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 (弗·斯科特·菲茨傑拉德著中篇小說)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1925年所寫的一部以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市及長島為背景的中篇小說,小說的背景被設定在現代化的美國社會中上階層的白人圈內,通過卡拉韋的敘述展開。《了不起的蓋茨比》問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時代”的發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在百年英語文學長河中選出一百部最優秀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躋身當代經典行列。

基本介紹

  • 書 名:了不起的蓋茨比
  • 原版名稱:the great gatsby
  • 字 數:約100000
  • 作 者: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傑拉德
  • 類 別:中篇小說
內容梗概,電影改編,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梗概

尼克從中西部故鄉來到紐約,在他住所旁邊正是本書主人公蓋茨比的豪華宅第。這
尼克為蓋茨比的痴情所感動,便去拜訪久不聯繫的遠房表妹黛茜,並向她轉達蓋茨比的心意。黛茜在與蓋茨比相會中時時有意挑逗。蓋茨比昏昏然聽她隨意擺布,並且天真地以為那段不了情有了如願的結局。然而真正的悲劇卻在此時悄悄啟幕。黛茜早已不是舊日的黛茜。黛茜不過將她倆的暖昧關係,當做一種刺激。尼克終於有所察覺,但為時已晚。一次黛茜在心緒煩亂的狀態下開車,偏偏軋死了丈夫的情婦。蓋茨比為保護黛茜,承擔了開車責任,但黛茜已打定主意拋棄蓋茨比。在湯姆的挑撥下,致使其情婦的丈夫開槍打死了蓋茨比。蓋茨比最終徹底成為了犧牲品。蓋茨比至死都沒有發現黛茜臉上嘲弄的微笑。蓋茨比的悲劇在於他把一切都獻給了自己編織的美麗夢想,而黛茜作為他理想的化身,卻只徒有美麗的軀殼。儘管黛西早已移情別戀,儘管他清楚地聽出“她的聲音充滿了金錢”,卻仍不改初衷,固執地追求重溫舊夢。人們在為蓋茨比舉行葬禮,黛茜和她丈夫此時卻早已在歐洲旅行的路上。不了情終於有了了結。尼克目睹了人類現實的虛情寡義,深感厭惡,於是懷著一種悲劇的心情,遠離喧囂、冷漠、空洞、虛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故鄉。

電影改編

1949年由Elliott Nugent執導改編了同名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貝蒂·菲爾德、艾倫·拉德等參加演出。
2013年5月10日在美國正式上映。由巴茲·魯赫曼執導改編的同名愛情劇情片《了不起的蓋茨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瑞·穆里根托比·馬奎爾領銜主演。

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個短暫而特殊的時期,史稱“喧囂年 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19年到美國經濟大潰敗之前的1929年這10年。
幾個方面的因素構成了這個時代的特殊性。首先,美國正處在新舊交替的歷史交叉口,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讓美國從農業文明迅速進人了工業化的現代社會。同時,在一戰後期參戰的美國,因沒有受到戰爭的重創反而大發戰爭財,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其時主要處於的政府實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即主張讓自由市場自行其道地運作,政府對於經濟活動的干預越少,將能使經濟運作更有效率。這創造了奇蹟般的“柯立芝繁榮時代”。所以,當時美國國內經濟形勢一片大好,交通、礦產、建築業擴展迅速,電器、汽車製造業猛然倔起,汽車、電器設備、家庭機械、加工食品和成衣開始進人家庭,給不少美國人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舒適。地產交易、股票市場特別活躍,一些投機家在這類賭博性行業中一夜之間成為暴發戶。財富的多少成了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人們開始了盲目地賺錢,賺“快”錢,賺更多的錢;追逐變富裕,變得更富裕……同時,美國的享樂主義、斯賓塞的進化論和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哲學在美國大行其道,傳統清教徒式的道德觀念和宗教信仰所推崇的“勤勞節儉”等思想,逐漸被追求個人財富、享受物質生活等消費享樂主義所取代。

