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伊凡諾維奇和伊凡·尼基福羅維奇吵架的故事

《伊凡·伊凡諾維奇和伊凡·尼基福羅維奇吵架的故事》是俄國作家果戈理創作的中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密爾格拉得》。

《伊凡·伊凡諾維奇和伊凡·尼基福羅維奇吵架的故事》以誇張的手法,辛辣嘲諷了兩個“體面”的貴族紳士。他們原是莫逆之交,後因小事結下怨仇,打了一場長達10餘年的無聊官司,直到雙方死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伊凡·伊凡諾維奇和伊凡·尼基福羅維奇吵架的故事
  • 作品出處:《密爾格拉得》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果戈理
內容簡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兩個地主伊凡·伊凡諾維奇和伊凡·尼基福羅維奇既是鄰居,又是摯友,彼此關心,相處融洽。有一天,伊凡·伊凡諾維奇看見鄰居家女僕拿出一支步愴,很感興趣。他來到鄰居家,提出用一頭棕色豬、兩袋燕麥來換槍,但對方不肯,於是,兩個伊凡就吵了起來,一個被罵成是“公鵝”;一個被比作是“傻子守錦袋”。從此,他們成了仇敵,雙方都到法院控告,法官調停也無效。10年過去了,這場官司還沒結束。小說深刻揭露、批判了地主空虛無聊,專橫自私的醜行。

作品鑑賞

《伊凡·伊凡諾維奇和伊凡·尼基福羅維奇吵架的故事》通過訴訟造成的兩敗俱傷鞭笞仇恨禮讚和平。
《伊凡·伊凡諾維奇和伊凡·尼基福羅維奇吵架的故事》的和平主題主要是運用對比手法來表現的。兩個伊凡吵架前好像“是魔鬼用繩子把他們捆在一起的”“一對世上少有的好朋友”。而吵架後卻反目為仇、對簿公堂,弄得雙方心力交瘁—“一個皺紋滿臉,一個頭髮雪白”,最後不了了之。兩個伊凡吵架前後的心理變化軌跡,正好形成了鮮明對比,對比襯托出和平生活的溫馨與美好。
對比手法經歷了山模式化向審美創新的發展變化過程,從而使作品蘊含的和平主題具有更加豐富和深廣的內涵。在早期小說中,果戈理也運用對比手法描寫吵架場面,但這些“吵架的故事”所寄寓的和平主題,更多地塗抹了善惡有報的民間道德色彩。而在《伊凡·伊凡諾維奇和伊凡·尼基福羅維奇吵架的故事》中,果戈理則將“吵架”和一桿步槍巧妙地聯繫在一起,使“吵架”成了利益衝突的代名詞,這樣,兩個伊凡吵架前後的感情對比所蘊含的和平主題,就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道德關懷層面,而且上升到更高層次的價值層面和法律層面,因而具有現代語境下的全人類關懷意義,使和平主題的內涵得以深化和升華。

作者簡介

果戈理(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1809-1852),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創作與普希金的創作相配合,奠定了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是俄國文學中自然派的創始者。以其創作加強了俄國文學的批判和諷刺傾向。他對俄國小說藝術發展的貢獻尤其顯著,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1856)中稱他為“俄國散文之父”。屠格涅夫、岡察洛夫、謝德林、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作家都受到果戈理創作的重要影響,開創了俄國文學的新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