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洞天國家級風景區

九洞天國家級風景區

九洞天風景區位於貴州大方縣,距大方縣城60公里,離納雍縣城50公里,離畢節市70公里。200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景區內有九個伏流“洞口”,稱“九洞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洞天國家級風景區
  • 地理位置:貴州省大方縣
  • 氣候類型:高海拔亞熱帶氣候
  • 著名景點:九洞天
九洞天風景區簡介,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景區特點,所獲榮譽,旅遊信息,

九洞天風景區簡介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洞天風景區位於貴州省大方縣,距大方縣城60公里,離納雍縣城50公里,離畢節市70公里。景區屬高海拔亞熱帶氣候,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11.8度,常年處於5.5-24.2度之間,河谷由西向東,溫暖濕潤,日照充足。
景區內的河谷兩岸自然植被非常豐富,有著眾多野生群猴。坐船而下,可觀賞到千姿百態、氣勢磅礴的自然景觀。下游約2公里處,有九個伏流“洞口”,稱“九洞天”,每個“洞口”周圍都有奇特的熔岩景觀,形成了風格迥異的伏流洞口風光。

地理環境

九洞天風景區位於大方縣城以西(東經105°15′47″—106°08′04″,北緯26°50′20″—27°36′04″),離大方縣城60公里,離納雍縣城50公里。“九洞天”是一個由水旱溶洞、伏流、天橋、石林、懸崖、絕壁、峰叢幽谷等組成的規模宏偉的天然風景群。總長20餘公里,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1.8℃,屬溫暖帶濕潤季風氣候。“九洞天”為整個景區的精華,由九個通天大洞和幾個暗湖、溶洞組成,烏江水繫上游六仲河水穿洞而過,流程長2000米。是集古、奇、秀、險、幽為一體的自然景觀。
九洞天景區屬於滇東高原黔北台隆畢節市北東及西南走向構造變形結合部,岩石主要為二迭系石灰岩。河谷為岩溶箱形深切割峽谷,岩壁接近90°,景區內分布有溶蝕旱洞,伏流洞穴,溶蝕塌陷等喀斯特典型地貌。兩岸懸崖峭壁上有眾多常年性和季節性瀑布、冒泉,河流漲落受季節影響變化較大。
九洞天景區覆蓋土壤主要為地帶性土壤小黃泥、岩性土褐色石灰土,PH值5.5—7.1。河谷兩側附近土層較薄,石灰石裸露較多,離河谷較遠土層較厚。

自然資源

景區植被良好,主要野生喬、灌木有樟樹、楓樹、樺樹、桑樹、青槓、思栗、松、杉、及合歡、岩哨子、紅子刺、毛竹、殼斗科植物等;另有藤木植物和蕨類。野生動物主要有猴、獐、黃鼠狼和蛇及各種水鳥等,河谷是野鴨越冬地,溶洞中有岩燕和蝙蝠棲息,河水中主要生長紅嘴細鱗魚、黃蠟丁魚等。

景區特點

九洞天是國務院授予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是烏江幹流六仲河上游流經兩縣之間的一段以伏流(當地人叫陰河)為代表的喀斯特綜合地貌。該段伏流時隱時現,神奇莫測,形成地下河,當地人稱瓜仲河,長約7公里,在下游長約6公里的河段上,箱形切割頂板多處塌陷,形成了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天窗洞口,使伏流明暗交替,洞洞相連,組合成集伏流、峽谷、洞穴、天橋、天坑、及生物化石為一體的雄奇瑰麗的岩溶大觀。

所獲榮譽

1987年,九洞天與黃果樹瀑布一道被評為貴州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
1989年,國際岩溶專家、牛津大學博士威廉士考察後評為世界之首的景觀,全世界只有南斯拉夫可以與之相媲美,因而被譽為“中國岩溶百科全書”、“喀斯特地質博物館”。
2004年,九洞天被國務院批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8年9月,九洞天在廣州深圳被國際旅遊組織團評為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十大旅遊景區之一。
2009年4月在海南世界旅遊精英博鰲峰會上,被組委會授予“國際王牌旅遊景區”稱號。

旅遊信息

畢節有直接抵達景區的班車。若從貴陽出發,則乘2路公車到西客站。13:50有一班車到大方(票價35元)。
遊覽九洞天時,可走水泥路面修建的棧道,也可行船走水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