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桂峰

仙桂峰

仙桂峰,古稱“仙貴峰”,又稱“夢山”,坐落在撫州城西北10公里臨川區展坪鄉境內,距萬魁塔5公里。仙桂峰是贛東名山,仙桂峰寺自古為贛東名寺,現被列為臨川人文景觀和旅遊開發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仙桂峰
  • 地理位置:撫州城
  • 海拔:257米
  • 美譽:九龍戲珠
景觀,環境,名字來源,風景,古蹟,歷史,仙桂寺,傳說,寺廟歷史,宗教活動,

景觀

環境

仙桂峰海拔257米,一峰矗立,千山簇擁,成群嶺之首;峰頂恰似一顆渾圓寶珠,鑲嵌雲端;周臥九條山脊,皆延綿數里,分布錯落有致,形同巨龍;頭仰峰嶺,尾鎮沃地,雄姿各異,栩栩如生,各呈昂揚向上之勢,有“九龍戲珠”之美譽,雄偉壯觀,景勝令人稱奇。
仙桂峰

名字來源

相傳古時峰頂東面石岩中有丹桂一株,乃春秋戰國時的高道浮邱伯所植,四季開花,香飄數里,有時無花亦香。祈夢者聞香必貴(貴),故“仙貴峰”改為“仙桂峰”。

風景

峰之西向,與葉仙、龍會、銅凌等諸山一脈相承,若斷若續,羅列成屏,北壓狀元嶺之威,南矚展坪富庶之地,放眼東北,撫河似銀帶飄繞、環流而下,兩岸沙洲五光十色,美不勝收。由上而下,撫州城、唱凱、羅針一帶,連同萬魁塔、金石山盡收眼底;極目西北,層巒疊嶂,千山蒼翠,萬谷霧徐,似雲似煙,若畫若屏;舉眸西南,道路縱橫交錯,村莊綠水紅花,田園如詩如畫,山腳展坪水庫,浩翰千畝,波光粼粼,似明鏡閃耀,水光山色,相映生輝,極其壯觀;峰嶺之上,一川平地,楓、樟、柯、栗樹古木參天,滿山翠竹婷婷、千姿百態,青蒼碧翠,夏炎而不熱,冬寒而不冷,四季如春,氣候宜人。
仙桂峰

