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西肯鄉

依西肯鄉

黑龍江省塔河縣依西肯鄉位於大興安嶺東的黑龍江畔,與俄羅斯隔黑龍江相望。鄉轄國境線上自雙河口下至富拉罕河口總計63公里。東南水路65公里,陸路145公里與呼瑪縣鷗浦鄉接壤相連;鄉所在地距塔河縣城經十八站150公里,經84支線120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25度北緯52度,鄉轄區域1891.46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1。5萬畝。無霜期80—100天,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依西肯鄉
  • 外文名稱:Yixiken
  • 別名:依西肯卡倫
  • 行政區類別:鄉級行政區
  • 所屬地區:大興安嶺塔河縣
  • 下轄地區: 2個自然屯 3個村
  • 政府駐地:依西肯鄉
  • 電話區號:0457
  • 郵政區碼:165202
  • 地理位置:黑龍江北部 黑龍江畔
  • 面積:1891.46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1120人(2017年) 
  • 氣候條件: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機場:加格達奇嘎仙機場
  • 火車站:塔河站
  • 車牌代碼:黑P
  • 建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
  • 行政代碼:232722201
自然概況,基本概況,經濟簡介,歷史沿襲,解放前,解放後,依西肯鄉中心校,現代的變化,野生動植物,當地特產,明星人物,

自然概況

基本概況

依西肯鄉隸屬塔河縣管轄,位於縣境東北部,黑龍江右岸,東北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東南與呼瑪縣毗鄰。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05公里。依西肯鄉轄依西肯、新東屯、瓦乾、綏遠站四個自然屯,依西肯、奮躍、新東屯、瓦乾、綏安站五個村。
黑龍江畔黑龍江畔

經濟簡介

依西肯鄉堅持以農為主,致力於發展“兩高一優”家業,尤其注重發展特色農業。依西肯鄉的香瓜,由於晝夜溫差大,使種植的瓜集香,甜,脆、於一身而小有名氣。有天然草原10萬多畝。畜牧業發展勢頭較好,大牲畜存欄達1000多頭,生豬存欄1000多頭,羊存欄300多隻,家禽萬餘只。依西肯鄉從事鄉村企業勞動力達300多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2%。
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依西肯鄉

歷史沿襲

解放前

依西肯一帶,清代,屬黑龍江副都統管轄。清末,1909年(清宣統元年)設依西肯卡倫,隸屬呼瑪爾河總卡官,屬黑河府境內。中華民國成立後,先後隸屬呼瑪廳設治局和呼瑪縣管轄。1929年6月,劃歸鷗浦縣管轄。東北淪陷後,隸屬鷗浦保。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3月,劃歸呼瑪縣管轄,隸屬鷗浦區,後改隸第四區。

解放後

1956年撤區劃鄉,設定依西肯鄉。1958年9月,撤銷鄉的建制,1963年增設依西肯公社。1981年8月,劃歸新成立的塔河縣管轄。1984年初,政社分開,改為依西肯鄉。

依西肯鄉中心校

塔河縣依西肯鄉中心學校是國小六年制地級合格學校。位於依西肯鄉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東南側,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是塔河縣東北的邊境鄉級學校。
該校現有6個教學班 , 學生共20餘人;教職工總數10餘人,校園占地面積為1萬平方米,綠化面積為2000平方米。
塔河縣依西肯鄉中心校始建於1949年秋,當時校名為呼瑪縣鷗浦公社依西肯國小;1958年9月,校名改為呼瑪縣依西肯公社中心校;1982年校名改為塔河縣依西肯公社中心校;1984年至今校名為塔河縣依西肯鄉中心校。
1949年建校時的校舍是老村公所的土木結構的舊房子。1959年6月,國家撥款蓋了400 平方米的土木結構平房教室1棟。搬進新教室後,師生自己動手改善辦學條件,平整了1個2800平方米的操場。1968年,師生打撈漂流木,鋸成板條,修校園圍欄500延長米。1969年9月, 學校勤工儉學蓋了210平方米的土木結構的平房教室1棟。1982 年 10 月和1983年10月,分別在原校址上拆除舊房,新建面積為400 平方米和200平方米的磚瓦結構的教室兩棟。1985年4月23日,黑龍江倒開江,依西肯鄉遭受到特大的冰凌襲擊,學校 600平方米的磚瓦結構教室被毀,學校成了一片廢墟;冰凌過後,學校就開始了易地重建工作;同年10月,兩棟總計920 平方米的磚瓦結構的校舍交付使用。1986 年秋, 又建成了總計640平方米的磚瓦結構的平房4棟,分別為食堂、宿舍、 車庫等。1987年,建成200平方米的國中教室1棟。 同年又建成了1個405平方米的水泥籃球場1個。在1990--1992 這三年時間中,又分別增建了實驗室、水房、幼稚園、倉庫、綜合活動室及電教室、體育室等共710 平方米。2006年學校新建二層教學樓,於辦公及教學為一體。

