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寺(福建省屏南縣九峰寺)

九峰寺(福建省屏南縣九峰寺)

九峰寺,又名九峰禪林,位於屏南縣熙嶺鄉天平山南麓。其山脈自武夷山分支,蜿蜒奔涌而來,到此奇峰突起,排列有序,恰合陽九之數,故名九峰。

屏南縣第一任知縣沈鐘過九峰寺,有詩“乍入九峰路,峰高不易攀,僧巢雲外寺,人種屋頭山。落澗龍藏缽,空堂虎踞關,登臨殊未倦,身在翠微間。”傳世。九峰寺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創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毀,嘉慶二年(1797年)僧洞蒼重建,道光五年(1825年)再次修建,為我縣規模較大的寺院,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大雄寶殿900多平方米,有觀音閣、魁星樓與僧房,雕樑畫棟。有石槽、石臼、石磨,以及石制四葉蓮花瓣等明清兩代遺蹟。寺院山門前有亭台,日、月、星三池,大殿後花壇有一株百年四季杜鵑。

據傳明朝史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葉向高(1559-1627年)曾到九峰寺祈子,並取龍潭甘露與妻子飲用,後果懷胎生子,並題有“九峰禪林”橫匾一方,可惜毀於“文革”。

“文化大革命”中,九峰寺被熙嶺鄉九峰茶場占用,收回後僅擺著被群從匿藏的部分佛像,其中如來佛高6米多,九峰寺風景優美。該寺風藏水聚,景色怡人。寺後龍頂峰高聳,山脈龍行而下,脈止處龍氣凝成一穴,大雄寶殿依穴而建。兩側各分一山,左青龍,右白虎,彎環回抱。寺前左側又生一峰橫攔,形如木魚故稱魚鼓案。更有以峰,狀似飛天鯉魚,躍在水口。綜觀全寺,四風不吹,地氣蒸騰。寺廟坐北朝南,東南方略遠處,有鳳凰山如金鐘覆地,昭然有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峰寺
  • 地理位置:屏南縣熙嶺鄉天平山南麓
  • 別名:九峰禪林
  • 所屬:屏南縣
由來,傳說-九鯉朝天,

