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運河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邗溝,開通了連線長江和淮河的運河,並修築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代,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京杭大運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的,全程可分為七段:(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裏運河;(7)江南運河。京杭大運可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地理位置: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京杭大運河價值堪比長城
2006年358位政協委員聯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呼籲從戰略高度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這58位委員中,既有北京、天津、江蘇、河北等大運河沿岸六省市的現任政協主席及原政協主席,也有國家文物局的前後兩任局長——張文彬和單霽翔。舒乙、王鐵城等知名人士也紛紛簽名。
京杭大運河“申遺”成功率極大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嘉興的運河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家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隋代開始全線貫通,經唐宋發展,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第一提案人劉楓委員說,大運河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庫”“名勝博物館”“民俗陳列室”,其歷史遺存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站在保護人類文明的高度看,大運河不僅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也為世界所公認。大運河水系綿延數千里,縱貫南北,構成獨特的自然風情,孕育出濃郁的線形文化景觀,如果再加上還未被很好發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就更加豐富。
“如果將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相加,在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與長城媲美。”兩位權威專家——1985年呼籲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鄭孝燮、羅哲文如此預測,“我們堅信,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成功率非常大。”
儘快制定大運河整體保護規劃
“大運河和長城在遺產名錄上應該是姊妹篇。”劉楓委員提醒說,但是必須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功能逐步衰弱,真實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壞。如果不注意啟動有如“申遺”這樣重大的、為各地重視的保護工作,她的歷史文化、遺蹟和自然風光等,將不可避免地退化並迅速消亡,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京杭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絕不是某個地方和部門的事。政協委員們建議,應從戰略高度,立即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成立由相關部委、有關專家、沿岸政府參加並鼎力支持的研究機構,摸清大運河“家底”,儘快制定大運河整體保護規劃,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