古蹟

清《臨川縣誌》還載:仙桂峰有幾處古蹟。一為“雷去嵊”,在仙桂峰山陰,相傳為浮邱伯禱雨處,樵夫、牧人爬到嶺上,則風吼如雷震,不敢注視。一為渡濟岩,“在仙桂峰寺麓,橫折為洞。腹有小石門,僅容人入。甫入如漆,稍定,則肖可矚字。虺蛇狐兔未嘗一宿其中”。
仙桂峰還有不少景點,如相公坪、雞胸脯、金蟾洞、狀元嶺、瀑布泉等。
關於“相公坪”,有一個故事,相傳古時候,唱凱趙家坊有一趙姓鄉紳娶頗有姿色的顏氏為妻。雖家業興旺事事順心,卻年至不惑仍不見子,多方求醫無果,好生煩惱。某年八月的一天,一老僧敲木魚來到趙府化緣,平日樂善好施的趙鄉坤夫婦雙出施禮助緣。老僧感激,臨行叮囑道:“現在仙桂峰在開夢山,你夫婦上山求夢必得貴子。”夫婦二人即日打點祭品上山。中午行至山腰一平地,妻覺累,遂伏一青石小憩,片刻入夢,夢見一仙人手指其腹。醒後神情大爽,將夢境告訴丈夫。夫婦大喜,忙上山拜祭各仙和菩薩,歸家後十月余,果生一男,此子天資聰慧,七歲進學,二十八歲中進士,官封府尹,民稱“相公”,故稱得夢坪為“相公坪”。
關於雞胸脯,同樣也有一個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此山中有一修煉八百年而成精的蜈蚣,常下山吞食百姓牲口。因蜈蚣精魔法大,百姓們對它無可奈何。當時,山下祝崗村有一員外,生一女,聰明秀麗,求婚者甚多。員外便貼出告示,說凡能初蜈蚣精者即可娶小女為妻。富貴子弟聞而退避,而山下某村一種田後生卻想一試,遂上廟中求夢。夢中神人相告:須上黎山求老母賜金雞方能除害。於是,後生背上包袱,遠涉千山萬水去尋黎山老母。來到黎山,老母已知後生心誠,即發金雞載後生回家除害。片刻,金雞飛到仙桂峰,恰遇蜈蚣下山為害。金雞猛撲狠啄,蜈蚣也拚死反抗。經過一場血腥搏鬥,蜈蚣死了,金雞亦中劇毒,奄奄待斃。臨終之際,他要後生將其兩邊胸脯取下,分撲于山谷兩側,堵住蜈蚣洞口,以防毒氣外泄傷害人畜。金雞死後,後生遵囑,含淚切開雞脯撲于山谷兩邊,剎那間就變為高高的雞脯狀石壁。後人為紀念金雞功德,將這兩塊石壁稱為“雞胸脯”。那祝員外也不失言,將女許配後生。小倆口男耕女織,甚是恩愛,生兒育女,代代相衍。
在民間還流傳著朝廷官吏、地方鄉紳、文人墨客上山朝拜、瀚墨留香的故事。傳說宋代仁宗皇帝駕遊仙桂峰,留下御墨;清代乾隆皇帝三次光顧仙桂峰寺,吟詩作賦;地仙曾文燦、楊筠松(又叫楊濟貧)、廖禹和星相堪輿孤合掌,都曾雲遊此山。這些都為仙桂峰寺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

歷史

仙桂寺

仙桂峰歷史悠久,馳名省內外,《臨川縣誌》載:相傳遠在晉時,王方平、郭族二仙雲遊江西,駕一葉小舟,沿宜黃河北上,行至上頓渡河心,船突然擱淺,怎么撐也撐不動,王、郭二仙撫須一笑,便從頭上拔下一根頭髮,吹口仙氣,喝聲“變”,即變成一根扁擔。二仙將又粗又長的扁擔插入水庫,使勁撬船,小船還是紋絲不動。二仙一時生氣,棄舟登岸,小船即時沉沒河中,年長日久,泥沙堆積,便成了現今的中洲公園。二仙上岸舉目向西北遠眺,但見二十里外的仙桂峰,瑞氣纏繞、紫氣升騰,好一派仙境,二仙作速化白鶴翔往仙桂峰,降落山頂,注目細觀,果是“九龍戲珠”之寶地。二仙喜不自勝,遂決意在此山石之下隱身修煉(此岩又稱“隱仙岩”)。
此後,二仙為長住,便在峰頂擇地建寺,命名“仙桂寺”。

傳說

在民間,則還有一種傳說。相傳晉代明道萬方平、郭族二仙到江西雲遊,駕一葉小舟沿宜黃河順流而下。行至上頓渡河心,船突然擱淺,船夫如何用勁也撐不動。王、郭二仙撫須一笑,從頭上髮髻拔下一荊釵,吹口氣喝聲“變”,即變成一扁擔在手。二人用此擔幫著撬船,試圖撐走小舟,可小舟鐵鑄一般,紋絲不動。二仙只好棄舟登岸。上得岸來一抬頭,只見西邊盡頭有一山峰瑞氣纏腰,紫氣升騰,二仙大喜,知是修煉寶地,便雙雙化成白鶴向西飛翔。被棄下的小舟停在河心變成一小島,現已開闢成“中州公園”,東岸有鐵索斜拉橋與公園直通。二仙鶴飛至仙桂峰,擇峰下一岩洞隱身修煉。此洞後人稱為“隱仙岩”。後來二仙便在峰頂建一廟宇傳道。

