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

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

《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是佐拉·尼爾·赫斯頓的代表作,曾被湮埋了幾十年,70年代才被重新發掘出來。現在它成了美國黑人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和20世紀美國文學的經典。本文將從敘事框架、敘事模式、敘事手段和敘事語言幾個方面研討這部小說的敘事策略,以及黑人民俗文化、特別是黑人方言土語和口述傳統對小說敘事的影響。

基本介紹

  • 書名: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
  • 作者:佐拉·尼爾·赫斯頓
  • 原版名稱: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 譯者:孔維貴
  • ISBN:754331651X
  • 類別:小說
  • 頁數:174頁
  • 出版社: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03-09-0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女性形象,族裔和性別,作者,小說風格,

女性形象

在美國小說中對黑人婦女的傳統描述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黑保姆,黑情婦和不幸的混血女郎,這些固定不變的黑人婦女形象沒有一個是正面的。在美國黑人小說女性形象嬗變中,佐拉·尼爾·赫斯頓的作品有著過渡性的作用,它標誌著黑人婦女形象由固定模式轉向個性化。《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是赫斯頓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赫斯頓打破了卑賤的黑人婦女形象,塑造了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為當代黑人女性主義文學傳統奠定了框架。
本文通過對《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中》中珍妮、南妮等女性形象的分析,特別是女主人公珍妮在她的三次婚姻中不斷的擺脫束縛與控制,尋找自己聲音的經歷,探討了處在邊緣地位的新黑人女性在男權及種族歧視社會的覺醒,以及在她們發現自我,追求自我的過程中的兩性關係和女性出路問題。

族裔和性別

本文著重分析了《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中的黑人和白人的角色刻畫。佐拉·尼爾·赫斯頓以充滿了關愛的筆觸,從人性的角度,而不是膚色和性別的角度,塑造了小說中的黑人、白人、男人女人,沒有任何模式化的刻板形象。本文通過對小說這一特點的分析,指出小說在塑造少數族裔健康的自我認識及世界觀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

作者

佐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1891? -1960)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一位命運坎坷的黑人女作家。她生前毀譽不一,死後十年更是默默無聞。然而,赫斯頓對20世紀許多黑人作家,如著名女作家格洛里亞·內勒( Gloria Naylor)、蓋爾·瓊斯(Gayle Jones)、托尼·凱德·班巴拉(ToniCade Bambara)、艾麗斯·沃克、托尼·莫里森等等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而且像拉爾夫·埃利森這樣的男性作家也同樣受到過她的影響。現在英美研究赫斯頓的專著已有幾十種,談論她的文章則不計其數。80年代以來,西方大學裡許多研究生都以赫斯頓的作品為題來撰寫博士論文。著名批評家、哈佛大學教授亨利·路易斯·蓋茨認為赫斯頓是美國黑人文學經典、女性主義文學經典和美國小說經典中的一個主要人物,並在其主編的《諾頓美國黑人文學選集》中稱赫斯頓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赫斯頓既是人類學家,又是文學家。她發表的著作主要有:民俗學著作《騾子與人》(Mules and Men, 1935)和《告訴我的馬》(Tell My Horse, 1938);長篇小說《喬納的葫蘆蔓》(Jonahs Gourd Vine, 1934),《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1937 ),《山里人摩西》(Moses,Man ofthe Mountain,1939)及《薩旺尼的撒拉弗》(Seraph on the Suwanee, 1948);自傳《道路上的足跡》(Dust Tracks on the Road,1942);另外還有短篇小說、劇本及散文作品50多篇。其中,《騾子與人》是第一部由黑人撰寫的黑人民俗學著作,它已成了這一領域的經典;《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是第一部黑人女性主義的文學作品,被譽為“黑人文學的經典,那個時期最佳的小說之一”。自60年代的黑人文藝運動和黑人美學批評出現以來,許多黑人文藝批評家都十分注重黑人作品的“黑人性”(blackness),而黑人性的源泉就是黑人民俗文化,包括黑人的方言土語。赫斯頓所創作的文學作品都是以黑人民俗文化為基礎的,都具有鮮明的黑人性,《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一書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小說風格

赫斯頓在《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中採用了南方黑人共享的方言土語和獨特的表達方式,並加以“修正”,使之與黑人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鑄成一種體現黑人特徵的文學語言,使得這部小說成為具有強烈黑人性的代表作品。這部作品的語言特色和其他敘事策略以及它的女性主義的主題使它能在被湮埋了幾十年後又重放異彩,成為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