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外科學:從初次置換到翻修手術

人工髖關節外科學:從初次置換到翻修手術

《人工髖關節外科學:從初次置換到翻修手術》是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年11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先龍 、蔣垚 、陳雲蘇。

基本介紹

  • 書名:人工髖關節外科學:從初次置換到翻修手術
  • 又名:Hip Arthroplasty Primary and Revision Surgery
  • 作者:張先龍 、蔣垚 、陳雲蘇
  • ISBN:9787509131534, 7509131537
  • 頁數: 464頁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9年11月1日)
  • 裝幀:精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編者分20章詳細闡述了髖關節置換外科的歷史與發展,髖關節的解剖特點、生物力學,假體設計原理與分類,現代人工髖關節系統的分類與選擇,初次髖關節置換術,半髖關節置換及表面置換術,特殊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置換術後併發症的處理與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失敗的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原因及翻修術,骨缺損翻修術,髖關節翻修術併發症,髖關節翻修術後評價,腫瘤保肢手術的髖關節置換,髖關節外科領域爭論的焦點問題等。《人工髖關節外科學:從初次置換到翻修手術》內容全面、圖文並茂、理念新穎、實用性強,適合骨科,特別是從事關節外科的臨床醫師、研究生、醫學生和關節假體研究的專業人員參考閱讀。
本書分為骨水泥技術、大頭假體、表面置換、陶瓷假體、金屬對金屬磨擦界面……

作者簡介

張先龍,醫學博士,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上海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關節外科主任、骨科行政副主任,從事關節外科的臨床和研究工作。曾在新加坡、美國及英國進修學習人工關節置換術,擅長人工髖關節、膝關節置換和翻修手術,並在國內首先開展小切口微創髖、膝關節置換,髖關節表面置換及導航支持下微創膝關節置換。承擔並完成各類科研課題9項,曾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先後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第一作者論文70餘篇,主編《微創人工髖、膝置換術》《髖關節表面置換術》《人工關節感染》等著作,主譯Richard D,Scott的《Total Knee Arthroplast,y》。現任Joum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特邀審稿人,《中華骨科雜誌》《中華外科雜誌》《中華關節外科雜誌電子版》《中國矯形外科雜誌》《國際骨科學雜誌》《解剖與臨床雜誌》《臨床骨科雜誌》編委,華裔骨科學會理事,亞太人工關節學會中國分會理事,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外科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骨科學會委員兼秘書,中歐骨科學術交流委員會理事。

