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琴派

九嶷琴派

九嶷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清代時,楊宗稷(時百)建立九嶷琴社,立一家宗風,形成九嶷琴派。琴風蒼勁堅實,清麗脫俗,講究吟猱節奏。另外,九嶷派在發掘古譜方面尤為突出。代表琴曲包括:《廣陵散》、《幽蘭》、《大胡笳》、《流水》、《平沙落雁》、《離騷》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嶷琴派
  • 地區:湖北-北京
  • 創始人:楊宗稷
簡介,現狀,九嶷派的傳承:,第一代,第二代傳人,第三代傳人,第四代傳人,

簡介

九嶷琴派由楊時百建立,楊時百是湖南人,他的家鄉有九嶷山,因此這樣命名。他曾經在北京向黃勉之學琴。

現狀

2003年11月的時候,古琴列入世界遺產。2006年第一個非物質遺產日,北京市申報的時候發現北京也有自己的古琴特色,即九嶷派古琴

九嶷派的傳承:

第一代

楊宗稷(時百)楊時百編纂了一部琴學專書《琴學叢書》,曲譜部分有32首,附有工尺板眼。對《幽蘭》、《廣陵散》等久已絕響的傳統名曲也作了點拍的嘗試。書中除了曲譜以外,收錄的琴學資料頗豐,文字部分涉及面很廣。此書從1911年到1931年間陸續成書,共43卷,約70萬言。

第二代傳人

1.楊葆元
楊葆元(公元1899年—公元1958年以後)字乾齋,楊時百之子,現代九嶷派琴家。
楊葆元繼承家學,琴風凝重蒼勁,清潔流暢,吟猱有度,節奏分明,為九嶷派代表人物之一。
師承:楊時百
琴曲錄音:《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卷六收錄了《伐檀》、《歸去來辭》、《鹿鳴》、《平沙落雁》。
琴曲選聽:《伐檀》、《歸去來辭》、《鹿鳴》、《平沙落雁》
2.管平湖
管平湖(公元1897年—公元1967年)名平,字吉庵,號平湖,蘇州齊門人,現代最傑出的琴學大家之一。
管平湖之父管念慈(字敬安)為“如意館”畫師,頗受光緒帝賞識,能琴。管平湖從小隨父學畫習琴,父喪後又隨葉詩夢、張相韜學琴,後師從九嶷派創始人楊時百,再後又師從閩派悟澄和尚。而他的《流水》是受學于山東道人川派琴家秦鶴鳴。
管平湖初在燕京藝專教課,生活清苦,以收授私人學生,同時修琴、修整古漆木器維持生活。公元1952年,他受聘於音樂研究所,從此生活得到安定。這對他的琴學研究也提供了較為良好的環境。他著有《古琴指法考》,有很大影響。
管平湖是九嶷琴派最具代表性的名家之一。其琴風博取九嶷、閩、川之長,蒼勁堅實,清潔脆亮,瀟灑流暢,意味深遠,緩疾有度,吟猱圓滿,被琴界稱為“管派”。
美國在太空探測器中錄製了多首地球人類音樂文化的代表作品,在太空中播放。管平湖所彈奏的《流水》作為唯一的中國音樂的代表作,被選入其中。這使中國的琴文化在全世界文界形成影響。海內外逐漸興起的“古琴熱”,和《流水》飛向太空,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管平湖有琴曲專輯《管平湖古琴曲集》流行於世,收錄琴曲十七首,包括:《流水》、《長清》、《鷗鷺忘機》、《良宵引》、《龍翔操》、《烏夜啼》、《春曉吟》、《白雪》、《廣陵散》、《平沙落雁》、《風雷引》、《獲麟》、《碣石調幽蘭》、《瀟湘水雲》、《大胡笳》、《離騷》、《欸乃》。《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卷一、卷四中,分別收錄了管平湖的《碣石調幽蘭》、《離騷》、《廣陵散》和《流水》、《欸乃》、《胡笳十八拍》。
管平湖的琴曲,可謂每一首都很經典,尤以《流水》與《廣陵散》最具特色。《流水》之酣暢淋漓,《廣陵散》之氣勢滂沱,皆膾炙人口,令人嗟嘆。另外,其《平沙落雁》之清冷,《長清》之風骨,《鷗鷺忘機》之清雅,《良宵引》之恬靜,《離騷》之冷峻,《白雪》之琳琅等,無不是琴曲中的珍品。
師承:葉詩夢、張相韜、楊時百、悟澄和尚。
琴著:《古琴指法考》
琴曲錄音:《管平湖古琴曲集》收錄琴曲十七首。《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卷一、卷四中,分別收錄了《碣石調幽蘭》、《離騷》、《廣陵散》、《流水》、《欸乃》、《胡笳十八拍》。
琴曲選聽:《流水》
3.關仲航
關仲航(公元1896年—公元1972年),現代北京九嶷派琴家。
北京古琴研究會成立後,他於會中從事古琴傳習工作。
關仲航琴風重實穩健,蒼勁流暢。《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卷八中收錄了他的《漁樵問答》。其曲充分體現了他的演奏特點。
師承:楊時百
琴曲錄音:《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卷八收錄《漁樵問答》。
琴曲選聽:《漁樵問答》
4.李浴星
李浴星(公元1908年—公元1976年),河北豐潤縣人,現代九嶷派琴家、書法家、畫家。
是創始人楊時百最小的弟子。
李浴星曾入北京,就讀於中國大學法律系,並師從九嶷派創始人楊時百學琴,操縵數十年而不輟。除古琴外,其書畫造詣皆高,為時人所重。
公元1949年,李浴星回唐山定居,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遇難。
師承:楊時百

