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峰村(福建省壽寧縣犀溪鎮仙峰村)

仙峰村(福建省壽寧縣犀溪鎮仙峰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仙峰村系壽寧縣犀溪鎮十二個行政村之一,位於犀溪鎮南部,海拔403米,距犀溪5公里,全村土地面積14.98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00畝,油茶麵積4426畝,為犀溪鎮油茶主要產區。全村728戶3152人,下轄翁坑、聚寶洋、羅角山等三個自然村,共21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仙峰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壽寧縣犀溪鎮
  • 電話區號:0593
  • 面積:14.981平方公里
  • 方言:壽寧話
地理環境,建制沿革,人口民族,經濟概況,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地理環境

仙峰村系壽寧縣犀溪鎮十二個行政村之一,位於壽寧縣東北部,雙湖二級公路貫穿村中,東鄰渡家洋村,西鄰南陽鎮花嶺、鐵場村,南鄰南陽鎮官洋、含溪村,北鄰西浦村,距壽寧縣城22公里,離鎮所在地5公里。
仙峰舊名象峰,因其有五座山,形似五隻大象,古人有五象落槽之說,故名象峰,後又傳說有仙人到達該村,遂改名仙峰。該村交通便捷,省二級公路貫經村中(S202省道,後升級為G235國道)。全村728戶3152人。以葉、繆姓為主,還有吳、范、謝等姓。繆姓最早,於公元909年由犀溪可洋遷入該村上宅肇基,次為吳、謝、范、葉姓,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為壽寧有文字記載遷入較早的村落之一。

建制沿革

壽寧建縣前仙峰村屬福安縣,壽寧設縣後屬壽寧縣,明代為東門二都,民國時期屬壽寧一區犀溪聯保管轄。分先坊、先橋兩保;建國後隸屬五區,1952年設仙峰鄉,1961年改設為“仙峰鄉人民公社”;1965年7月改設仙峰大隊,1984實行鄉、村制,改設村民委員會,隸屬犀溪鄉。

人口民族

漢族為主,有少量畲族。

經濟概況

仙峰村海拔403米,氣候特點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盛產無公害榛油,譽滿全縣,幾多風雨,幾度春秋。伴隨著改革開發的春風,聰明勤勞的仙峰人民不甘落後,憑著拼搏精神發家致富,先後以“兔毛經濟”、“機磚經濟”聞名遠近,改變了曾經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成為全縣有名的“小康示範村”。

歷史文化

仙峰山清水秀,地靈人傑,南宋有特奏名繆剛、繆朝選2人,繆剛歷任南海知縣、廣東提刑、廣東提點使;繆朝選曾任潮州主簿。清代有祁州洲判葉暄五。
仙峰是一個著名的革命老區村。1932年底,壽寧革命先烈范浚、范義生、葉大進等人秘密組織成立仙峰“赤色農會”,並發展成為“仙峰紅帶隊”,會員100多名。1933年6月,范浚等在仙峰洋頭庵組織成立了中共壽寧縣縣黨部,書記范浚(後為范義生)。從1933年6月初開始到年底,范浚、范義生、葉大進等在仙峰附近山上共組織了9次戰鬥,九戰連捷,其中著名的有聚寶洋戰鬥、仙峰嶺伏擊戰、崗坪墩截擊戰等。仙峰村為壽寧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解放後被評烈士25人,革命五老19人。

風景名勝

仙峰村周圍群山環抱,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名勝古蹟眾多。現保存完好的古蹟主要有:楓樹嶺,坐落在本村鄭家嶺路旁,原有百餘株楓樹,數量之多,樹幹之大,株距之密,堪稱閩浙兩省一絕,曾為江南五省奇嶺,現存51株,直徑最大的1.3米,最小0.43公分,每逢春、秋季節前來觀賞遊客眾多;羅峰寺,位於西南方羅角山上,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建築面積宏大,是壽寧縣著名的佛門勝地;隱靈寺,位於東南方,建於明嘉靖元年(1522),中共壽寧縣縣黨部一度曾設在這裡;天然寺,位於東方,建於1935年間,革命時期為游擊隊縫衣所、軍醫處,次寺能縱覽兩省三縣風光;嶺兜木拱廊橋,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昇仙橋,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壽春橋,建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此外還有八宮:永樂宮、駙馬宮、吳三公宮、大帝宮、臨水宮、玉皇宮、三君宮。元帥宮。這些經典成為閩浙邊界一帶善男信女常游之地。
摘自 政協福建省壽寧縣委員會編制 《壽寧縣文史資料第十六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