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鈉血症昏迷

昏迷(coma)是處於對外界刺激無反應狀態 而且不能被喚醒去認識自身或周圍環境,是最嚴重的意識障礙,即持續性意識完全喪失;也是腦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現之一 顱內病變和代謝性腦病是常見的二大類病因。低鈉血症昏迷是血鈉降低後, 細胞外液的晶體滲透壓下降, 而細胞內液的晶體滲透壓相對較高, 水自細胞外液轉移到細胞內, 引起腦細胞水腫。從而導致一系列中樞系統症狀和體徵,從而引起昏迷。巴東 譚峰源編撰

基本介紹

  • 別稱:低鈉血症昏迷
  • 英文名稱:coma
  • 常見發病部位:神經肌肉
  • 常見病因:鈉低於135毫摩爾/升
  • 常見症狀:嗜睡、萎靡、昏迷、驚厥
生理病理,病因,治療,計算式,男性可選用,女性可選用,注,

生理病理

鈉是體內重要的陽離子之一, 人體每公斤體重含鈉量為60mmol, 其中43% 在骨骼肌中, 50%在細胞外液, 7% 在細胞內液。正常人血清鈉為135~ 145 mmol/L , 當血鈉低於135毫摩爾/升時,就成為低鈉血症。
低鈉血症的症狀隨血鈉下降速度而異。如細胞容量改變而致低滲性脫水,可表現嚴重循環衰竭,肢涼、脈細、尿少;隨低鈉血症發展,體液向細胞內轉移,可表現為腦細胞水腫的症狀,如嗜睡、萎靡、昏迷、驚厥。伴隨低鈉而表現為神經肌肉應激性改變,如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減弱,有時要與低鉀血症鑑別。
生物膜上Na+-K+-ATP酶和鈣泵異常,可通過影響神經信息在突觸部位的傳遞而影響腦功能,當低鈉血症致腦水腫時,機體處於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即產生大腦功能障礙,昏迷也會進一步加重。
低鈉血症發生昏迷臨床不多見,僅有11%的患者發生。一般血鈉低於125~130 mmol/L時可出現噁心、嘔吐,而血鈉低於115~120 mmol/L時便可出現低鈉血症昏迷,表現頭痛、嗜睡,最後抽搐、昏迷及呼吸困難。
重度低鈉<120mmol/L),中度低鈉<130mmol/L,輕度低鈉<135mmol/L

病因

1、體液丟失時,溶質丟失超過水分丟失,即低滲性脫水;
2、細胞外液量基本正常,但由於內分泌疾病而致電介質異常丟失。如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綜合徵(SIADH)或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功能紊亂時;
3、細胞外液容量過多,如輸入過多低滲液,腎功能排水障礙,表現為細胞外液鈉被稀釋,又稱稀釋性低鈉血症。

治療

低鈉血症應治療原發病,對低滲性脫水可採用2/3滲或等滲含鈉液補充累積丟失。如血鈉低於120毫摩爾/升或水中毒時,宜採用3%氯化鈉溶液。有嚴重顱壓升高症狀時可用甘露醇等脫水劑。對SIADH(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綜合徵),應限制水的入量,必要時給利尿劑,並適當補充由尿所丟失的鈉量。

計算式

男性可選用

應補鈉總量(mmol)=[142-病人血Na(mmol/L)]×體重(kg)×0.6
應補氯化鈉總量(g)=[142-病人血Na(mmol/L)] ×體重(kg) ×0.035
應補生理鹽水(ml)=[142-病人血Na(mmol/L)] ×體重(kg)×3.888
應補3%氯化鈉=[142-病人血Na(mmol/L)] ×體重(kg)×1.1666
應補5%氯化鈉(ml) =[142-病人血Na(mmol/L)] ×體重(kg)×0.7

女性可選用

應補鈉總量(mmol) =[142-病人血Na(mmol/L)] ×體重(kg)×0.5
應補氯化鈉總量(g)=[142-病人血Na(mmol/L)] ×體重(kg)×0.03
應補生理鹽水(ml) =[142-病人血Na(mmol/L)] ×體重(kg)×3.311
應補3%氯化鈉(ml)=[142-病人血Na(mmol/L)] ×體重(kg)×3.311
應補5%氯化鈉(ml)=[142-病人血Na(mmol/L)] ×體重(kg)×0.596

①上述式中142為正常血Na值,以mmol/L計。
②按公式求得的結果,一般可先總量的1/2~1/3,然後再根據
臨床情況及檢驗結果調整下一步治療方案。
③單位換算:
鈉:mEq/L×2.299=mg/dlmg/dl×0.435=mEq/L
mEq/L×1/化合價=mmol/L
氯化鈉:g×17=mmol或mEq,(mmol)×0.0585=g/L
補氯化鈉的濃度:一般不超過15%
補氯化鈉的速度:不超過100mmol/h,或5%濃度<1~2ml/min(15~30gtt/min)
對於血鈉低於120 mmol/L的患者,臨床上應引起高度重視,予以積極治療,否則可導致昏迷、抽搐、呼吸停止和死亡。但有時慢性低鈉血症(>48 h),由於腦細胞的滲透適應反應,臨床表現常缺如或程度較輕,有時血鈉下降至115~120 mmol/L時,仍可無明顯症狀,但當同時伴有血容量不足或水瀦留時,可有相應臨床表現。
嚴重低鈉血症糾正過快時,可引起腦尤其是腦橋脫髓鞘病變,此系快進高滲鹽水後使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引起神經元髓磷脂脫落所致,症狀常在低鈉血症快速糾正後2~6 d出現,表現為行為異常、意識障礙、共濟失調、假性球麻痹、發音困難及失語等,此症狀常為不可逆,嚴重時可死亡。因此在最初4~6 h內補充3%氯化鈉時,糾正血鈉的速度可達1~2 mmol/(L·h),但前數小時不要超過6 mmol/L,24 h不超過12 mmol/L;如有症狀,但不符合以上標準者,糾正速度不宜超過0.5 mmol/(L·h)。症狀性低納昏迷發生時間不明確者,不宜超過8 mmol/(L·d);伴抽搐者可先用抗痙攣藥物,無效者在開始2~3 h內可提高血鈉濃度5~6 mmol/L,一般可糾正到120~125 mmol/L,或雖未達此值但症狀改善。為此在治療過程中應密切隨訪血清鈉,判斷容量狀態,以評估治療反應,防止副作用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