學家
  • 學派:奧地利學派
個人理論,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

個人理論

大推進理論的論據和理論基礎建立在生產函式、需求、儲蓄供給的三個“不可分性”上面。
一是生產函式的不可分性。按照哈羅德·多馬模型,在一個經濟系統中,資金係數K的值越小,則收 益越大;羅森斯坦·羅丹認為,投入產出過程中的不可分性能夠增加收益,並對提高資金產出比作用更大。在基礎設施的供給方面“社會分攤資本”就具有明顯的過 程上的不可分性和時序上的不可逆性。比如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且必須先於直接生產性投資;由於其資本形成的特點還具有相當程度的持久性,一旦形成規模和能力,要改變這種資本存量結構就比較困難。這是它促進外部經濟產生的前提,也是開發中國家工業化過程中最為常見的“瓶頸”。
二是需求的不可分性。一個國家或地區各產業是關聯互補的,彼此都在為對方提供要素投入的能力和需求市場的容量,從而形成市場需求的不可分性,以共同突破市場瓶頸,降低市場風險。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各產業的資源配置在空間上同時具有一定規模。
三是儲蓄供給的不可分性。開發中國家一方面面臨著人均國民收入較低,居民儲蓄相應低下的困境,另一方面即使最小臨界投資規模也需要大量儲蓄。在此種情況下,要打破“儲蓄缺口”,就必須在投資提高誘發的居民收入增長時,使邊際儲蓄率高於平均儲蓄率,否則,儲蓄的不充分將使投資規模受到限制。

人物生平

羅森斯坦1930年移居到英國,並先後在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任教直至1947年。此後,他又任職於世界銀行,並於1953年至1968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擔任教授。

主要成就

大推動理論
大推動理論(The theory of the big-push) 是均衡發展理論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它是英國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羅森斯坦·羅丹(P.N.Rosenstein-rodan)於1943年在《東歐和東南歐國家工業化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提出來的。該理論的核心是在開發中國家或地區對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同時進行大規模投資,以促進這些部門的平均增長,從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全面發展。

出版著作

  • “Grenznutzen”,Handworterbuch der Staatswissenschaftenv 4 (1927), pp.1190–223.
  • “Das Zeitmoment in der Mathematischen Theorie des Wirschaftlichen Gleichgewichtes”,Zeitschrift für Nationalökonomiev1 (1929) #1, pp.129–42.
  • “La Complementarietà: Prima delle tre tappe del progresso della Teoria Economica Pura”,La Riforma Sociale(1933).
  • “The Role of Time in Economic Theory”,EconomicaN. S., v 1 (1934) #1.
  • “A Coordination of the Theories of Money and Price”,Economicav3 (1936), pp.257–80.
  •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 Eastern Europe”,Economic Journalv 53, No. 210/211, (1943), pp.202–11.
  •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Economically Backward Areas”,International Affairsv 20 (1944) #2 (April), pp.157–165.
  • Disguised Under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in Agriculture, (1956).
  • “Uwagi o teorii ‘wielkiego pchnięcia’”,Ekonomista#2 (1959).
  • “International Aid for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view of Economic Staticsv 43 (1961).
  • “Notes on the Theory of the Big Push”, in Ellis, editor,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Latin America(1961).
  •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Effort”,Journal of Development Planningv 1 (1969).
  • 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198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