目錄

第1章 人工髖關節的歷史發展與現況
第一節 人工髖關節發展回顧
一、材料學發展
二、假體摩擦界面的發展
三、假體固定技術的發展
第二節 人工關節發展的新趨勢
一、微創化
二、精確化
三、個體化
四、假體使用長久化
第2章 髖關節解剖概要
第一節 髖關節解剖結構
一、髖關節骨性結構
二、髖關節關節囊和韌帶
三、髖關節周圍肌肉
四、骨盆外血管
五、骨盆內血管
六、髖關節周圍神經
七、軀體感受誘發電位肌電圖
第二節 解剖位和高位的髖臼四分區系統
第3章 髖關節的生物力學
第一節 髖關節損傷的生物力學
一、髖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機械作用
二、機械因素在髖關節骨性關節炎中的作用
三、股骨和髖臼間的撞擊
第二節 髖關節傳導的應力
第三節 髖關節周圍肌力和接觸應力的分析估計
第四節 髖臼生物力學的臨床套用
一、助步器對髖關節應力的作用
二、髖關節幾何學特性對髖關節應力的作用
三、步態和功能性適應
第4章 人工髖關節假體的設計
第一節 概述
一、人工髖關節鬆動的原因
二、人工髖關節脫位的原因
第二節 減少髖關節假體磨損的設計和改進
一、“硬對軟”的組合
二、“硬對硬”的組合
三、小結
第三節 減少應力遮擋的設計和改進
第四節 增加假體與骨界面的結合強度的設計
一、初期穩定
二、後期穩定
第五節 減少髖關節脫位的設計和改進
一、臼杯的設計
二、假體頸的設計
三、假體頭直徑
四、頭頸比
五、假體柄的頸乾角
第5章 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
第一節 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的基本原則
一、掌握適應證的原則
二、掌握禁忌證的原則
第二節 手術技術的基本原則
一、術前準備
二、手術室的環境
三、消毒和鋪巾
四、對軟組織的處理
五、傷口沖洗與關閉
六、結論
第三節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前評估
一、手術適應證的評估
二、手術耐受性評估
三、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麻醉評估
第四節 術前計畫
一、病史
二、體格檢查
三、影像學技術
四、影像學標識
五、模板測量
六、結論
第五節 全髖關節置換的手術入路
一、前方人路(smith—Peterson)
二、前外側入路(watson—Jone)
三、直外側入路(經臀肌入路Hardinge)
四、外側經轉子入路
五、後外側入路
第六節 康復治療
一、術後康復的內容
二、有關負重和助行裝置的問題
三、全髖關節置換術後的業餘活動
第6章 非骨水泥固定初次人工髖關節置換技術
第一節 非骨水泥固定髖關節假體的設計
一、非骨水泥固定髖臼假體的設計
二、非骨水泥型股骨假體的設計
第二節 手術技術
一、顯露
二、髖臼準備和髖臼假體的置入
三、股骨準備
四、試模復位
五、股骨假體的安裝
六、關閉切口
七、術後處理
第三節 臨床隨訪結果
一、非骨水泥髖臼假體
二、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假體
第四節 陶瓷一陶瓷全髖關節置換的手術技術
第五節 金屬一金屬大直徑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技術
一、金屬一金屬大直徑全髖關節的優勢
二、手術技術要點
三、仍然需要關注的問題
第7章 骨水泥固定初次全髖關節置換
第一節 骨水泥的特性
一、骨水泥的機械特性
二、骨水泥的操作特性
三、真空攪拌的特點
四、骨水泥固定的界面特性
第二節 骨水泥柄設計的理念
一、表面粗糙度
二、中間冠狀面形態
三、截面形態
四、柄的材料
五、設計的理念
六、股骨假體柄固定的理念
七、柄的移動和磨損
第三節 骨水泥全髖技術
一、骨水泥髖臼手術技術
二、骨水泥股骨手術技術
第四節 骨水泥全髖的錯誤和陷阱
一、骨水泥套
二、骨水泥限制器
三、骨水泥穿出
四、骨水泥固定非骨水泥假體
五、翻修手術時骨水泥去除不完整
六、骨水泥髖臼
第五節 骨水泥假體的臨床結果
一、骨水泥髖臼結果
二、骨水泥股骨柄結果
第8章 人工股骨頭置換
一、概述
二、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
三、人工股骨頭置換技術
四、術後處理
五、單極頭和雙極頭的選擇
第9章 髖關節表面置換術
第一節 概述
一、歷史和發展
二、目前關注的問題
第二節 適應證和禁忌證
一、適應證
二、禁忌證
第三節 術前計畫
一、術前測量的準備
二、術前測量方法
第四節 髖關節表面置換手術技術
一、體位和切口
二、髖關節脫位
三、假體大小確定和定位
四、股骨頭初步成形
五、髖臼處理和髖臼假體的置入
六、股骨最後準備
七、骨水泥的準備和股骨頭假體的安裝
八、止血與傷口縫合
九、注意事項
第五節 髖關節表面置換的併發症
一、股骨頸骨折
二、股骨頭缺血壞死
三、股骨側假體鬆動及短柄周圍出現x線透光區
四、股骨頸縮窄
五、金屬離子水平升高
六、髖臼假體的鬆動
七、術後疼痛
八、髖關節脫位
第10章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評估
第一節 臨床評估
第二節 放射學評估
一、X線攝片的要求
二、人工髖關節術後x線評估的重要參數
三、術後x線片需要達到的要求
四、術後併發症的x線表現
第三節 全身健康狀況評價表和髖關節功能評分表
一、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一36HealthSurvey)
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Harris評分表
三、Charnley髖關節功能評分
第11章 全髖關節置換術併發症
第一節 圍手術期病死
第二節 出血
第三節 神經和血管損傷
一、血管損傷
二、神經損傷
第四節 骨折
一、術中骨折
二、術後骨折
三、假體周圍骨折的治療
第五節 髖關節脫位
一、脫位的危險因素
……
第12章 髖關節假體周圍感染
第13章 髖關節置換非感染性失敗——顆粒病
第14章 假體失敗後的翻修
第15章 翻修手術中骨缺損的處理
第16章 特殊患者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第17章 腫瘤保肢手術中人工髖關節的套用
第18章 計算機導航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套用
第19章 微創髖關節置換
第20章 人工髖關節置換的熱點問題

序言

當張先龍教授邀請我為《人工髖關節外科學——從初次置換到翻修手術》一書寫序時,首先浮現在我腦海的是一個近年來常被使用的辭彙:雙刃劍。髖關節置換術後行翻修術的絕對病例數逐年增加,提示我們目前套用的髖關節置換術,不僅尚有我們不希望遇到的早、中期併發症,其質量也不能滿足患者終身套用的長期需要。每當我們與患者及其家屬商定施行髖關節置換術時,就表示醫患雙方已經對這次手術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及若干年後可能再次手術有所預見,並已達成共識。
工程師和醫師們的本事愈來愈大,手術及其創傷愈來愈小,這就是進步。實例就是微創外科理念和導航技術的不斷完善,這是在20世紀後期工程學技術迅速發展並有效地融入醫學領域的成功實例。然而面對各種數位化系統和自己並不熟悉的手術設備、手術徑路,不同年資的外科醫師都可能突然發現自己“不會”開刀了,失去了對自己所進行的各項操作的把握感。主刀醫師必須掌握、熟悉手術的全部技術並自如運作整個手術團隊。各種先進的設計理念,以及信息、圖像、配準、定位、實時跟蹤與監控等技術不斷涌人手術室,登上手術台,形成一把有利有弊的雙刃劍,這將迫使手術者們儘可能地加快學習與適應速度。同時還迫使我們不斷反思每次手術,對患者進行更加精心的隨訪,併科學地開展各項前瞻性臨床研究。
同樣重要的是,醫師們必須善於學習生物材料學、生物力學、摩擦學、設計與加工等方面的知識,以便理解各種新產品的核心理念和新技術所能帶來的利與弊,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回顧一下人工髖關節的發展史,骨水泥技術、大頭假體、表面置換、陶瓷假體、金屬對金屬摩擦副等,無一例外的都經歷過提出一否定一再提出一肯定的過程。由於對人工關節的認識和要求的不斷提高,可以預計,這些技術還將沿著質疑一改進一肯定一再質疑一再改進……的螺旋式上升模式發展。每一次循環都將帶領我們登上更高的層次,但這種進步有許多是建立在失敗和教訓之上的——又是一把雙刃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