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

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引水40立方米/秒,是福建省較大的跨地市引水工程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
  • 位置:福建省
  • 流域面積:9640平方公里
概述,工程組成,攔河閘,輸水乾渠,防洪設計,工程進展,意義,

概述

工程樞紐位於龍海江東橋下游3公里的郭洲頭,流域面積964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為80.1億立方米。是具有城市供水、農業灌溉和改善航運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

工程組成

工程主要由郭洲頭橋閘樞紐和3條引水乾渠組成。橋閘樞紐由南、北港攔河閘,南、北港船閘,以及中乾渠進水閘和自備電廠組成。

攔河閘

南港攔河閘15孔,每孔淨寬10米,全長200米,為井柱樁基礎、開敞式鋼筋混凝土結構;閘門為直升定輪平板鋼閘門,每扇重18.1噸;採用2×30噸液壓啟閉機,設定三個啟閉機房操作運行。南港船閘,最大通船噸位為100噸。
北港攔河閘共25孔,每孔淨寬10米,全長293米,為井柱樁基礎和三孔連續底板,使用直升定輪平板鋼閘門,每扇重11.3噸;採用2×15噸液壓啟閉機,設三個啟閉機房操作。北港船閘,通船噸位5噸。

輸水乾渠

工程設左、中、右三條輸水乾渠。
左乾渠渠首進水閘設在江東橋左端,引水流量為22立方米/秒,乾渠從角美至廈門全長51公里。具體流向為:乾渠1.2公里處分6立方米/秒水量入原江東渠至廈門海滄,灌溉農田9.2萬畝;輸水16立方米/秒的乾渠經角美鎮、角美開發區及沿途取水和灌溉(水量為4立方米/秒)。工程設定有吳宅(全長669.8米)、田邊(全長1751.5米)洞涵,進水閘、節制閘、排洪閘、交通橋等建築物43座。左乾渠入廈門地境的流量為12立方米/秒,渠道長36公里,有茂林(全長3020米)、市頭(全長1835米)兩處洞涵。進廈門境的水量,除沿渠鄉鎮和農業用水外,在杏林海堤設集美抽水站,裝9×1035千瓦抽水機,通過集美海堤向島上輸水5.3立方米/秒,島上設安兜(裝機7×130千瓦)、高殿(裝機2×130千瓦)二座抽水站,向島內供水。
中乾渠在郭洲頭引水,水量為8立方米/秒,全長25公里,流經紫泥鄉的烏礁、許茂兩個洲島,灌溉農田4.2萬畝,主要建築物有跨九龍江北溪的中港渡槽和入洲島的倒虹吸管一條。
右乾渠在馬崎引水,水量為10立方米/秒,全長5公里,主要是補充西溪橋閘引水工程枯水期水量的不足,提高18萬畝農田的抗旱能力。

防洪設計

工程以五十年一遇洪水設計,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最大洪峰流量為11600立方米/秒,水閘設計正常蓄水位為4.80米(黃海高程)。

工程進展

北溪引水工程1971年列為國家基本建設項目,1972年4月,廈門境內工程最先動工,1975年12月,南、北橋閘和中、右乾渠相繼開工,其間受“文化大革命”干擾曾幾度停工。1978年南、北港橋閘完工,1979年龍海承擔的左乾渠的15公里施工,由於時間緊,施工條件差,原福州軍區派出4000名指戰員、80多台施工機械設備支援工程建設,與龍海人民並肩奮戰,完成施工難度最大的吳宅、田邊洞涵。左乾渠的廈門段,在茂林洞涵採用省內最先使用的盾構掘進技術,大大縮短工期。1980年5月1日勝利通水,1982年11月竣工驗收。工程總投資4850萬元。

意義

工程每年向廈門供水1.68億立方米,北溪引水工程的供水占廈門市用水量的80%以上。同時,對廈門郊區、龍海的角美和紫泥等鄉鎮的16萬畝農田灌溉,以及上述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也起著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