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火

乞火,典故名,典出《漢書》卷四十五《蒯通傳》。“然物有相感,事有適可。臣請乞火於曹相國 。”後因用“乞火”為向人說情、推薦的典故。亦指指為人排解糾紛。

基本介紹

  • 詞目:乞火
  • 拼音:qǐ huǒ
  • 解釋:指向人說情、推薦
  • 典源:《漢書》卷四十五《蒯通傳》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譯文,釋義,用典示例,人物簡介,

基本信息

詞目:乞火
拼音:qǐ huǒ
解釋:指向人說情、推薦。亦指為人排解糾紛。

詳細釋義

典源

《漢書》卷四十五《蒯通傳》
客謂通曰:「先生之於曹相國,拾遺舉過,顯賢進能,齊國莫若先生者。先生知梁石君、東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進之於相國乎?」通曰:「諾。臣之里婦,與里之諸母相善也。里婦夜亡肉,姑以為盜,怒而逐之。婦晨去,過所善諸母,語以事而謝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縕請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爭鬥相殺,請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婦。故里母非談說之士也,束縕乞火非還婦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適可。臣請乞火於曹相國。」

譯文

有賓客對蒯通說“:先生您在曹相國那裡,拾遺舉過,進薦賢能,齊國無人能及先生。您知道梁石君、東郭先生是超越世俗的人,為什麼不推薦給相國呢?”蒯通說“:是啊。我的家鄉有個婦人,與鄉里的老婦們相處很好。一天婦人家夜裡肉不見了,婆婆認為是鄉婦偷了,一怒之下將鄉婦趕走。鄉婦早上離去,遇到同她關係好的老婦們,將發生的事說了,向她們告別。老婦說‘:你慢慢走,我現在讓你家追你回來。’老婦馬上纏了亂麻到丟肉的這家借火,說:‘昨夜裡,狗得了肉,拚死爭鬥,借火去燒水收拾死狗。’丟肉家急忙去追回鄉婦。鄉里老婦不是談說之士,纏麻借火而不說要追回鄉婦,然而事情可以互動影響互相打動。我將向曹相國‘借火’。”

釋義

“然物有相感,事有適可。臣請乞火於曹相國 。”後因用“乞火”為向人說情、推薦的典故。亦指指為人排解糾紛。

用典示例

杜牧《寄崔鈞》:“自慚掃門士,誰為乞火人?”
唐杜牧《酬張枯處士見寄長句四韻》:“薦衡昔日知文舉,乞火無人作蒯通。”
宋 徐鉉 《吳王隴西公墓志銘》:“投杼致慈親之惑,乞火無里婦之辭。”
談遷《北游錄·紀聞上》:“側足含吝,乞火絕望於鄰姬;曳尾懷安,熱中久冷於漁父。”

人物簡介

不戰而屈人之兵,智略奇才蒯通有個“中國好舌頭”輔佐的韓信空有“雄才”,辜負了蒯通三分天下的“大略”
因鼓搗韓信自立為王,差點被劉邦煮了,靠機智轉危為安,後來蒯通被劉邦抓起來,劉邦問道:“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回答說:“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劉邦生氣地說:“煮了。”蒯通說:“哎呀,煮死我,冤枉啊!”劉邦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蒯通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一時天下英雄豪傑像烏鴉一樣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傑都來搶奪它,於是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率先得。跖的狗對著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那個時候,我只知道有個韓信,並不知道有陛下。況且天下磨快武器、手執利刃想稱霸帝業的人太多了。您怎么能夠把他們都煮死呢?”劉邦一聽,也有道理,就赦免了蒯通的罪過。說起來,以蒯通的智謀,對劉邦看得是一清二楚,知道當時劉邦需要的是忠心不二之臣,自己勸韓信造反,那是對韓信盡忠,所以自己是忠臣,劉邦不能殺忠臣,蒯通有恃無恐。《史記》除了這三次正面描寫蒯通的事跡外,在《田儋列傳》的結尾有一段評語也很能說明問題。司馬遷這樣嘆道:“甚矣蒯通之謀。”——蒯通的計謀實在厲害呀!然而,即便如此能規劃他人的人生,蒯通卻並未規劃好自己的結局。歷史上,蒯通最終只是以相國曹參的門客結局,每天給人講講故事,一代奇人以“故事大王”而終老,可謂遺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