作品鑑賞

“美國夢”從—開始落地生根,—直是美利堅民族的理想與追求,它本該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卻何以會走向了幻滅呢?蓋茨比的故事告訴我們,如果—種夢想,有的只是對物質的追求以及對成為“大人物”的渴望,卻缺乏對為什麼要擁有財富和擁有了財富後究竟應該怎樣生存這樣一些具有人類終級意義的問題的思考,這樣的夢想終究是海市蜃樓,也必定是短視和沒有延續力的夢想。
當金錢代表一切的時候,美國夢中原來包含的理想成分早已經不在。物質的美國夢雖然並不盡然是一個全部表達了美國精神的夢想,但美國夢的物質的一面給予人們這樣的思考:在美國夢的物質夢想實現以後,究竟應該如想的精神夢想?其內涵究竟應該包含一些什麼樣的原則?沒有—個社會能夠僅僅依靠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去長期維持人們的生活意義和興趣,人究竟要過的是精神生活,只有精神生活才是具有無限豐富發展的空間。這恐怕是一個有關人類生存意義的根本性的問題,包含對物質追逐的夢想就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夢想,是終將會幻滅的夢。
以向他人炫耀、希望得到虛榮和聲望為特徵的消費文化觀使個人難以成功。成功人士要炫耀自己,就要體現出比別人高出一籌,也就是比別人更有錢,更有地位,更有智慧,甚至不惜誇大事實。他們希望其他人對自己卑躬屈膝。但下層人物面對這種虛偽的炫耀,有的會儘量迴避,不願意示弱;有的會產生歆慕,甚至嫉妒;有的會看不起這種虛偽的表現,而且會極力詆毀,在合適的時候把他們擊倒。上層人物更是不願意有人與他們平起平坐,對這些人百般打擊。
這種人與人的關係中,美國夢必將被擊得粉碎。以蓋茨比為代表的底層人物的表現消費,表面上融入了上層社會,但事實上他們難以真正成為上流人物。蓋茨比等人的表現消費是以模仿為基礎的,這是由他們天生的自卑感造成的。蓋茨比編造自己的過去就體現了這種自卑感,這使得他們只能在上流社會中尋找自己心理上的歸屬。而這種自卑感令他們永遠難以擺脫從祖輩繼承下來的膚色、方言、口音、習慣、風俗、生活方式和行為舉止,給他們帶來種種的不適,使得他們難以融入上流社會。蓋茨比可以模仿,但卻難以彌補與上流社會的差距。
蓋茨比的死亡,是他一生的終結、夢想的破滅,“他……獻身於一種博大、庸俗、華而不實的美”。同時也暗示了當時美國青年人盲目追求夢想的破滅。當時的美國社會,金錢至上,階級森嚴,下層人,既使是暴發戶,想擠入上流社會也不能被接受。雖然蓋茨比喬裝打扮,仿照上層人生活,外表、舉止儼然上流人物模樣,但他根深蒂固的下層人出身,矇騙不了上流人“雪亮的眼睛”。而他不顧殘酷的現實,一味地沉溺在夢想之中,是注定會以失敗而告終的。
黛西對財富的熱愛勝過對愛情的追求,為保護自己,她可以改弦易轍,決不陷入感情的困擾和義務當中,自私與無情是黛西的本性。作者對黛西性格的準確刻畫,進一步揭示了主題。很多青年對黛西的外表無限傾心,也就是對“美國夢”的無限追求和嚮往。黛西的美使“美國夢”更具吸引力和誘惑力。黛西的華而不實、自私冷酷、淺薄無聊,預示著“美國夢”的廢蕪和不現實性,以及“美國夢”的無價值以及追求者的盲目性。冷酷無情、追求奢侈與財富是黛西的悲哀,無疑也就是所有上層人的悲哀。
美國20世紀20年代的“規範消費文化”以人與國家機構、社會組織的關係變成了消費關係為特徵,正義和公正被扭曲了,國家機器不能給“逐夢人”一個公平的環境。“規範消費文化”是指“受某種價值規範支配的,傳達某種集體意識或浴意識的消費行為方式”,就是說消費行為方式受到價值和規範系統的支配和調節。
不僅是蓋茨比,任何一個想實現自己美國夢的人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都受到三種消費觀的深刻影響消費來縱情享樂;用消費來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財富;用消費不擇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但這三種消費觀念會選成嚴重的後果,形成三大矛盾:1.自身的矛盾。實現美國夢需要有精神和智力支持,但享樂主義只重物質,不重精神,使人失去了發展的動力;2.個體與個體的矛盾。