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

仗義

仗義是一個動詞辭彙,讀音為zhàng yì,指主持正義;謂講義氣。東北方言中意為理直氣壯,有“囂張”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仗義
  • 拼音:zhàng yì
  • 詞性:褒義詞
  • 出處:《漢書·賈誼傳》
基本解釋,詞語造句,詳細解釋,

基本解釋

1. 主持公道(例:仗義執言)。
2. 講義氣;守信用。
3、東北方言,意為理直氣壯,有“囂張”的意思。
4、形容一個人對朋友很夠意思(如仗義疏財)。
是褒義詞。

詞語造句

1.古代包青天為民仗義執言。
2.他們這么不仗義,我們也就別客氣了!
3.這個人太仗義了。
4.小明對我很仗義
5.他是一個很仗義的朋友。

詳細解釋

1. 主持正義。
①《漢書·賈誼傳》:“顧行而忘利,守節而仗義,故可以托不御之權,可以寄六尺之孤。”
②唐 李德裕《薦處士李源表》:“自 天寳 之後,俗尚浮華,士罕仗義,人懷苟免。”
③《明史·程啟充傳》:“帝曰:‘ 守仁 一聞 宸濠 變,仗義興兵,戡定大難,特加封爵,以酬大功,不必更議。’”
2. 謂講義氣。
沈從文《泥塗》:“這個人做事真是特別仗義熱心!”
張之路羚羊木雕》:“他們不知道,萬芳是個多么仗義的好朋友。”
③明 施耐庵《水滸》第十四回《赤發鬼醉臥靈官殿 晁天王認義東溪村》 原來那東溪村保正姓晁,名蓋,祖是本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
④明 施耐庵《水滸》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賣藥酒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這陽穀縣雖是個小縣份,倒有仗義的人;有那上戶之家都資助武松銀兩;也有送酒食錢米與武松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