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偉(中國礦業大學教授)

余志偉,男,1956年9月出生,江蘇無錫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2011年12月10日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志偉
  • 出生地:江蘇無錫
  • 出生日期:1956年9月
  • 逝世日期:2011年12月10日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地質學系地球化學專業
  • 主要成就: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10篇被SCI收錄。
簡介,現從事專業,主要成果,近況,代表性論著,

簡介

1982年7月畢業於浙江大學地質學系地球化學專業,1985年7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構造地質專業,獲理學碩士。1985 年9月至2001年4月在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任教(1995年至2000年6月任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資源科學與工程系副系主任),2001年5月起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任教。1993年3月任副教授,1994年被評為中國礦大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999年1月被評聘為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12月10日晚20時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55歲。
余志偉

現從事專業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計算機地學套用、第四紀地質與古氣候。先後參加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九五”重大項目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在內的研究項目多項,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10篇被SCI收錄。

主要成果

1986年首次將曲面樣條函式引入數學地質領域並對其進行了改進,擴充了它的使用範圍,使其成為一種有力的地質曲面插值工具。近年來又將原來的二元曲面樣條函式擴展為三元超曲面樣條函式,用以解決複雜的地質信息反演問題如煤田地質隱伏構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據煤礦地質信息化的要求,提出了一種新的數學地質方法?線狀信息源分區綜合插值法。這是繼曲面樣條函式後,又一種新的地質曲面插值法。創立了第四紀地層時間標尺自動軌道調諧法,這是第四紀地質古氣候研究領域中方法學上的一個較大的創新。通過對黃土所記錄的古氣候時間序列分析,發現了第四紀時期氣候演化的周期性特徵和重大轉型事件,這些結果對第四紀氣候變化的認識有重大意義。曾獲煤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部分成果94年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列為當年地學口的16項重大成果之一。

近況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2011年12月12日官網訊息,院地球物理與信息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余志偉教授因病於2011年12月10日20時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55歲。我院於12月12日下午在綜合樓426室舉行追思會,深切緬懷余志偉教授。
追思會由總支書記唐躍剛教授主持,學院院長曹代勇教授介紹了余志偉教授的生平。
余志偉同志於1956年9月出生於江蘇無錫。1982年7月畢業於浙江大學地質學系地球化學專業,1985年7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構造地質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同年9月進入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任教。1993年3月任副教授,1994年被評為中國礦大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995年起任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資源科學與工程系副系主任,1999年1月被評聘為教授。2001年5月調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任教,2005年6月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獲博士學位,2005年10月取得博士生指導教師資格。
余志偉教授從事的研究領域涵蓋了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計算機地學套用、第四紀地質與古氣候。他先後主持和參與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重點項目20餘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10篇被SCI收錄。研究成果獲煤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1994年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列為當年地學口的16項重大成果之一。
余志偉教授治學嚴謹,工作勤奮,富於創新精神。他於1986年首次將曲面樣條函式引入數學地質領域並對其進行了改進,擴展了它的套用領域,使其成為一種有力的地質曲面插值工具,近年來又將原來的二元曲面樣條函式擴展為三元超曲面樣條函式。針對斷層等複雜地質構造條件,提出了線狀信息源分區綜合插值法,用以解決複雜的地質信息反演問題如煤田地質隱伏構造,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通過對黃土所記錄的古氣候時間序列分析,發現了第四紀時期氣候演化的周期性特徵和重大轉型事件,這些結果對第四紀氣候變化的認識有重大意義。他創立的第四紀地層時間標尺自動軌道調諧法是第四紀地質與古氣候研究領域中方法學上的一大突破。
余志偉教授辛勤耕耘二十餘載,桃李滿天下。他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他長期奮鬥在教學崗位的第一線,先後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了“資源環境資料庫”、“數學地質專論”、“套用軟體開發基礎”、“地理信息系統與空間分析”、“地球空間信息學”等多門課程,聆聽過他所授課程的同學超過1000人。余老師注重科研實踐和教學過程相結合,堅持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套用到教學中,在地質學研究中引入了計算機技術和數學等先進手段,建立了以定量化方法評價複雜地質條件的理論。
余志偉教授共培養研究生66人,其中畢業42人,在讀博士生和碩士生24人。余志偉教授對學生在學術上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在生活上關懷備至,體貼入微,為學生的成長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余志偉教授培養的學生很多已經成長為單位的業務骨幹。
余志偉教授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德藝雙馨;對工作兢兢業業,精益求精,任勞任怨;對同事虛懷若谷,坦誠相待,贏得廣大師生的尊敬和愛戴。
余志偉教授的一生是致力於地學教育和科研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為人師表的一生,他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精神將永垂不朽,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礦大人為地學事業的發展而奮鬥終身。
在肅穆的氣氛中,參加追思會的師生向余志偉教授的遺像三鞠躬,為余老師送行。
余志偉教授的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11年12月14日上午8時在八寶山殯儀館蘭花廳舉行。
我們親愛的余老師,學生們在此再向您道一聲:老師,謝謝您,珍重!
余志偉教授永垂不朽!