即需要別人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卻又得不到;3.個體與社會的矛盾。個人的美國夢的實現而要有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但在腐蝕了的社會又得不到。這三大矛盾嚴重地阻礙了個人的成功,甚至阻礙著整個社會的進步。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作者菲茨傑拉德選擇尼克·卡洛韋作為敘述人,以“只有被追求者和追求者,忙碌者和厭倦者’的身份和口吻孜孜不倦地講述著蓋茨比和黛西之間的愛的故事——其實尼克充當了小說故事的第一敘述人,面向的是讀者;菲獲傑拉德充當了小說故事的隱性或間接敘述人,是一個萬能敘述人;而蓋茨比則充當了小說的一號男主人公兼及小說中講故事的第三敘述人,面向的是自己。小說家菲茨傑拉德的聲音始終貫徹在尼克和蓋茨比聲音之中,並貫穿始終。
敘事學框架下的蓋茨比是一個了不起的“美國往事“的敘述,看似是對蓋茨比和黛西的個人故事的輓歌式的敘述,實則是對一段美國宏大歷史焦慮的敘述。
這個故事框架下蓋茨比的個人經歷是作家菲茨傑拉德對大蕭條時期之後的“爵士時代”的一個不安的敘述:它刻錄著“爵土時代”及其伴隨著這個時代所發生的一切,具有深到的社會普遍代表性和認識價值。這個敘述從蓋茨比的豪宅到美國人的夢想,都可被視為是對了不起的“美國往事”的一個憂傷而優美的文學追述,好似一隻”駛向未來的船,卻也無休止地夢回過去。”他從個人情感和理想入手將蓋茨比塑造為一個當代英模式的、不切實際的、滿腦子對世界充滿虛幻夢想的、自認為是紳士派頭的、幽靈式的性格,仿若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多餘的人”,從而使整個作品仿若19世紀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安魂曲”——一首20世紀“爵士時代一美國夢”的安魂曲。
首先,《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講述人尼克是相對於作家菲茨傑拉德所塑造的讀者喜歡的那種敘述人,也是一個“個人化的”,“自敘述的”敘述人,因為他不僅在故事之內,而且還擔任主要角色。他是一個出眾的人物,具有優良的個人品質。不僅如此,這個個性化的敘述人是作家本人的聲音,同時也是敘述人尼克向讀者講述的聲音。藉此,尼克講述著自己的個人歷史、故事——1915年畢業於紐哈芬,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22年又去了東部學金融,而後利用假期來到紐約,觀察並偵探蓋茨比及其從中歷折射出的、當時美國整個爵士世界時尚而消費的社會歷史情形。他對周圍的世界和人充滿了極度的天真的好奇心和敏銳的觀察力,尤其“願意和他人分享他所知道的有關秘聞和隱私”,包括自己的故事;他有著完整的身份———個來自於美國中西部的部落家族第三代傳人。敘述人尼克巧效地拉開了敘述者與他本人的距離,以利於作品故事的被敘述;藉此敘述,敘述人尼克直接端出了自己的觀點;他比主人公蓋茨比知道得多;他的敘述是“內在聚焦的”。也就是說,這個故事是由尼克從他這個固定的角度講述的,並滲透著他個人的觀點。
尼克還同時身兼“局外異敘述的”題述人,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不在自己敘述的故事之中。作為一個旁觀者,他與蓋茨比聯手奠定了一個典型的美國20世紀20年代的爵士時代的輓歌式的神話敘事格調,敘述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結構敘述內容,更值得注意的是,小說的結構敘述的大目的和大敘述顯然是由幾個嚴肅莊重而非輕薄的目的和次主題構成的:一是瀰漫著些許神秘氣息的羅曼司;二是極度的富有與美貌以及被滿足了的窮奢極欲;三是愛的幻覺和強烈的地域感。其中有著對蓋茨比與黛西羅曼司的、有著對蓋茨比寓所的漂亮花園和豪華派對的、還有著對蓋茨比葬禮的等等精神內容活動的敘述,尤其通過派對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在美國中西部或整個美國的日益盛行,顯現出美國的時代精神構成和走向。

