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慶

侯慶,1969年4月生於湖北,1987年就學於湖北黃岡師範學院美術系,1989年任教於湖北美術學院黃岡教育學院,1991年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1992至今在京為職業畫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慶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9年4月
  • 性別:男
藝術簡介,作品賞析,

藝術簡介

個展 2012 “脈象——首屆秦皇島文獻展”,秦皇島,中國 “粉墨寫意——中國戲曲人物畫掇英”,朱屺瞻藝術館,上海,中國 2011 “美麗——侯慶作品”,芳畫廊,雅加達,印度尼西亞
知道侯慶其實源於兩個展覽,一個是2008年5月在上海多倫美術館舉辦的大型當代藝術家群展《都市症侯群》,這是藝術家們對人在當代社會的生存處境、生命要求和人格傾向的一次人文關懷,他們從更直接、更具體、更深入的當下經驗將人的本質通過藝術呈現出來。除了張念陳志光趙能智忻海洲徐文濤、徐暉、尹坤等等眾多優秀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之外,侯慶的《琵琶記》系列作品也在其中,並且是展覽上頗為顯眼和令人深思的一組作品。時隔半年後的2009年1月,侯慶的《琵琶記》個展終於走進了北京的今日美術館。從原來雅到極致的《流水觀印》到俗到底的《琵琶記》,侯慶的16年藝術創作簡直就是一個黑與白的大轉身。
最早的北漂族之一
侯慶的學生時代是從85新潮的結束開始的。這也就是侯慶大學時代的學習背景,使得侯慶在大學時代完全沉浸在西方古典藝術的學習中,從荷爾拜因到安格爾,從卡拉瓦喬倫勃朗,為其以後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
1989年,大學畢業的侯慶非常順利地成為湖北美術學院的一名老師。然而,這條穩定的職業之路卻在兩年後被侯慶毅然辭去,並孤身去了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繼續藝術的薰陶。並從此選擇留在北京,成為眾多北漂族中的一員。
雅好的“流水觀印”
侯慶一直都非常崇尚一位中國當代國畫大師的話:“用最大功力打進去,用最大勇氣打出來。”既要深入一種文化,但又要能具有創新地走出來。從這句話里,侯慶領悟到了傳統中國藝術家對藝術的繼承和創造的共識。然而,侯慶在自省中發現他在學習中恰恰犯了這樣一個錯誤,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央美院的進修,他都只注重西方藝術的學習,而幾乎完全放棄了對中國繪畫傳統的研究。於是,他在成為職業藝術家之後,就將其重心轉向了對中國古代藝術的研習之中。
方力鈞這些中國當代藝術名家在圓明園畫家村熱火朝天的搞觀念藝術,搞波普藝術的時候,侯慶卻隨處在寫“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一句寫了十幾年,數千遍。慢慢地,從這一無意的行為中侯慶尋出了某種感動。他喜歡上了出世與入世間的徘徊,喜歡上了“心存無為而有為”的境界。“荷”系列就在這樣的思索中慢慢成型,並一發不可收拾地創作了10年。“荷”的題材,侯慶是從1994年開始畫的。2004年,這個系列才得以在北京798藝術區以侯慶第一次個展的形式展出,可謂十年磨一劍。2007年的《流水觀印》是侯慶這一題材的第三個個展。他將雅做到了極致。然而,此時的他對人生和生命都有了更深層的領悟。
俗態的“琵琶記”
無論對於西方藝術的深入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執著,侯慶從學習之初就在走兩個極端。或許,這也是造成侯慶的創作圍繞八大山人的荷與白居易的琵琶女這樣一對極為矛盾的題材展開的原因之一吧。從中西融合,到重回中國傳統文化,再從傳統中出走,走出新時代的藝術氣息--這是侯慶的藝術理想。他一直在努力也希望做到傳統的現代性轉換。這種判斷使得他有一段時間開始懷疑《流水觀印》的主旨。
侯慶認為,與洪凌有著相似路徑的周春芽的石頭系列是古典的,雖然寧靜中略顯躁動,但氣質仍然是在傳統的雅文化中尋覓得來的。到了動情的綠狗系列和動欲的桃花系列,他的視點已經從傳統的雅文化中移開,關注到了似乎只有在明清俗文化中才能看到的才情。這也使得侯慶開始重新審視雅俗的互動關係。雅化的追求因其距離生活較遠,常常會因缺少活力而走向僵化。倒是俗文化,因其離生活更近,那些鮮活的,生動的更具感染力的俗文化,重新的審視和提升,或許有不一樣的結果。
於是,侯慶的這種懷疑直接導致的另一結果就是對“欲”的態度的改變。人生的苦惱往往來源於欲的想棄難離,就象白居易和琵琶女難離的都市一樣。侯慶在《琵琶記》系列中展示的就是這種欲望。與何森女孩系列不同的是他展現的人物心境不是迷失而是惆悵。侯慶更願意站在一個具有普遍價值觀的,較為中庸的普通文化人的立場上去審視。這種立場看似平和,缺乏戲劇性,但卻是更具有深層而廣泛的人文關懷。簡單的說,這樣的作品也更通俗易懂。
侯慶喜歡“心存無為而行有為”。因此,他說,他要展示真實的自我,一定要展示真實的兩面性,因為任何人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只是大家看到的常常是一面的表達。因此,他對任何他所欣賞的藝術家的生存之道都極有興趣。邏輯很簡單,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們不能脫離經濟基礎的因素去單純地看待作為上層建築,作為形而上的審美。同樣我們還能通過對其經濟基礎的維繫邏輯去判斷審美價值觀背後的深層原因。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