代表性論著

[1] 余志偉, 1987, 一種新的地質曲面插值計算法 ━ 曲面樣條函式方法。中國礦業學院學報, 第 4 期, 69-76頁。
[2] 余志偉,丁仲禮,劉東生, 1992, 2.5Ma以來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對黃土粒度變化的線性驅動。 第四紀研究, 第 2 期, 118-127頁。
[3] 余志偉,丁仲禮,劉東生, 1992, 黃土記錄的古氣候周期性研究。 地質科學, 增刊, 270-278頁。
[4] 余志偉,丁仲禮,劉東生, 1993, 第四紀古氣候變化非線性動力學初步研究: 黃土粒度曲線的奇異譜分析。 第四紀研究, 第 3 期, 214-230頁 。
[5] 余志偉, 1994, 過去2.5百萬年間黃土與深海古氣候變化周期的對比分析。地球物理學報, 第37卷,第1期,128-131頁。
[6] Z. Ding, Z. Yu, N.W. Rutter and T. Liu , 1994, Towards an Orbital Time Scale for Chinese Loess Deposit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3,39-70.
[7] 譚海樵, 余志偉, 1995, 遙感與非遙感地質信息複合套用中的計算機處理。地質出版社, 1-132頁。
[8] Yu Zhiwei, Yang Yongguo, Tan Haiqiao, Guo Zhengtang and Liu Tungsheng, 1996, A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Time Domain Combined Model to the Prediction of Climatic Trend Based on Geological Record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39(1),41-50.
[9] Z.W. Yu and Z.L. Ding,1998, An automatic orbital tuning method for paleoclimate record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25,4525-4528.
[10] Z.W. Yu, 2001, Surface interpolation from irregularly distributed points using surface splines,with
Fortran program, Computers & Geosciences, V.27(3),877-882.
[11] P.F. Xu, Z.W. Yu, H.Q. Tan, J.X. Ji, 2001, Depth Solution from Borehole and Travel Time Data using
Three-Variable Hypersurface Splines,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46(3), 201-211.
[12] 余志偉、丁仲禮,2001,古氣候記錄的時間標尺及相位關係計算??以塔吉克斯坦Chashmanigar黃土剖面為例,第四紀研究,21(2),123-133頁。
[13] Z.L. Ding, Z.W. Yu, S.L. Yang, J.M. Sun, S.F. Xiong, T.S. Liu, 2001, Coeval changes in grain size and sedimentation rate of eolian loess, the China Loess Plateau,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8(10), 2097-2100.
[14] Z.W. Yu , and H.Q. Tan, 2002, Regionalized interpolation ? A new approach to surface map
reconstruction, Terra Nostra, 03/2002, 513-517.
[15] 余志偉、丁仲禮,2003,黃土古氣候記錄中100000年周期歲差、半歲差周期的非線性耦合關係, 中國科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