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吊腳樓樓

在廣西三江,下下停停的秋雨中,一天裡,看了兩座侗族鼓樓。先是在馬安寨,那裡還有座風雨廊橋,聞名中外,是國家級文物古蹟;隨後又到冠小寨,在鼓樓前廣場上,侗寨迎客喜開百家宴

頭一天,就已有了夜宿吊腳樓的經歷。那是一幢雙層木樓,依山傍水,懸空搭建,全靠幾根立足江邊岩石上的柱子,撐托而起。木柱如建築物的腿腳。吊腳樓,“吊”著“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侗寨吊腳樓樓
  • 所在地點:廣西三江
  • 生產單位侗族
  • 地位:國家級文物古蹟
詳細介紹,車行三江,世世代代的能工巧匠,把鼓樓造得多姿多樣,鼓樓是侗寨的公共活動場所,

詳細介紹

吊腳樓的形制,與上古神話有巢氏的發明很近。先秦《韓非子》講,“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作,創造發明。鳥巢枝杈間,人仿之,在樹上搭個窩,這是小打小鬧的“作”;有聰明人,藉助兩棵或更多樹幹,架起窩棚,為家庭起居,營造出離開地面的私密空間,擺脫了穴居潮濕,避開了野獸侵擾,生活質量,大為提高。這一發明創造,帶來居住條件革命性巨變。先民們敬奉成就此事者,尊其為聖為王,大號“有巢氏”。有巢氏的木屋,乾欄式,應是吊腳樓的原創版。

車行三江

侗族自治縣,滿眼青山。匯成茂密植被,有成片的茅竹,比茅竹更多,則是杉樹。杉木挺直,是造屋的好材料。
侗族山寨,一片高低錯落的吊腳樓之間,總會有一座木樓,高高的,鶴立雞群一般,那就是鼓樓。欣賞鼓樓,遠觀它檐頭翹挑,造型壯美。印象是:把兩層三層的吊腳樓,向上疊加,上層逐漸收縮,最高層建為亭頂形狀,裝上尖尖的葫蘆剎,便是鼓樓了。侗族以奇數為吉祥數字,鼓樓通常建到五層或七層。這說的是外檐。鼓樓內,只有著地一層。向上望,一目了然,幾根大柱子撐起樓的主體,給人直觀的感覺是:它與吊腳樓的異曲同工之妙,都在於巧用立柱。
當地人講,侗家造鼓樓,受了巨形杉樹的啟發。杉樹高挺,枝杈橫出,是鼓樓最初的藍圖。人們採伐一棵巨杉,立起大柱,在這根立柱上鑿榫穿枋,層層向上。為減輕獨柱的承重,加強整體穩固性,在底層穿枋的四端立起短柱。這樣建造的鼓樓,稱為獨腳樓。明代時,遍游廣西的鄺露,寫了一部《赤雅》,言及鼓樓:“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獨腳樓,高百尺,燒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錦鱗然。”後來,侗寨建鼓樓,多採用四根主柱、八根或十二根輔柱的樣式,結構更科學,工藝也更加合理了。

世世代代的能工巧匠,把鼓樓造得多姿多樣

一個墨斗,一根竹尺,他們僅憑這樣的技術裝備,給木頭畫上墨線,標上符號,然後丁丁卯卯,將數百件木料組裝起來,外檐掛上瓦,就是一座樓。據介紹,工匠所用符號,以“豐”代表柱子。這很富內涵。符號“豐”,讓人聯想到獨腳樓,多么形象的一柱挑千斤呀!它如同一幅示意圖,透露著侗族鼓樓的建築精髓;它本身即是一個傳說,講述著先民們由巨杉得到的啟迪,生髮的想像。

鼓樓是侗寨的公共活動場所

鄉民們在這裡約法、議事,也來此娛樂消閒。在馬安寨,鼓樓柱上有對聯:“鼓置梁下遇事則鳴,樓矗寨中聚眾而樂。”一塊懸掛的木板,是“防火員值日牌”,為68人排列了順序號碼。名單下有日曆一本,日曆撕到11月5日那一頁。鼓樓內備有長凳,電視機開著,一些人邊看邊聊天,一些人則在一旁斗紙牌。鼓樓內開間不算很大,幾十人上百人要“聚眾而樂”,就得靠鼓樓前的廣場,廣場建有戲樓,歌舞戲出,全寨共享。
黃昏時分來到冠小寨。廣場上,蘆笙吹起來,大歌唱起來,遊客多,鄉民也多,熱熱鬧鬧。鼓樓里卻另一番情景,火塘燃起,幾位老人人手一桿長菸袋,圍火而坐。廣場上,百家宴剛開擺,小雨又來。人們連忙把飯桌撤到戲台上、長廊里,我們幾人隨鄉民進了鼓樓。長凳矮桌,背後掛著匾,一塊黑地紅字勾黃邊,寫的是“福祿壽禧”,一塊黃地紅字“葛義遺風”。
參宴的菜品,被大嬸大娘從竹籃里取出,擺滿桌面。酸魚酸肉酸菜,魚腥草,糯米飯,都是侗家風味。姑娘大嫂敬酒了,敬得很實誠,一伸手,揪住你的耳朵,一陣歡笑聲中,看著你把那杯米酒喝下去。
侗鄉這餐飯,吃在鼓樓里。品的是風味,品的也是風俗,一邊向同桌侗族同胞討教葛義其人其事,一邊體驗著一個民族的古俗古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