第三代傳人

1.鄭珉中
鄭珉中(公元1923年-- ),北京人,祖籍四川華陽,現代琴家、書法家、畫家、古琴鑑定學家、古硯鑑定學家。
鄭珉中之畫,師承林彥博、汪靄士、溥雪齋;書法師承溥雪齋;琴學師承管平湖。其琴風蒼勁穩健,古樸純和。而其在古琴的研究和鑑定方面,見地甚深,最具權威。
鄭珉中長期工作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曾任陳列組、歷代藝術組、書法銘刻組、繪畫組、銅器組、金石組、工藝組組長,公元1982年以後,重點從事古琴、古硯的研究。
鄭珉中是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師承:管平湖
琴曲選聽:《秋塞吟》
2.王迪
王迪(公元1923年—公元2005年),現代九嶷派女琴家。
王迪師承現代古琴大師管平湖,她繼承管平湖的琴學的同時,熱衷於發掘琴歌。她從《東皋琴譜》、《風宣玄品》、《張鞠田琴譜》、《松聲操琴譜》等二十餘種較為流行的琴譜中發掘整理出琴歌百餘首,並請專人以簡譜、減字譜、歌詞三行格式逐一繕寫,以便於演唱和彈奏,並有多首琴歌錄音,流行於世。
王迪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古琴會副會長,曾參加查阜西先生帶領的古琴採訪小組,是《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的特約編輯。
師承:管平湖
琴曲選聽:《陽關》
3.李天桓
李天桓(公元1942年-- ),原籍河北,生於北京,後遷回唐山,現代九嶷派琴家。
李天桓為九嶷派李浴星之子,少承家學,隨李浴星習琴,並曾受教於管平湖、查阜西等琴家。其擅長《良宵引》、《歸去來辭》、《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水仙操》等琴曲。
公元2000年,李天桓成立唐山古琴研究會,並任會長。此後在河北、天津地區,多此舉行琴事活動,如古琴音樂欣賞、九嶷派琴學講座等。其琴著包括:《一鼓息萬動再弄鬼神泣——李浴星先生髮掘古琴曲<廣陵散>憶記》、《修琴點滴》、《關於古琴記譜的淺見》、《近百年來唐山的古琴概況》、《瑣憶管平湖先生》等。
師承:李浴星
琴著:《一鼓息萬動再弄鬼神泣——李浴星先生髮掘古琴曲<廣陵散>憶記》、《修琴點滴》、《關於古琴記譜的淺見》、《近百年來唐山的古琴概況》、《瑣憶管平湖先生》等。
琴曲選聽:《高山》、《流水》、《水仙操》

第四代傳人

1.李金洞
李金洞(1976-),名清,字金洞,李天桓先生之子。生於河北唐山,1997年定居天津,任教於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青青琴社社長。12歲隨父親李天桓學琴,其彈奏《流水》、《歸去來辭》、《平沙落雁》等曲目和老八張的本派琴家錄音如出一轍。李浴星先生傳承的《高山》、《水仙操》等曲又得李天桓先生悉心指導,味道盎然。
擅長把現代曲子改變成古琴曲,如《禮儀之邦》、《倩女吟》(改編自倩女幽魂)、《武則天》主題曲等,得到廣大網友好評。
琴曲選聽:《高山》、《流水》、《水仙操》、《瀟湘水雲》、《禮儀之邦》、《倩女吟》等。喬珊
2.喬珊(公元1962年-- ),北京人,現代九嶷派女琴家。
喬珊幼習琵琶,十九歲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師從管平湖的女弟子王迪學琴,後又受學於李祥霆。其琴風灑脫,結合西樂表現手法,注重情緒渲染,尤其擅長琴歌,並常以古琴與樂隊進行合奏。
公元1989年,喬珊定居香港,曾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1994年移民加拿大。她在大陸、香港、加拿大等地,都熱心推廣古琴,以重振九嶷派為志向。
喬珊有專輯《古琴新韻》流傳於世,收錄曲目包括琴曲:《廣陵散》、《流水》、《梅花三弄》,琴歌:《釵頭鳳》、《關山月》、《詠梅》、《胡笳十八拍第一拍》、《胡笳十八拍第九拍》,古琴與鋼琴雙協奏曲:《太極》。
公元2005年,喬珊曾到維也納金色大廳進行《琴詠春秋》演出。
師 承:王迪、李祥霆
琴 著:
琴曲錄音:《古琴新韻》:收錄琴曲《廣陵散》、《流水》、《梅花三弄》,古琴與鋼琴雙協奏曲《太極》。
琴曲選聽:《流水》
3.高士濤
高士濤(公元1966年-- )字清英,號逸仙,別號渤海琴高,筆名留雲,現代九嶷派琴家,為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河北省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河北省第十屆人大代表、震旦佛教藝術研究院院長、河北省禪學研究所研究員、河北省渤海琴社社長、中國琴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高士濤琴學師從於九嶷派李天桓,並受益於鄭珉中、李璠等琴家。他所領導的渤海琴社,是石家莊地區的琴學組織,有弟子多人。
師 承:李天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