由來

明代景泰年間,浙江有一位叫寂照的禪師雲遊到了屏南。在從黛溪去甘棠的路上,他在一處山腰遇見一隊人馬正在祭墓,敲鑼打鼓、燒香放炮,場面很是熱鬧。禪師這時候正走得饑渴,便走去向這群祭墓人們化齋。原來這些祭墓的人是附近梨洋村的周氏子弟,他們見有雲遊禪師在他們祭墓的時候向他們化齋,也極是高興,便邀請禪師到墓坪上入坐。禪師走到墓坪上,向四下一望,啊,真是個難得的好所在啊!只見得這墓坪四周是山轉峰迴,鳥語花香,清泉潺潺。對面的九座高峰直插雲天,形狀有如九頭沖天的鯉魚。
九峰寺九峰寺
九峰寺建於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這年,浙江有一位叫寂照的禪師雲遊到了屏南,路過九峰的時候,看見對面山的山腰圍著一大堆人,打鑼、插香、放火炮,好不熱鬧。禪師好奇,過去一看,原來是祭墓。
寂照禪師就以化齋為由,來到墓坪上,向四處一望,啊,好地方!四周山回水繞,龍環虎抱,鳥聲嘈雜,泉水叮咚。對面山頭,九峰插天,遙遙相對,就象九頭朝天的鯉魚。伊雲遊四處,從未見過如此勝地,心中暗暗羨慕:如果能在此地安身修煉,該是多好啊!
“嗨!熱死人了!”
“師傅有所不知,我們這墓地特別熱,不要講現在,就是下雪天,離此幾丈開外積滿了雪,可這地方硬是不積雪呢。”“現在還不算熱呢,要是到六月更是難熬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講了起來。
“葬了這穴墓,風水好嗎?”禪師想問個究竟。
“哎,師傅,莫講了,我們正後悔當初聽那風水先生的話,葬了這墓,好事從末見過,壞事倒開始生蒂了。”
“什麼壞事?”
“咳,後輩人都不想做田了。汝想讀書,伊想讀書,師傅你看,我們做田人讀什麼書呢?過幾年,真不知飯從哪兒來吃呢!”
愛讀書歹事嗎?禪師暗笑伊大家愚昧,但也正中下懷:“貧僧飄遊四方,缺少安身之所,此地既然不宜下葬,施捨老僧建寺院好嗎?”
“老師傅雲遊四方,定是法術無量,如果你能遮去日頭,讓我們涼爽些,就把此地施捨你。”有人開玩笑地講。
“如蒙全諾,真是功德無量,只是誰能作這個主?”
這時坐在那兒一直未講一句話的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看看一絲兒雲都沒有的天,心中暗想:都講佛法無邊,我六十幾歲了,未見那法術呢。這和尚也是血肉身軀,又不是真佛臨凡,不信有什麼法術能遮去日頭,就是有,也讓我開開眼界,反正這墓地也不是很好。於是就站起來講:“師傅要是真的有法術,我們就布施了。”
“阿彌陀佛,只是當心施主講話是否算數?”
“嗨,我們的施主都開口了,汝就莫愁了。”
寂照禪師聽了大喜,“阿彌陀佛”,只見伊口中念念有詞,手向東南一指,喝聲:“來!”一塊巴掌大的烏雲就從東南方冉冉升起,轉眼飄到了墓地上空,遮上了日頭。
古人都講信用,為了信守諾言,墓主就將墓地讓給禪師。在遷墓開壙那一天,原先朗朗的晴天,在開墓礦後,不時降起大雨,並從墓葬壙中噴出一團團滾熱的濃霧,接著從墓壙中竄出十八條鯉魚,向天飛去。開墓的人慌了,連忙拿起鋤頭一陣亂打,終於打了最後一條,伊大家又把魚移埋壙中。有人講,如果不開壙,後代子孫會出十八學士,因為伊大家打下了最後一條鯉魚,後來便只出一個拐腳秀才了。
寂照禪師得了這塊好地後,便雲遊四海到處化緣,當年就建起了九峰寺。

傳說-九鯉朝天

九峰寺兩側,各一里地左右,自左向右,自下而上,依次排列有九峰,峰峰象鯉。群鯉仰頭,緊繞龍虎兩山。狀若飛天。順勢望去,又有覓食逐物之趣。雲霧來時,九鯉浮起,鮮活無比。雨後乍晴,雲蒸霞蔚,巽峰如島,海在寺前。可謂天上人間。傳說東海龍王,一日戲珠,龍珠墮在寺址處,落入澗下石罅中,一時難覓。三里外有一潭,其深通海,龍王逐派龜王來尋,潭小龜大,邊上又有一石傲然如屏,龜王受阻,日日仰頭,珠在何方?此潭在熙嶺鄉龍潭村。又傳,一日,鐵拐仙用寶葫蘆攜九鯉,往南海普陀仙池放生,路過此處,見雲霧繚繞,秀峰疊峙,幽壑縱橫,碧松翠竹間,自有一股靈異之氣,於是降下雲頭,將葫蘆置於巽峰之上。想探個究竟。不料,一陣清風吹過,葫蘆落山,群鯉泄出。仙鯉與龍珠本有感應,翻身躍起,爭相尋珠,可惜龍虎二山,交鎖緊密,身阻水口,智者急向後山繞去。於是,天地間便繪下了一幅九鯉尋珠圖,先者,頭頂山峰(村);中者,背現九峰(寺);末者,尾擺四坪(村)。現巽峰下有葫蘆崗,葫蘆頭朝九峰寺,據說為仙鯉所撞。勝地既成,天地悠悠,夜幕下,龍珠豪光與朗月寂照交融。星轉斗移,開山創寺,自待有緣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