作品評價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他(菲茨傑拉德)最好的小說,該書敏銳地抓住了當 代社會生活的主題,並以 象徵手法展現了“ 美國夢”傳奇之下的嘲諷及悲悵。
——《 牛津美國文學詞典》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自 亨利·詹姆斯以來美國小說邁出的第一步,因為菲茨傑拉德在其中描寫了宏大、熙攘、輕率和尋歡,凡此種種,曾風靡一時。
——T.S. 艾略特
對18歲那年的我來說,最欣賞的書是阿珀達依庫的《 半人馬座α星》。但在反覆閱讀的時間裡,它逐漸失去最初的光彩,而把至高無上的地位讓給了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而且《了不起的蓋茨比》對我始終是絕好的作品。興之所至,我便習慣性地從書架中抽出《了不起的蓋茨比》,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傑作!我真想把其中的妙處告訴別人。但環視四周,竟無一個人讀過《了不起的蓋茨比》,甚至連想讀的人都沒有!在1968年,閱讀菲茨傑拉德的作品,雖然算不得反動之舉,也終非值得提倡的行為。
—— 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
20世紀流傳最廣、最為人欽佩的美國小說。
——克羅蒂亞·皮埃羅龐:《紐約人》
我們終於擁有了一部美國傑作:粗糙的水晶被磨成真正的鑽石。
——詹姆斯·迪克
篇章安排精巧至極,沒人能想出比這更好的構思了。
——H.L.門肯
當菲茨傑拉德處於他創作顛峰之際,他把對社會百態的了解化為了文字(他既是社會的批判者,也是社會的犧牲品),至少成就了一部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
——E.L.多克特羅:《 民族》
一本奇特的書。神秘而光輝閃耀的故事。他寫得很美——他風格如此,因為他落筆自然,對形式的把握臻於極至。
——艾德文·克拉克:《紐約時報書評》
“既然他能夠寫出一本像《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樣的好書,我相信他一定能寫出更好的書。”
—— 海明威

作者簡介

F.S.菲茨傑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美國小說家。1896年 9月24日生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父親是家具商。他年輕時試寫過劇本。讀完高中後考入普林斯頓大學。在校時曾自組劇團,並為校內文學刊物寫稿。後因身體欠佳,中途輟學。1917年入伍,終日忙于軍訓,未曾出國打仗。退伍後堅持業餘寫作。1920年出版了長篇小說《人間天堂》,從此出了名,小說出版後他與吉姍爾達結婚。婚後攜妻寄居巴黎,結識了安德遜、海明威等多位美國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問世,奠定了他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時代”的發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菲茲傑拉德成名後繼續勤奮筆耕,但婚後妻子講究排場,後來又精神失常,揮霍無度,給他帶來極大痛苦。他經濟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萊塢寫劇本掙錢維持生計。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幾乎無法創作,精神瀕於崩潰,終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迸發心臟病,死於洛杉磯,年僅44歲。菲茲傑拉德不僅寫長篇小說,矩篇小說也頻有特色。除上述兩部作品外,主要作品還有《夜色溫柔》(1934)和《末代大亨的情緣》(1941)。他的小說生動地反映了20年代“美國夢”的破滅,展示了大蕭條時朗美國上層社會“荒原時代”的精神面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