現代的變化

2010年11月8日9時20分, 66千伏十八站變電所運行人員按照調度指令依次執行送電程式,正式向依西肯鄉66千伏輸電線路送電。10點50分在依西肯鄉66千伏變電所,隨著操作人員按下送電開關,依西肯鄉及周邊村屯一次性通電運行成功,標誌著2007年上劃黑龍江電力公司的大興安嶺電業局所轄又一鄉鎮——塔河縣依西肯鄉徹底結束了70年自發電歷史,從此用上了優質高效穩定的國網電力。
塔河縣依西肯鄉位於黑龍江省最北的黑龍江畔,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全鄉有林區百姓1972戶,70年來始終靠自發電,電壓不穩、功率低,每天用電時間僅有5小時,落後的用電狀況嚴重影響和制約依西肯鄉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當地經濟的發展。
自2007年大興安嶺電業局歸屬國家電網公司以來,黑龍江電力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2009年,將農網完善化工程與後上劃地區無電村屯通電建設工程列為重點,投入4億元資金重點解決大興安嶺地區偏遠農村用電難的問題,全力推進當地農村電網建設。大興安嶺電業局高度重視,迅速組織專業人員進入實地勘察複測,為施工做好前期準備。為了讓村民們早日用上國網電,工程於2009年4月15 日正式開始施工。
依西肯鄉施工地點現場條件複雜,氣候環境多變,早晚溫差和濕度都很大,工程施工人員克服氣候環境等不利條件,加班加點,攻堅克難,確保了工程如期竣工。經過6個月的緊張施工,工程共組立鐵塔66基、電桿900餘基,架設66千伏線路55.6千米,10千伏配電線路32.5千米,400伏線路13千米,依西肯變電所安裝2000千伏安變壓器一台,依西肯鄉共安裝50千伏安變壓器8台。

野生動植物

野生動有馬鹿、馴鹿、駝鹿(犴達犴)、梅花鹿、棕熊、紫貂、飛龍、野雞、棒雞、天鵝、獐、狍、野豬、雪兔等各種珍禽異獸400餘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
依西肯鄉

當地特產

當地的產有野生藍莓、黑木耳、蘑菇、猴頭、靈芝等山珍。
依西肯鄉

明星人物

依西肯鄉衛生院院長祁月英
共產黨員祁月英,深深紮根“高寒禁區”35年,為百姓驅趕病魔,守望健康,踐行著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的人生。前不久,祁月英的事跡在哈市舉行的全省衛生系統先進模範事跡報告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日前,大興安嶺行署衛生局黨組作出《關於在全區衛生系統開展向祁月英學習的決定》。
“是鄉親們把我送進大學的殿堂,作為共產黨員我能做的只有回報。”這句話掛在祁月英嘴上數十年了。
1969年祁月英隨大批知青來到偏遠的黑龍江畔依西肯鄉插隊。她給鄉親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孩子不嬌氣、髒活累活搶著乾。1972年春,村民一致推薦祁月英到哈爾濱醫科大學讀書,成為哈醫大第17期學員。1975年冬,祁月英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當時擺在她面前的有三種選擇:留校、去大慶、返鄉。她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返鄉路。
祁月英先被分配到呼瑪縣醫院,分別在婦產科、外科工作過。1979年5月,她主動申請回到了闊別7年的依西肯鄉。
1995年8月中旬,一村民幹活時不小心右腳踩到鋒利的釤刀上,被人抬來時,因失血過多,面色蒼白。值班醫生說:“祁院長,咱院從未做過這樣大的手術,趕快讓他轉院吧。”從鄉到縣醫院得四五個小時,病人失血過多會有生命危險。祁月英果斷地決定對其進行手術,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搶救,手術很成功。患者的父親將500元錢塞在她手裡,祁月英對老人說:“全家攢點錢不容易,心意我領了,錢我不能收。”老人被感動得不知說啥好。到村屯出診按規定應收往診費,30多年來祁月英從未收過一分錢,還經常為病人墊付醫藥費。
風風雨雨35年,祁月英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