寺廟歷史

相傳晉代的廟宇非常簡陋,香火疏稀,僅能維持。至唐貞觀十六年(642),寺廟香火日旺,遂擴建寺廟,建有一幢前中後三殿為一體的正殿。前殿塑三山五嶽之神,中殿立五湖四海之仙,後殿有如來佛祖、南海觀音、金童玉女、十八羅漢等菩薩塑像。香客進殿,前殿為求神消災,中殿為求福求壽,後殿求菩薩保佑、人丁興旺、官運亨通、榮華富貴,大殿東側建有店鋪,西側建有馬房、轎行、朝拜者夢房,後面有一排禪房。歷代眾多朝廷命官、地方紳士、文人墨客,遠至九江、南昌的商人,近至方圓百里的鄉民,無不虔誠上山朝拜。撫河西岸的占坪(即展坪)渡口常常白帆雲集,陸路上騎馬坐轎步行者絡繹不絕。朝山者,各路神仙都求,尊尊菩薩都拜,據說十方靈驗,因而盛及千餘年。至明清時期,道都漸衰,佛教盛行,佛道合一的仙桂峰寺漸轉以佛教為主,由佛徒管理。清末明初,由一位湯姓在家弟子主持佛事,後有良泉和尚接任。民國三十六年(1947),戰亂後的仙桂峰寺本已凋零,國民黨地方政府卻又拆掉了前後殿,搬到山下建鄉公所。1958年大煉鋼鐵,滿山的古樹被伐。“文化大革命“中僅存的中殿也徹底拆毀,只剩斷牆殘垣。改革開放後,經山下信士再三要求,1994年政府批准重建。為籌建資金,當地信士多方募化,信士羅水香、周洋然等慷慨解囊。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在峰頂重建了觀音殿、大雄寶殿、天王殿、齋堂、禪房等,殿內按佛典塑有各尊貼金菩薩,請來了學識淵博、佛義精通的印鶴老法師主持佛事。雖未恢復鼎盛時舊貌,卻也呈現一派生機,朝拜者日漸增多,遊人終年不絕。其建設規劃藍圖將逐步實施,伽藍殿、地藏王殿、鐘鼓樓以及各附屬建築規劃好了地盤,寺四周已規劃大片綠化山地,栽下數千株濕地松,種上了各種奇花異草,仙桂峰寺以更加宏偉壯麗的面貌,更加秀麗宜人的風景迎接十方信士和千里遊客。

宗教活動

仙桂峰寺有一個比較獨特的宗教活動,這就是“開夢山“。所謂”開夢山“,就是在一段時間內,讓信徒上山住宿求夢。仙桂峰寺為什麼開展這項宗教活動呢?說起來也有一個故事
仙桂峰
相傳仙桂峰寺建造不久,有一老婦來寺,求菩薩保佑失蹤多年的兒子平安回家,晚歇寺內得一夢,夢見一個梨子一劈兩半放在桌上。婦人不知此夢預示著什麼,向旁人求解,旁人說:“梨子切開,就是分梨(離),不可能見到兒子啦。”婦人非常悲痛,又向寺內和尚求解。和尚笑道:“梨(離)開見籽(子),你回家後不日就可見到久盼的兒子。”果然,不久母子團圓。老婦便到處宣傳廟中之夢靈驗。於是遠遠近近的達官顯貴、平民百姓都紛紛上山求夢,多有應驗。因寺內可寢之房有限,無法安排床鋪,以後就規定每年的農曆八月為上山求夢時間。這夢,心誠夢靈。此活動謂之“開夢山”。過去每逢開夢山之時,方圓數百里信士從水陸二路而來,上山之路,騎馬坐轎步行者不絕於途,多時一日二、三千人。入夜,還有許多信士舉著燈籠火把上山,山上山下燈火連成一片,形同向上蠕動之蛟龍,巍為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