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頭樣增生變化

乳頭樣增生變化

乳頭樣增生變化是一種無症狀的結節性或乳頭狀黏膜病損,常見於鱗狀上皮,鱗狀上皮向表面突出生長呈乳頭狀,其上過度不完全形化,乳頭中心含脈管樣疏鬆結締組織。鱗狀上皮增生是以外陰瘙癢為主要症狀的外陰疾病。任何原因不明的外陰瘙癢,在長期抓和摩擦後,亦可導致鱗狀上皮增生。雖然其他疾病如念珠菌陰道外陰炎等可使外陰繼發鱗狀上皮增生的改變,但因其病因明確,在針對其原發疾病進行治療後,均能迅速治癒,故不屬於本病範疇。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全身
  • 相關疾病:宮頸癌 外陰癌 宮頸息肉 尖銳濕疣 淋病 梅毒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 肉瘤 宮頸復發癌 宮頸腺癌 結核性宮頸炎 妊娠合併宮頸癌 宮頸微小型浸潤癌 瘢痕癌 宮頸浸潤癌 絕經 絕經後子宮頸癌 糖尿病 心臟乳頭樣彈性纖維瘤 子宮頸肉瘤
  • 相關症狀:角栓 結痂 鱗狀細胞癌 丘疹 乳頭樣增生變化 濕疣 息肉 痣細胞
  • 所屬科室:婦產科 婦科
  • 相關檢查:子宮頸黏液檢查 一般攝片檢查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由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引起的鱗狀上皮增生性疣狀病變。HPV有多種亞型,與生殖道尖銳濕疣有關的主要有HPV6、11、16、18型。國內外報導外陰尖銳濕疣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已成為常見的女性性傳播疾躺。HPV主要感染鱗狀上皮,外陰尖銳濕疣約50%―70%同時伴有陰道、宮頸的尖銳濕疣,且易與多種性傳播疾病如淋病奈氏苗、滴蟲、白念珠菌、衣原體、梅毒螺旋體等並存。溫暖、潮濕的外陰皮膚易於HPV的生長;妊娠、糖尿病、影響細胞免疫功能的全身疾病時,尖銳濕疣生長迅速,且不易控制。少部分患者的尖銳濕疣可自行消退,但機制不明。HPV除可引起生殖道的尖銳濕疣外,還可能與生殖遭腫瘤的癌前病變有關.尤其是HPVl6、18型與外陰癌、宮頸癌的關係更為密切。

檢查

本病最常見於面、頭皮、軀幹、上肢,但也可發生於體表任何部位。魚鱗病早期損害為小而扁平、境界清楚的斑片,表面光滑或略呈乳頭瘤狀,淡黃褐或茶褐色。以後損害漸漸增大,表面更加呈乳頭瘤樣,可形成一層油脂性厚痂。色素沉著可非常顯著。陳舊損害的顏色變異很大,可呈健皮色或淡茶褐色乃至暗褐色,甚至黑色。毛囊角栓是重要特徵之一,有時甚至很小的早期皮疹,即已看得很清楚,較大損害的疣狀表面則由許多小而扁平的乳頭瘤樣損害聚合而成。結痂很厚的損害,輕輕揭去表面痂皮後,表面呈乳頭瘤樣。雖然損害表面多呈油脂狀,但有不少損害表面乾燥呈疣狀。如損害淺表時,則猶如粘著於表皮。

鑑別診斷

有些早期損害似扁平疣;發生露出部位的角化型損害易與老年性角化病(或日光性角化病)相混淆;色素很深的損害應與痣細胞痣區別。魚鱗病發生炎症或受了刺激的損害可類似基底細胞瘤或鱗狀細胞癌乃至惡性黑素瘤,此時則需作活檢或手術後作病理檢查來鑑別。
(一)扁平濕疣:為表現扁平的潮濕的丘疹,常常融合,基底不窄,可找到梅毒螺旋體,梅毒血清學陽性。
(二)女陰假性濕疣:又稱女陰尖銳濕疣樣丘疹,多見於青壯年。皮疹位於兩側小陰唇內側面,為群集不融合的魚籽狀或息肉狀小丘疹,觸之有顆粒感或柔軟感,淡紅色,較潮濕,一般無自覺症狀,有的有輕度癢感。
(三)陰莖珠狀丘疹:多見於青壯年,為冠狀溝部珍珠狀半透明丘疹,白色、淡黃或紅色,呈圓錐狀、球狀或不規則狀,沿冠狀溝排列成一行或數行,甚或包繞一圈,無明顯覺症狀。
(四)鮑溫樣丘疹病:皮疹常由多個色素性丘疹組成,也可單個出現,散在分布或有群集傾向,排列成線狀或環形,嚴重可融合成斑塊,發展緩慢(數月或數年),本病為原位鱗癌,或由尖銳濕疣發展而來。本病女性稍多,分布部位主要在大小陰唇、肛周。
(五)皮脂腺異位症:丘疹在黏膜內,無重疊生長,多為淡黃色。
(六)皮脂腺增:淡黃丘疹,無蒂,無棘刺,無重疊,無融合。
(七)系帶旁腺增生:包皮系帶兩側成對排列的皮色或淡紅色丘疹,有的表面可見輕度棘刺狀。丘疹基底不窄,粟粒或針頭大,無明顯自覺症狀。
(八)傳染性軟疣:單個不融合的皮色半球形丘疹,周圍光滑,中央有臍凹,可擠出軟疣小體。

緩解方法

(1)注意個人衛生,避免不潔性交和性亂。性接觸傳染為本病主要的傳播方式,預防應以避免不潔性交和性亂為主,此外,少數可通過間接接觸感染,應注意個人衛生,不共用生活用品,如毛巾、內褲、浴盆等。
(2)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宮頸HPV感染多為亞臨床型,單靠肉眼識別將有大部分病人被漏診,有資料顯示宮頸濕疣的臨床漏診率達85%,這成為復發和蔓延的原因,並且宮頸HPV感染有發展至宮頸癌的危險性,早期徹底治療有助於降低宮頸癌的發生。套用陰道鏡早期可發現宮頸部的異型上皮、異型血管以及早期癌變,並準確地選擇可疑部位作活體組織檢查。有調查顯示陰道鏡和病理診斷符合率為9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